好父母 教能力详情
好父母 教能力

好父母 教能力

其它 | 已完结
2021-02-26 10:22:35
推荐指数:
《好父母 教能力》,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张振鹏,这本书主要内容试读:我一生所主张的,就是生活,对人们必须抱持积极的态度。 ——(苏联)高尔基 我为什么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有新的发展?这是缘于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美国)克莱门提·史东 6岁的雪燕细心、爱思考。一天,全家人在一起聊天,突然讲到了积极主动,雪燕插话问:“妈妈,积极主动是什么呀?” 妈妈说:“积极主动就是:有一件好事,别人希望你去做,但是却没叫你去做,你就默默地把这件事做好了。”雪燕一副迷茫的样子,妈妈继续说:“比如,你每周一、三晚上都要练习书法,每次都是妈妈一遍遍地在后面催你:‘雪燕,要写书法了。’而积极主动的孩子不会妈妈催,自己就开开心心地走向书房了。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而且老师、叔叔阿姨最喜欢这样的孩子。”
章节预览

好父母 教能力智慧做事的能力

   做事能力是成就孩子自身的关键能力,无论是对孩子当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对他未来的工作、事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孩子的做事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未来事业的大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做事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对人做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有心的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应对社会变化的做事能力。

热爱劳动:孩子双手勤劳做事会更顺利

  

  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

——(英国)休谟

  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孩子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7岁的林夕文喜欢做家务活儿,每次晚饭后,林夕文都和妈妈争着洗碗。

   一次晚饭后,林夕文对爸爸妈妈说:“今天的碗我来搞定。”妈妈刚要说话,却被爸爸抢了先,说:“好,今天的碗就交给你了。”说完,林夕文抱着碗欢快地走向了厨房。这时,妈妈小声对爸爸小声说:“下次别让孩子洗了,每次都洗不干净,我还得重新洗一次。”爸爸说:“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看我的。”

   说完,爸爸故意抬高声音,说:“我最喜欢让咱们文文洗碗了,每次都洗得特别干净,不仅里面没有残留的油点、米粒,连外面也没有,都光溜溜的。”这时,林夕文听到爸爸的表扬,洗得更认真了,把碗的背面也洗了又洗,擦了又擦。

   一会儿,爸爸走进了厨房,对女儿说:“来,让爸爸看看,洗得多干净。”爸爸看了后,果然洗得干净了很多,接着竖起了大拇指。

  当林夕文的碗洗得不干净时,爸爸没有直接指出来,因为有时候放大孩子的缺点可能打消她劳动的积极性。而爸爸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干净的标准是:碗上面没有污渍,没有饭粒,里面和外面都要干净。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做到,必要时,父母还可以对孩子进行指导。所以,父母一定要采用支持与鼓励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积极参加劳动。

  爱劳动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爱劳动的孩子和不爱劳动的孩子相比,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这说明,一个爱劳动的孩子往往在未来的生活技能上和道德品质方面要远远超过不爱劳动的孩子。

  不可否认,适量的劳动还可以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还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劳动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使孩子学会协作,培养他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点燃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积极地投入到劳动中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都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开煤气,甚至不会自己整理书包,仿佛一切事情都是父母负责的,与孩子无关。

  事实上,造成孩子懒惰、动手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不能单方面指责孩子觉悟差,而应该思索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否发生了偏差。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就不好好学习吧!长大了就是扫马路、当工人的料。”于是,在孩子心中,体力劳动、干活就成了低人一等的事情,使得他越来越轻视体力劳动和社会实践。

  所以,从现在起,父母要摒弃这种错误的、陈旧的观念,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去,通过劳动把孩子塑造成一个不仅“心灵”而且“手巧”的人。

建议二: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有些父母的口头禅是:“你就好好学习吧,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你操心。”在他们看来 ,只有好好学习才是成才唯一的条件。事实上,家务活儿全由父母包了,只会让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干活儿是父母的事情。

  实际上,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这是让孩子明白,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是每个人的义务。

  一位母亲曾说:“我的孩子从5岁开始就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由她收拾;做饭时,他会帮着择菜;吃饭时,他会帮着盛饭、盛菜;饭后,他会帮助收拾碗筷。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需要她来分担家务,而是要培养她的参加家务劳动的能力。”

  每位父母都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家务劳动,平时,鼓励孩子自己叠被子、穿鞋子、洗洗自己的小件物品,等等,这都会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

  在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时,父母要把握好“度”,并不是非要让做到什么“量”才算干活,而是培养他的劳动观念。对孩子来说,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最好的劳动习惯。

建议三:鼓励孩子参加学校劳动

在学校,每个孩子都会有卫生值日安排,而有些孩子因为怕脏、怕累、怕苦,想方设法逃避学校的劳动。

  渝凡上初中1年级,这周末学校组织大家一起去植树。

  周六早上,妈妈为她做了丰盛的早餐,鼓励她去植树。可是渝凡起床后,说:“妈妈,天气预报说下午要刮大风,肯定有很多沙土,今天我不想去种树了。”妈妈感到很惊讶,说:“学校组织的劳动一定要参加啊!”渝凡说:“也不少我种的那几棵树!”妈妈说:“那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就没人去种树了。”

  气氛一下沉默了,然后,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妈妈觉得种树还是很有意义的,明年这个时候可能就因为你们种的那些树,就没有这么大的沙尘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你能去,你再考虑考虑吧!”说完,走回了厨房。

  一会儿,渝凡吃了早餐,对妈妈说了一声:“妈妈,我植树去了啊!”说完,转身出了门。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渝凡的情况,可能孩子还没有打消种树的念头,父母可能就因为心疼孩子不让他去了。而渝凡的妈妈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孩子阐明植树的意义,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把决定权留给她,真正做到尊重她。这样往往更能激励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

建议四:积极鼓励,适度赞美

  孩子在小时候可能是出于好奇心,都是喜欢劳动的。但是,当他的尝试引来父母的赏识时,好奇心就会促使他变成一种习惯。孩子劳动的积极性一般都是在父母的鼓励声和赞美声中激发出来的,所以,父母要适度表扬孩子的劳动行为。

  面对孩子亲手叠的却并不整齐的被子:

  一位母亲气冲冲地对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看着我是怎么叠的。”说完,这位母亲拆开被子重新叠了起来。

  另一位母亲却欢喜地赞赏孩子:“是你自己叠的吗?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有模有样的,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说完给孩子一个微笑,指给孩子看。

  看到孩子同样的行为,两位母亲的反应却截然相反。相信第一个孩子在短时间内再也不愿意叠被子了,因为他担心妈妈的责骂;而第二个孩子,相信他下次一定能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其实,差别就在父母的态度上,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鼓励的话、手势就可以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重视孩子的每次尝试,以鼓励表扬为主。如,孩子参加劳动了,不管结果如何,父母要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说声“干得不错”,这些简单的肯定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到劳动的愉快;当他做得不好时,父母也要善意地指正他的行为,并鼓励他“没关系,下次再来”。

建议五:别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

  把家务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可能当时父母消气了,但是只会引发教育孩子的新问题,会让孩子对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蓝蓝今年5岁,吃饭的时候总是弄得满桌、满地都是饭粒。每当这时,妈妈都会气愤地说:“如果下次再这样,就罚你擦桌子、擦地板。”可是,蓝蓝的这个毛病依旧没有改。

  一次,妈妈终于忍不住了,惩罚女儿擦桌子,而蓝蓝吞吞吐吐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是不是每天都犯错?”妈妈很惊讶,问:“为什么?”女儿回答:“因为你每天都擦地、擦桌子!”蓝蓝的话顿时让妈妈不知所措。

  蓝蓝幼稚的话不得不引起每位父母的深思,这样真能让孩子不再掉饭吗?妈妈惩罚蓝蓝收拾饭桌,目的是为纠正她的坏习惯吗?还是因为自己嫌麻烦,嫌弃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

  很多父母喜欢用洗碗、扫地来惩罚孩子,而父母应该认真反省:劳动惩罚真的能让孩子勤劳起来吗?能真正解决孩子懒惰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劳动。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尽量不要以劳动惩罚孩子。

建议六:不要用金钱促使孩子劳动

  用金钱促使孩子劳动,会加强孩子的金钱意识,削弱孩子的劳动观念,所以切忌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

  10岁的莉莉平时很懒惰,吃完饭经常是抬起身就走人,根本没有收拾餐桌的习惯。而莉莉的妈妈为了使莉莉变得勤劳起来,妈妈采用了一个“非常”方法,妈妈制订了一张劳动——工资对照表,上面清楚的标明每项劳动会赚取多少钱。原来,妈妈是想让孩子通过劳动赚取零花钱,激起孩子的劳动意识。而莉莉对这个政策也是积极响应。

  方法实施的前几天,效果很明显,莉莉抢着干家里的活,恐怕家务活被爸爸妈妈抢没了。妈妈也是看在眼里,美在心里,为这个“伟大”的计划感到自豪。

  一天,妈妈发烧了,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到家,看见女儿正在玩电脑游戏,于是,对她说:“莉莉,妈妈今天不舒服,能帮我烧点开水吗?”没想到女儿却说:“不行,妈妈,我在玩游戏呢?”妈妈继续说:“难道今天不想赚钱了吗?”女儿笑了笑,说:“今天我累了,不想赚了。”听了女儿的话,妈妈欲哭无泪。

  可见,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短期内让孩子劳动了,可是劳动的真正动力是什么呢?是钱。而有些父母认为:“劳动换取金钱,金钱要通过劳动来获得”是很现实的真理啊!可是父母要注意,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不能以大人的做事方法要求孩子。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片面地认为我的付出是要有金钱作为回报的,并逐渐形成这种狭隘的金钱观。

  而且家庭是讲爱、讲付出不是讲回报的地方,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会让孩子变得冷漠,目光只停留在钱上,其结果只能是像莉莉那样,体察不到妈妈身体不适,只要自己不想再赚了,就不做了。最后,伤心的只能是父母自己。因此,父母不能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

金玉良言

对于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父母一定要记住让孩子参加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切忌简单地把孩子当劳动力来使唤,或把劳动当成惩罚孩子的手段,更不能以金钱和物质对孩子的劳动进行奖惩。当孩子劳动有失误时,父母也不能训斥和责备。此外,父母要重视劳动过程的具体指导,多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注重细节:细节决定孩子做事成败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中国)老子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美国)戴维·帕卡德

   

   1826年,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研究从海藻中提取出碘。他把海藻烧成灰,经热水浸取后,向浸取液中通入氯气,最终得到紫黑色的碘的结晶体。巴拉尔又发现,在他每次提取碘后的母液底部,总会有一层深褐色的液体,而且还具有刺激性臭味。他经过仔细研究后,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溴,并将这一新发现写成了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

   而就在这篇论文发表后不久,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读到了它,他懊悔不已——因为他在几年前也做过与巴拉尔相似的实验,并且看到过类似的现象。但当时的他并没有仔细观察与研究,而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断定,那些褐色的液体不过就是氯化碘,因此他给那个装了褐色液体的瓶子贴了张“氯化碘”的标签,就是这一举动,让他错过了发现新元素的机会。

   后来,李比希将那张标签取下来挂在了床头,以此作为一个教训,提醒自己要时刻注意细节。从那以后,他在科学研究中变得格外的严肃认真,并在化学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个小小的细节,使一个新元素的诞生被推迟了几年的时间,大化学家李比希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父母要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要教育孩子也应该时刻注意细节。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端倪。”细节向来与人各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从细节处看出个究竟来。

  而一些看来很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事,又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处世为人的原则。同时,个人细节也是一个人被他人认识、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若是一个人能注重各种细节,就能使自己各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这也是能得到他人认可的一大关键。对细节的注重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有帮助,对个人事业的发展与成功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生往往是由许许多多也许美好、也许烦恼的事件组合而成的。而细节对于每一个事件而言,又都意味着关键,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事情的成败,甚至决定了人的一生。所以每一个人,包括孩子,都应该牢记,一切要从细节入手,切不可因小失大,功亏一篑。

  未来社会飞速发展,这也就要求个人必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同样的,注重细节的能力也不能被忽视。孩子若是能从小就开始培养这种能力,那么他就能以饱满的热情去完善自我,他在人生道路上将能够很好地迎接与应对各方面的挑战。父母培养孩子注重细节的能力,也是在为他未来的进步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严谨的生活态度

  只有生活严谨的人,才有可能注意到自身周围的细节问题。对于那些本就生活态度懒散的人,自然不会细心注意那些所谓的小事。因此,父母要从日常点滴开始,培养孩子严谨的生活态度,让他认真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

  7岁的晓利是个很活泼的孩子,但是周围的人包括他的老师同学却不大喜欢他,因为他经常穿着不怎么干净的衣服去上学,说话也经常不注意场合,而且嗓门也很大,对老师也没有礼貌。老师家访的时候婉转地向晓利的父母提到这个情况,晓利的父母听了有些脸红,因为他们一直认为,男孩子随便点更好,不用注意那些细节。

  后来,父母开始纠正晓利散漫的生活态度,让他注意讲究卫生,同时也注意纠正他的言谈举止。一个月后,晓利虽然还做不到十分彬彬有礼,但周围的人已经感觉到他有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衣服干净了许多,见到长辈也有了礼貌。

  又过了两个月,晓利真的变成了一个有形象懂礼节的孩子。

  晓利不过是注意了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他人对他的态度就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由此可见,细节对一个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身边细节无处不在,从自身形象的好坏,到谈吐语言的礼貌,再到接人待事的态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能有一个严谨不散漫的生活态度,使他具备注重细节的能力。

建议二:让孩子养成规范做事的习惯

  “规范做事”就是说,孩子做事情应该一步接一步地来,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瞎忙,否则不但完成不了任务,反而还有可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父母要指导孩子,使他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尽量做到按部就班,完成一步才能继续下一步,在完成的过程中尽量完善所有细节,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办事的效率。

  10岁的钱林十分喜欢做航模。但这天他在组装一架新的飞机模型的时候却总是失败,他十分沮丧。爸爸走过来站在他身边看了一会儿,开口说道:“你是按照说明书组装的吗?”

  钱林摇摇头:“我都组装了那么多模型了,哪里还用看那个?我想怎么装就怎么装。可是这一只模型却怎么装都有问题。”

   爸爸想了想说:“你看,组装模型,需要按照说明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才不会缺少零件缺少步骤。像你这样只凭自己判断,当然会失败,所以要注意每一个细节问题,只有完成一步再进行下一步,及时检查修补漏洞,你才能最终成功啊!”

  钱林听了爸爸的话,将所有零件全部拆卸下来,重新按照说明一步一步地来,果然,没费多少工夫,模型就组装好了。

  爸爸拍拍钱林的肩膀说:“其实,生活和学习也需要像这样去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一步一步不能着急,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你的办事效率。”

  钱林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要想规范做事,只有一步一步地踏实进行,才会注意到每一步的细节,进而完善细节,将事情做成功。就如钱林做模型,不按照说明要求和遵照说明要求两种做法,结果就完全不同。父亲通过做模型的事情教育钱林,让他了解到细节的重要性,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一定会抓住身边细节,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

建议三:鼓励孩子从身边细微之处做起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之所以能在众多参训的预选宇航员中被选中,成为人类首位登上月球的人,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训练官发现,每次进入试验舱训练,只有他不厌其烦地脱下鞋进舱。可见,细微之处,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很多方面的素质,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机会。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做起,让他逐渐学会注重细节。

  5年级的陈辰放学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妈妈问他原因,他苦着脸掏出一张作文纸说:“我的作文,没写名字。老师没给我成绩。”

  妈妈听后问他:“这样的问题你应该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吧?”

  陈辰吐吐舌头,在他的记忆里,因为不写名字而被老师训斥的事情似乎发生过好几回了。

  妈妈又继续说:“你看,你总是粗心大意,不注意这些小事情,老师不给你成绩也是在给你个教训,为了让你记住。咱们来假设下,如果你将来参加高考,依然忘记写名字,那你答题答得再好也不会有成绩的。那样你十几年的学习不就白费了吗?所以,这些小细节马虎不得,作业上一定要写清楚自己的名字、班级。你以后一定要记住!”

  陈辰听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凡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而从这一点一滴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品德。故事中陈辰忘记写名字的错误,可能有许多孩子都遇到过。在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像陈辰的妈妈那样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知道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一滴的细节,对一个人将会有很大的影响。父母要帮助孩子了解,想成大事,必须先从身边小事做起。父母要多对孩子加以提醒与指导,帮助他认识到从细微之处做起必不可少,多注意细节很重要。

建议四: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在跑步比赛的时候,大家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情况:冠军只比亚军快那么一点点。但就是这一点点,却会让一个运动员训练一年甚至几年。也许可以这样说,冠军与亚军相比,可能就是在某一细节上强了那么一点点。

  比如,上课听讲,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坐不住、走神。父母可以通过日常训练,锻炼他听人说话的注意力,让他学会倾听与思考;写作业的时候,父母要督促他保持端正的坐姿,看准了再动笔,尽量不用橡皮擦,要专心致志,还要爱惜纸笔;朗读的时候,父母要让他集中注意力,大声且认真地将文章读出来;还有衣物整齐、保持个人卫生,等等。

  这些生活、学习上的小事情,如果父母能让孩子每天都坚持做下来,那么他每一天都会在进步。而每天进步一点点,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自控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因此,父母不要忽视孩子某一细节上的进步,积少成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哪怕每天只前进1%,日积月累那也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父母要提醒孩子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每一个小细节,为他的成长与发展积累更多的资本。

金玉良言

  细节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有可能会改变人生的方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父母都要时刻提醒孩子多注重细节,让他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有责任心:孩子做事成功的有力保证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中国)梁启超

  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某电视台曾播出过一个访谈节目。节目中的嘉宾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有一次,他到瑞士访问。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声响。由于这声响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不觉中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于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然而,就是这一看让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他向前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

   这件事令这位嘉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渗透到了小男孩全身的每个细胞。

  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人从一出生就和父母建立了关系,就有了照顾父母、奉养父母的责任;等长大结了婚,对自己的家庭和另一半也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待到自己成为父母,对孩子有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同时,作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一份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也有该担负的职责;而作为一个公民,同样也有自己要负的责任……

  有句话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其职业、文化、社交和消费活动中,每天都应承担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会尽心尽力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无论在扮演的角色中,遇到了多么困难的境遇,都会勇猛承担,绝不推卸和逃避责任。

  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一个有责任心的母亲可以把孩子培养成才,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能经营出幸福的家庭,一位有责任心的医生会义无反顾地救死扶伤,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

  而有责任心的人也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他会努力去做好该做的事情,在工作中不断地“做好”,成功就会越来越近,在生活中不疲不厌地“做好”,幸福就在眼前。然而,责任心是一个人习惯性的行为,是一种内在的潜质,父母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的责任意识。培养建议

建议一:要学做尽职尽责的父母

  父母的责任意识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若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父母如果为了家庭的兴旺,而不断努力付出,孩子也知道该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庭。因为,父母总是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位父亲特别有责任心,干任何事情都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平时,不在家的情况下,他总是会和妻子、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家里的什么东西坏了,他总是第一时间就修补好;答应朋友的事情,总是及时去帮忙……

  父亲的行为都被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看在眼里。儿子在班里学习好、人缘好,被老师和同学选为班长,班里的事情他都会认真操心处理。每天放学后,当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他总是留下来检查窗户有没有关好,垃圾有没有倒掉,黑板有没有擦干净等等。他就像老师的左右手,像同学们的长兄,深受老师的喜欢和同学的爱戴。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责任心就是对任何事尽心尽力的心。只要父母在生活中不断提升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才有敏感度去引导孩子。而且,父母平时少说推卸责任的话,特别是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阻碍时,要少说责备和抱怨的语言,这种语言本身就是在推卸责任,在暗示“我是对的,他们都是错的”。父母如果是这样,当孩子遇到不顺心时,也会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父母的言行不容忽视。

建议二:把适当的任务分配给孩子

  孩子责任心的建立不是通过口头教育完成的,而是孩子在动手去做的过程中逐渐体会责任的重要。其实,不只是孩子,当一个人的肩上被赋予一份重任的时候,都会因自己被重视而高兴,同时也会努力去完成这项任务。

  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懂得给孩子安排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任务,比如:把一间房屋的卫生交给孩子,或者把洗碗的任务交给他,或者让孩子自己去买菜等。当然,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赋予孩子100%的信任,即使孩子做的不好,也不要打击,而是教给他更好的方法,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一位勤劳能干的女人,家里家外的任何事情只有自己做了、自己参与了才放心。儿子的衣服从来都是她给洗,儿子要是自己洗不干净,她就会重新洗。丈夫除了工作以外,想做点什么,她一定要干涉。但丈夫和她的思维方式不同,总是达不成一致,最终她的强势都会使丈夫败下阵来。

  几十年过去了,儿子大学毕业后,自己在外地工作,一有闲暇就带着照相机到处摄影,很少回家,而且无论她怎样催促儿子该考虑婚姻问题,儿子都保持“独行侠”的风范。而丈夫除了一点退休工资外,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家中的大小事情一概不管。

  在所有人眼里,她依然勤劳但是很辛苦,她也埋怨丈夫的懦弱和儿子的叛逆,她认为这两个男人都没有责任心,都不知道帮她分担,反而还要让她操心。

  其实,不是儿子和丈夫没有责任心,而是女主人夺走了他们负责的机会。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懂得放手。因为适当的放手是对孩子的信任,大包大揽的父母只能教育出懦夫或者叛逆者,而怯懦或叛逆的孩子都会显得不负责任。实际上,不是孩子不愿负责,而是父母不让孩子负责。

  总之,父母要放下心来让孩子去做事,不怕孩子做错,就怕孩子不做,孩子只有在做事的过程才能激发责任心。当然,孩子做错之后,父母一定不能埋怨又指责,只有父母平静地引导和鼓励,才能让孩子进一步地负起责任来。

建议三:让孩子知道负责任的好处

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因为负责而得到认可的例子,让孩子知道只有负责的人生才是轻松和自由的人生。

  一位公司老板在应聘一个年轻人的时候,经过交谈,发现这个年轻人并不适合他们公司的工作。于是,老板很客气地和年轻人道别。当年轻人从椅子上站起来,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来的钉子划了一下。年轻人顺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镇纸,把跳出来的钉子砸了进去,之后和老板道别。

  就在这一刻,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他留下了年轻人。事后,老板说:“我知道在业务上他也许未必适合本公司,但他的责任心的确令我欣赏。我相信把公司交给这样的人我会很放心。”

  诸如这样的故事,父母可以多讲给孩子听,孩子就会知道责任可以创造机遇,责任是人生最安全的保障。孩子的心很纯,接受这样的故事多了,自然就知道什么是责任,如何做才是负责。

建议四: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人的责任心不仅表现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更要表现在做错事时是否能勇敢的承担后果和责任。比如,孩子不小心损坏了公共物品,父母是否鼓励孩子一定要道歉和赔偿。当然,道歉和赔偿是孩子应该负的责任,而父母千万不要因孩子的小过错就打骂孩子,这只能导致孩子以后再做错事后以逃避的态度来对待。

  一位母亲对女儿责任心的培养很重视。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女儿突然想起来,今天在学校借了同学的笔记,但是忘记还给同学了。母亲知道后,就赶快让女儿给同学打电话,看什么时候方便给对方把笔记送过去。母亲告诉女儿:“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影响同学温习功课,这既是对同学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女儿后来说到:“这件事对我以后责任心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确,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没有一件事情是小事,父母一定要要有教育敏感度。比如,孩子们在相处时出现的不愉快,父母引导他们各自反省,反省本身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又如,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破了谁家的玻璃,父母不要责备,让孩子详细描述事情的经过,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一定要让孩子给对方道歉并赔偿物品。这样,孩子渐渐就会形成负责任的习惯。

建议五: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

  父母可能因为太爱孩子,而忽略孩子的细小的行为习惯,同时,对孩子的小错误也就一味迁就。但是,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建立,因为孩子没有办法从自己的行为中体会什么是责任。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让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很有责任感。”

  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时,茨格拉夫人对此表示理解,但她也明确地告诉儿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这样,就让儿子意识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后果,他就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茨格拉夫人认为:“有时候,做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孩子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做出很‘遗憾’的决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时就像一种合作。父母可能会给孩子立定一些规矩,或者大家会提前说好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当孩子没有遵守的时候,父母是会让孩子以一定的形式为此事负责,还是算了不计较了?父母的态度和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建立。所以,父母在孩子该做的事情,不要轻易迁就,让孩子负责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

建议六:帮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

  孩子做事虎头蛇尾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父母对此,不能置之不理,因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责任心。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因为让事情圆满地结束其实就是责任心的表现。

  小刚的母亲要求家人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小刚经常忘记。母亲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想着如何帮助小刚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妈妈就让小刚在本子上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提醒他不要忘记。从此以后,小刚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孩子的好习惯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做事善始善终是一种习惯,而这个习惯会让孩子做任何一件决定的时候,都想到要为后果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金玉良言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自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对生活、工作有责任感的父母不但可以让孩子耳濡目染,特别是当孩子没有担负起责任的时候,父母有能力察觉。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如果父母责任心不强,就不会认为不负责任是什么严重的事情,自然无法提醒和帮助孩子建立责任心。

事先计划:孩子“预则立,不预则废”

  

  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

  ——(美国)戴尔·麦康基

  

  做一件事,说一句话,无论事情的大小,说话的多少,你都得自己先有了计划,先问问自己做这件事、说这句话,有没有意义?你能这样做,就是奋斗基础的开始奠定。?

  ——(美国)戴尔·卡耐基

   

   初中2年级的蒋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野营活动,地点就在离城市不远的山中,为期两天。蒋威在家准备野营用品的时候,爸爸对他说:“东西可要带全了,不要落下。”

   蒋威自信满满地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我完全能照顾我自己。”

   然而爸爸检查他的装备的时候却发现,他的衣服带少了,因为山里尤其到了夜里会比平时冷许多,而且他也没带手电筒等照明工具。爸爸想了想,并没有提醒蒋威。

   两天后,蒋威回来了,与临走时的兴高采烈不同,他看起来有些垂头丧气。

   爸爸问他:“野营过得怎么样?”

   蒋威摆摆手说:“别提了!我没想到山上那么冷,结果没带衣服,冻得我什么都没心思看。而且我也忘记带手电筒了,晚上还得跟别人借手电筒。我自己也没什么安排,老师让自由活动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干什么,唉!”

   爸爸笑笑说:“你看,事前的周密计划与准备是多么重要。你只顾着兴奋,完全没有好好计划,吃亏了吧?”

   蒋威点点头,他对爸爸说:“下次,我一定要列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爸爸你也要帮我多想想,争取不再出这类因为计划不周而导致的低级错误。”

   爸爸赞许地笑了,他知道儿子已经通过这次亲身经历体会到了制定周密计划的重要性

  有人曾经把“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经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人,无论从事哪一行都不可能有成绩。计划,是一个人围绕目标对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所做的预先的安排。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是一种做事态度。合理的计划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父母要注意的是,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就如蒋威,仅仅是一次小小的野营,也会因为计划不周而导致他活动的不顺利。而爸爸让蒋威通过亲身经历来记住这个教训,也是在培养孩子做事前要学会制定计划的好习惯。

  许多时候,父母会发现孩子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丢三落四的毛病,会有做事前松后紧的不合理安排,这些都是孩子做事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的表现,若是父母不加以指正和引导,孩子养不成良好的做事习惯,这有可能也会影响他今后的人生。

  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在做事之前制定好合理的计划,这对于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生活和学习上的大小事情十分有帮助,同时也是为他今后的事业发展打好基础。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懂得事先计划的重要性

  对于孩子来说,若是他的学习与生活没有计划,那么他的未来就有可能会变得混乱不堪。因此,父母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让孩子懂得事先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明天就要开学了,可上小学2年级的周雪却犯了愁,因为她的寒假作业还没有写完。妈妈看着女儿从一早爬起来就在补作业,连中午饭也没好好吃,尽管有些心疼,但妈妈也知道,这都是周雪事先没有计划好的结果。

  其实在寒假一开始,妈妈就提醒周雪,要安排好时间,制定好计划,让寒假过得轻松又有意义。但周雪毕竟只是个10岁的孩子,放假玩乐是她最想做的事情。因此,她只是口头答应了并没有真的去做。妈妈决定不提醒她,让她记住这个教训,从而认识到计划的重要。

  晚上,终于写完作业的周雪疲惫地爬上了床,妈妈走进女儿的小房间,意外地在书桌上看见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下次我一定要订个计划!”妈妈看了,欣慰地笑了。

  很多时候,和孩子讲道理或者强迫他去做,可能都会使他产生逆反的心理。而周雪的妈妈这样的做法却使孩子通过亲身经历,最终体会到了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当然,让孩子懂得制定计划的重要性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用名人事例来作榜样,或者父母亲身作出榜样,等等。总之,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制定计划对于他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有了这个认知以后,父母就可以自然地鼓励和引导孩子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了。

建议二:让孩子做事有条理

  有些人做事向来没有什么条理,东一脚西一脚,看似很忙,但其实他又什么都没有做,也什么都做不好。这就是典型的做事没有条理的表现,这样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所以,父母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使他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谭宁上小学3年级了,他在家有一个特点,经常会问爸爸或妈妈“我接下来干什么”,要是父母当时没空回应他,他就会干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看好久,完全不知道他其实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爸爸有些头疼,他和谭宁进行了几次沟通,让他了解了没有条理的生活对一个人的害处。听从了爸爸教导的谭宁开始反思,并开始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制定起计划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谭宁不断完善他的计划,每天的学习、休息、锻炼、家务的时间,终于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

  参照这样的一份计划表,谭宁在爸爸的监督下认真坚持了下来。后来,他的生活逐渐变得按部就班,而且这份条理性也延伸到了他的学习上,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谭宁的爸爸及时发现了孩子做事没有条理的毛病,并通过制定合理计划来帮助他改正,相信谭宁一定可以成长为一个做事真正有条理的人。父母要知道,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他需要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除了学习与玩耍,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也将纳入他的人生轨道。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条理处理所有事情,让他免于在今后的日子里遇事手忙脚乱,影响自己的事业甚至人生。

建议三:与孩子一起做计划

  在孩子最初开始学习有条理地做事的时候,父母可以与他一起制定计划。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商量讨论,了解他的行动目的与行动过程,通过帮助与指导,使他能自主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作安排,让他逐步养成做事情之前制定计划的好习惯。

  11岁的安琳最喜欢去游乐园,几乎每个周末都想去,但她每个周末的下午都要去少年宫参加舞蹈兴趣班,可让人惊讶的是,她自己的时间安排却让她两不耽误。

  原来,起先,安琳玩的时候怕学舞蹈会迟到,而跳舞的时候又想着还没玩够,这样玩耍和学舞蹈哪个都不能尽兴。于是,爸爸和她商量着制定了一个周末计划——吃早饭,接着游乐园活动,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小睡,下午一点去少年宫学舞蹈,下午3:00至晚饭前自由活动,晚上对第二天的学习做准备工作。

  安琳有了这个计划,生活规律了许多。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又根据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安排,逐步改进与完善了计划,使自己学得更加尽兴,玩得也更加开心。

  孩子对于不能好好安排的事情总是会显露出烦躁、焦急,甚至失去耐性,最终导致什么事都无法顺利完成。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他的个性与活动安排,帮他制定一个合适的计划,让他将不同的活动时间区分开来,使他能专心于做每一件事情。

  另外,父母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学习计划示范给孩子看,让他了解大致的计划模式;也可以征求孩子对计划的意见,让他对计划的安排多思考,使之最终学会自己定制计划。

建议四:督促孩子完成计划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计划定出来,就要照做。而且,父母还要告诉孩子,完成已经制定好的计划要循序渐进,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延迟拖沓,只有按照计划认真地去做了,计划的制定才是有效并有意义的。

  孩子的自控能力会相对比较差一些,有时候他并不能很好地执行自己的计划。这就要求父母要随时督促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检查计划的完成质量。

  上小学4年级的郑航,最初一直都让妈妈和老师头疼,因为他不是忘记带课本就是忘记拿作业,定了学习与休息的计划也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于是,爸爸决定帮他改掉这个毛病。

  每天,爸爸都会帮助郑航一起制定当日的学习计划,在孩子学习的时间里,爸爸还会不时地来提醒孩子让他专心完成。而到了休息时间,爸爸又与郑航一起下棋、看电视。一段时间以后,郑航慢慢地改掉了做作业不专心的毛病。而且,每天和爸爸一起检查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也增进了父子间的感情。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面对孩子不能很好地执行计划的情况,父母不能过于急躁,更不能用训斥责骂的方式来提醒孩子,而是要像郑航的爸爸那样,通过耐心指导来帮助他完成计划,逐步让他养成按照合理计划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有了计划就去认真按照计划执行,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这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学习、成长,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父母在督促他完成计划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积极的心态,使他不断积累自信心,同时还能激发他学习的潜能。

金玉良言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前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帮助他有条不紊地处理所有的事情,帮助他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更帮助他很好地学习,从而健康成长。因此,父母要通过引导与帮助,让孩子学会事先制定计划。

积极主动:永远让孩子快人一步

  

  我一生所主张的,就是生活,对人们必须抱持积极的态度。

                      ——(苏联)高尔基

  我为什么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有新的发展?这是缘于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美国)克莱门提·史东

   6岁的雪燕细心、爱思考。一天,全家人在一起聊天,突然讲到了积极主动,雪燕插话问:“妈妈,积极主动是什么呀?”

   妈妈说:“积极主动就是:有一件好事,别人希望你去做,但是却没叫你去做,你就默默地把这件事做好了。”雪燕一副迷茫的样子,妈妈继续说:“比如,你每周一、三晚上都要练习书法,每次都是妈妈一遍遍地在后面催你:‘雪燕,要写书法了。’而积极主动的孩子不会妈妈催,自己就开开心心地走向书房了。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而且老师、叔叔阿姨最喜欢这样的孩子。”

   这下,雨燕明白了很多,说:“哦,这就是主动啊!”妈妈又继续说:“主动的孩子和被动的孩子有很大的区别: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你把手举得高高的,那你就是个积极主动学习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不用妈妈催好多遍,自己就下来吃饭了,那你就是个主动吃饭的孩子。你想做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吗?”

   雨燕毫不犹豫地说:“要!”妈妈笑了笑,说:“好,妈妈相信你,也支持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对积极主动没有一个概念,总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父母强加在身上的一些想法,长期生活在这种模式下的孩子会逐渐养成对父母的依赖,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父母也可以像雨燕的妈妈那样,告诉孩子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的表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让他分清楚好坏,慢慢让他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动做事。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积极的人能为自己创造有利的环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有选择的权利。而消极被动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能消极地生活下去。

   积极主动是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做事的能力。积极主动的孩子会乐观面对生活,对不好的环境不抱怨,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而消极被动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想通过向别人求助来解决问题,而不会独立思考,当出现不好的结果时,只会怨天尤人,将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

   每位父母都不喜欢做事拖拖拉拉、只会抱怨的孩子。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做事的能力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用近期目标培养孩子的上进心

  孩子一般都会有上进心,但是上进心不容易保持,很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就动摇了,比如受过某些挫折,上进心锐减,最后导致萎靡不振。为此,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合理的目标,当他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要适时地鼓励他。

  静文上小学1年级,开学第一天,妈妈就告诉她:“孩子,你现在就是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如果你能认真学习,每个方面表现良好的话,就可以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一名少先队员。”静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妈妈的话对静文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动力,所以静文学习非常认真,每天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一学期下来,静文经常得到老师的赞赏,不仅如愿以偿地戴上了红领巾,还成功地当选为班长。

  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就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那个目标往往离孩子太遥远,使他找不到可实行的方法或者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有一个远大目标,但也要为孩子设定一些阶段性目标,就像静文的妈妈那样,让孩子有一个近期可以奋斗的方向,当孩子达到目标后,体会到成就感,也就多了一分前进的信心。

建议二: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

  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不用父母的逼迫,他也会积极主动地做这件事,所以父母要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尊重他的兴趣。

  有一位母亲在经济上入不敷出,孩子患有严重的哮喘,可是他却渴望参加学校的篮球队。这位母亲不仅没有因为家庭状况和孩子身体的原因让他放弃打球的念头,而是鼓励他坚持下去,自己还节衣缩食为孩子购置球衣。

  这位母亲说:“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真的感兴趣,我会想尽办法,让他如愿以偿。因为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事,他才会主动地去做,也才有信心把他做好。现在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哮喘病好了,而且成了球队的主力。”

  当孩子对某一方面感兴趣,父母要尽量支持孩子的兴趣。因为有时孩子的自觉性是靠兴趣培养出来的,所以父母平时要经常表扬孩子的一点点进步,从而激发他的兴趣。

建议三:给孩子选择权和决定权

  现在父母只想着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忽略了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甚至人生道路都已经给孩子铺设好,他只要照着父母的意愿行事就好了。这种现象导致孩子独立意识慢慢变弱,遇到问题和困难,缺乏思考的能力,不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而只会想着向别人求助。

  曾有一名大学生写道:“小的时候,我的目标是长大;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是考初中;上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是考上高中;考上高中了,父母给我的目标是上大学;现在大学毕业了,要找工作了,父母不再给我意见,我却迷茫了……多少年来,我生活在这种被动的生活模式中,从今天开始,我是不是应该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活了呢?”

   听到这名学生的自白,不禁为他终于有选择的权利而感到欢欣鼓舞。但是,现在不知有多少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活着,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而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告诉我,我该怎么做。”而这些孩子从小到大,都是以父母的目标为自己前进的方向,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父母放手的那一刻,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办了。

   父母一定要从小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怕错,错了可以改正,因为伟人就是在无数的犯错误之后发现真理的,科学家就是在无数错误的实验中发现科学真相的……所以当孩子作出一项合理决定时,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勇气感到自豪,要支持他。

建议四:训练孩子积极的讲话方式

  语言表明一个人的心态,而态度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模式。父母应该教孩子摒弃消极的语言模式,用积极的语言表达想法。

  13岁的文明因为要随学校篮球队去外地比赛,所以他向老师请假。

  老师问他:“你是自愿去的,还是不得不去?”

  文明无奈地回答:“老师我是真的没办法不去。”

  “不去会有什么后果?”

  “校队会把我开除。”

  “你不希望有这种结果,是吗?”

  “是的,不希望。”

  “那你是为了留在校队所以请假了?可是缺了我的课,会有什么结果呢?”

  “不知道。”

  “仔细想一想,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

  “您不会开除我吧?”

  “那是人为的结果,如果不能加入篮球队就不能打篮球,那是自然后果。缺课呢?”

  “大概是失去学习的机会。”

  “不错,你必须二者权衡一下,作个决定。我知道,换了我也会选择篮球队,但请不要说你是被迫这么做的。”

  最后,文明还是选择了打篮球,但是这个决定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

  老师知道学生会参加比赛,他为什么要故意纠正他的说法,绝不是挑刺,而是要学生明白他的选择绝对不是被谁强迫,而是自己主观意愿选择的,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决定。

  在生活中,孩子容易出现一些消极语言,而父母要教孩子将这些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我也没办法了”变成“我再试试有没有其他方法”,“我是被迫的”变成“我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我不能”变成“我再试试”,“如果”变成“我打算”,“我不得”变成“我愿意”……父母可以通过这种减少孩子消极的语言,来逐渐削弱孩子的消极情绪,让他变得积极起来。

建议五:让孩子减少被动的活动

  被动的活动是指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这类活动会减少孩子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会缩短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上初中2年级的姚腾飞说:“这段时间我感觉周末很充实,因为家里的电脑坏了。所以,我只能选择学习。以前的周末时间我都用来玩游戏、上网了,玩儿的时候很过瘾,但是玩完了觉得很空虚。希望我们家的电脑就一直坏着吧。”

  听听这个孩子的心声,他并非真想玩电脑。其实,每个孩子都不愿意堕落,而有时这个大环境就是这样的,他身不由已,或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能自已。

  父母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当孩子吵闹、无聊时,父母就会给孩子找点事干,让孩子看电视、电影,从中寻找乐趣,而这只会让孩子更加依赖电视来解闷儿。其实孩子正处在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的年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寻找有趣的活动。比如,试着读读中华传统经典,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读经典是不会累的,而且这样还能让他有一个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金玉良言

孩子喜欢依赖于父母,习惯于接受父母的想法,习惯于父母帮忙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失去积极主动去动手的能力,孩子在做事情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也就没有一个主动的态度。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孩子不会的自己学,能干的自己干,让他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把握机遇:促使孩子早日成功的利器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英国)托·富勒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带美景难在,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英国)莎士比亚

   

   有一个孩子,从小他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斯巴达斗士,于是他进入了斗士学校,每天都刻苦练习击剑。但每次回家,他都垂头丧气。细心的母亲发现了他的情绪,这一天,她叫过自己13岁的儿子,问他:“你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

   儿子沮丧地说:“我的剑太短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每次当我挥剑,我都还没刺到对方身上,他的剑已经扎到我了。”

   母亲笑了,她拍拍儿子的肩说:“不,儿子,你前进一步,你的剑不就长了吗?”

   孩子茅塞顿开,从那以后,他遵循母亲的教诲,每次击剑,都会抢先前进一步占得先机,击败对手。

   多年以后,这个孩子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斯巴达斗士,他作战勇猛,无所畏惧,为众人所称赞和敬仰。而在别人询问他一生中最让他受益匪浅和难忘的人和事是什么时,他总是回答:“是我母亲的一句话,它让我受用终生。”

  有人曾这样说:“不要怨天尤人,命运其实就在你手中。”是啊,只有把握机遇,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故事中的那个孩子,正是母亲对他的点拨,才让他最终成功。而他也只不过向前迈一步,就拥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

  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关键是一个人面对机遇能不能真正把握住。对于能够把握机遇并利用机遇的人来说,机会随时都存在,一切皆有可能;而对于不会好好把握机遇的人来说,就算机会摆在眼前,他也看不见,一任好机会白白流走,而他反而还会抱怨连连。

  一个人要抓住机遇,也要认识到机遇对于他的成长、事业以及人生的重要性,要善于观察与分析,积极地追求与争取,避免在机遇来的时候,行动迟缓、疏于决断,从而造成一时甚至一生的遗憾。

  因此,父母要教导孩子学会把握机遇,让他为自己未来的成长与成功创造条件,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为之努力奋斗。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教孩子把握机遇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个性

  孩子天生都有个性,而不同个性的孩子,对未来机遇的把握能力与驾驭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机遇千变万化,抓住也不容易,尽管有些孩子能抓住机遇,但那个机遇也并不一定就符合他的个性发展。

  12岁的许林天生好奇心强烈,他十分喜欢科技制作。一天,他在学校里看见了一则招生启事,是说一位国际著名画家要招收少年弟子,仅限15人,这位画家享誉海内外,只要在他手下学习,没有不成功的。于是,许林兴冲冲地赶紧去报了名。

  哪知道,许林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自己根本不是绘画的材料。别的不说,单就让他老老实实地坐在桌子前一笔一笔地画线就让他觉得时间难熬。但是要放弃学习,他又舍不得,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

  许林的烦恼被爸爸看在了眼里,爸爸劝他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适合自己的才能让自己成功。”

  许林听了爸爸的话,经过几天的思考,决定不再学画,转而专心自己的科技制作。不久,他在市里举行的科技竞赛中拿到了一等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喜好,尽管有些机会很好,但若是与自己的个性喜好不相符合,也会像故事里的许林那样陷入烦恼。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会埋没真正成功的机会。因此,父母只有在对孩子的个性、喜好有大致的了解以后,才能引导他向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努力。只有适合孩子自身发展的机遇,才能让他最终取得成功。

  父母不要只看到某个机遇很好,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若是这个机遇与孩子的个性相悖,那么他就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不仅不会有所收获,反而可能会错过寻找合适机遇的机会。

建议二:鼓励孩子勇敢展示自己

  当机会出现的时候,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因为每一个机会都有可能转瞬即逝。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多给自己一些自信,勇敢地展示自身的才华。就像花朵,若是它一直都不肯将美丽绽放出来,又怎能被世人欣赏并称赞呢?

  一位电影导演想要寻找一名13岁的小演员,几经筛选,他最终挑到了一名中国孩子和一名美国孩子。导演问中国孩子:“你都会什么?”中国孩子腼腆地小声回答:“我会的不太多。”导演想了想,转头又问美国孩子:“那你呢?”美国孩子大声地炫耀道:“我会弹吉他,唱歌也不错,还会溜冰、游泳。哦,对了,我还会做木工活儿,我家的小木凳就是我做的。”

  最终,导演选择了美国孩子,拍出来的电影很卖座。

  一年后,导演无意间看了一场钢琴比赛,他发现那个中国孩子也参加了,而且弹得如此之好,旋律让人陶醉。导演很是愕然,为什么当初他不表现自己呢?

  有一些人很推崇“含蓄”的性格,当然在某些时候的确是要求人要含蓄。但是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求人们不要那么含蓄。在面对机会的时候,必须要能勇敢地说“我可以”,而且,还要大胆地将自己优秀的方面展示出来。否则,就会错失良机。

  而在鼓励孩子方面,父母也可以为他创造机会让他尽情表现,使他得到锻炼。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与赞扬,当孩子通过自我表现得到赞美,体会到被肯定的喜悦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便会促使他更加勇敢地表现自己。这样,孩子在遇到合适机会的时候就会“尽情绽放”。

建议三:教孩子学会适当地等待

  虽然机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还飘忽不定,但是它也不是完全无法捉摸和预料的。聪明的人总是在不放弃已经抓住的机遇同时,还注意捕捉可以使自己取得突破或更大成功的时机。当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他会积蓄力量或者寻找其他出路,而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立刻顺应形势或潮流,努力取得成功。

  只要有积极的心态,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适合于自己的机会总会到来。因此,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等待,既不要傻傻地等待,让各种各样的机会溜走;也不要急于求成地见一个追一个,抓住很多但却没有一个能真正做好,这等于一个也没抓到。等待机遇也是一个提高自己、锻造自己、升华自己的过程,它需要人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同时还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才不至于与机遇擦肩而过。

  机遇不是路标,会静静地站在路边等人看见;机遇也不是天上掉馅饼,随便就掉在任何一个人头上。父母要教会孩子蓄积自己的力量,主动追求却也不漫无目的,耐心等待却也不毫无斗志。孩子只有拥有稳重的性格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抓住适合自己发展与成功的机遇。

建议四:引导孩子自己创造机遇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为自己创造机遇。而要创造机遇,就要具备超前意识和远见卓识。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经常充实自己,而且还要善于观察与发现。

  1973年,15岁的格林伍德收到了一份圣诞礼物——一双冰鞋。他高兴地换上冰鞋,跑到自家附近结冰的河面上去溜冰。可是当他开始快速移动的时候,忽然感觉十分冷。于是他用皮帽子把头和腮帮子捂得严严实实,但不一会儿却又觉得非常闷热。

  林格伍德就想,应该能做出一种可以捂住耳朵的东西。于是他描述出大概的样子,让母亲帮助他做了一副耳套。当他戴着这样的耳套出门的时候,伙伴们都很羡慕,并向他索要。

  林格伍德和母亲一起商量修改,使做出的耳套更加美观实用。之后,他去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不但成为了制作耳套的工厂的总裁,也因为这项专利而成为了千万富翁。

  生活中机遇广泛存在,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要像林格伍德那样,善于发现机遇,并最终走向成功。另外,对于引导孩子创造机遇,父母也要注意提醒他尽管要对机会的出现保持敏感,但也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创造机会也是需要合适的条件的。同时,父母还要提醒孩子不能盲目浅见,也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损人利己。

金玉良言

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而成功又往往需要机遇的垂青。抓住机遇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挑战。父母要教导孩子,让他拿出拼搏与应战的勇气,相信自己,转变观念,端正态度,努力学习,把握机遇,用好机遇,为自己未来的成功而奋斗。

与人合作:让孩子更快地实现目标

  

  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俄罗斯)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美国)韦伯斯特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有8个儿子。他们从小就打打闹闹,这让农夫费了不少心思。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农夫越来越老,儿子们也渐渐长大,可是,他们仍然不知道互相谦让,为此,农夫很着急。

   一天,农夫去请教一个智者,希望他能帮自己解决问题。于是,智者把他的儿子们召集到一起,取出8双筷子,分别分发给他们每一个人,说:“你们使劲地把筷子折断吧!”孩子们都很不懈,说:“折断这么细的筷子需要使劲吗?”说着,每个人都很轻松地把筷子折断了。

   一会儿,智者又拿出8双筷子,把他们绑在一起,然后对孩子们说:“现在,你们还有谁愿意试试,把它折断?”老大毫不犹豫冲上前去,使尽了全身力气,憋红了脸,最终筷子纹丝不动。接着,几个弟弟不服气,都分别试了试,筷子依然没有被折断。

   这时,父亲说:“孩子们,你们明白了吗?你们每天争吵不休,都只顾自己,就像一双筷子那样,很容易就折断了。但如果你们像这8双筷子捆绑在一起那样,团结起来,那样的力量将是无穷的。”

   几个儿子顿时羞愧地低下了头,终于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明白团结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最后,他们互相道歉,搀扶着父亲回家了。

  正如智者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团结在一起的力量是无穷的,集体的力量总是大于单个人的力量。曾有人说过:一个人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但是一个人有一种思想,两个人交换后就是两种思想,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合作,越来越需要富有合作精神的人。

  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互助互利的双赢关系,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人必备的做事能力。一个人的力量仅是沧海一粟,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有自己的特长。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与他人合作的这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与人合作的本质在于尊重差异、接受差异、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弱点。一个人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才华,才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与他人合作,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善于合作,才能赢得明天。与人合作能力必须从小加以培养。那么,父母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合作对象,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劳动,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合作者,进而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周末的时候,父母可以列出一张家务清单,给孩子分配劳动任务,全家人一起合作完成这些家务。父母还可以找一些很有趣的工作,全家人一起完成,比如拼图、包饺子等,让孩子感受到分工的乐趣。

建议二:引导孩子欣赏别人的优点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但同时也有缺点。而善于发现优点的人总是比看到缺点的人更快乐。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接受同伴间的差异,包括个性、能力、兴趣、爱好等,让孩子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

  小洁上初中1年级,开学刚一个星期,她对新环境很不适应,对新老师和新同学都很不满意,有了换班的想法。

  一天放学回家,小洁向妈妈抱怨:“班里的同学太差劲,上课有人吃东西,入学考试有人作弊,学习风气太差。”妈妈理解地说:“这样啊!”女儿说:“是呀!我都想换班了!”

  妈妈继续说:“你先别着急下结论,既然你观察得这么仔细,妈妈交给你一个任务,你现在换个角度看问题,把你们班上课“最”的人给我挑出来,比如,最积极回答问题的人,上课纪律最好的人,人缘最好的人,受老师表扬最多的人……一个星期后告诉我,如果那个时候你还是觉得这个班不好,妈妈再给你想其他的办法。”

  就这样,妈妈列举了20多项“最”让女儿去挑选。小洁最后照做了。几天后,她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妈妈,其实我们班也挺好的,感觉大家都很热心,很团结。每个人都有优点,我不能只看他们的缺点。”

  懂得欣赏别人,是和别人友好合作的前提,如果只知道挑别人毛病,那么恐怕很难与他人保持好的合作关系。当孩子抱怨环境、某某人不好时,父母不能只听孩子片面的言语就下结论,应该引导和鼓励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让他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建议三: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的意见

  一个团队合作里面很容易出现意见分歧,当别人发表观点时,孩子只有耐心地倾听,才有机会真正了解别人的意见,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接受差异性,尊重别人的意见。

  13岁的正林是班长,每次听到同学的意见和自己相左时,就很愤怒。但是有时冷静下来后,发现别人的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为此,妈妈和正林一起定了3条规则:

  第一,不正面反对任何人的意见,当和别人意见不和时,仔细思考后再作决定;

  第二,凡带有肯定含义的字句,像“当然”“无疑”等话,都改用“我推断”“我揣测”,或者是“我想象”等话来代替;

  第三,当别人肯定地指出错误时,放弃立刻就反驳的意念,而是先思考,然后婉转解答。

  后来,正林自己说:“不久,我就感觉到因为我的态度的改变,和同学们讨论时更加轻松、愉快了。”

  父母要改变孩子说话的语气和用词,就像妈妈和正林定的几条规则那样,这样能让孩子有一个谦虚的态度,进而能听进别人的建议,尊重别人。

  另一条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的黄金法则就是教孩子不要打断别人的话,学会倾听,有效地回答别人的话,而不是自己想自己的,这是尊重别人的基本原则。

建议四:引导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给他人机会

  很多孩子好胜心强,总希望超过别人,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父母要端正孩子的心理,教他把不可一味地把他人当成竞争对手和敌人,更不能不顾一切地与他人对立。

  12岁的黎伟要参加学校的辩论比赛,他准备了很多发言稿,对此满怀信心。比赛前,他对爸爸承诺,他一定要拿个最佳辩手回来。可是比赛后,他不仅没拿到最佳辩手,而且整个小组也输掉了那场比赛。

  他想不明白,问爸爸:“爸爸,我敢保证自由辩论环节,我肯定是发言最多的,怎么最后我们就输了呢?”爸爸说:“辩论比赛只有一个人突出是不行的,只有一起合作才能成功。因为一个人的理解是片面的,而其他人的观点会补充你的漏洞,让你们小组的论点论据都更充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突出,其他伴都没有发言权,你说得不对了,伙伴们都没机会纠正你,辩论当然就不能赢了。”

  听了爸爸的话,黎伟点了点头,说:“哦,我只想着要表现自己,却忘记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了。”

  合作是一个互补的过程,父母要教孩子考虑集体的利益,学会在关键时刻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给合作者机会。就像足球比赛一样,如果球员只想表现自己,纵使他的能力再强,整个球队也很难赢得比赛。所以,如果孩子缺乏这种意识或者精神,只想着打败别人,自己占上风。那么,与他人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

建议五:让孩子懂得原谅和鼓励

  宽容他人的过失,不仅可以让孩子避免潜在的纷争,还可以让他获得良好的人缘,从而增加他成功的**。

  11岁的欣云擅长短跑,这次学校运动会她报名参加4×100米接力赛跑。她满怀信心,希望能跑第一名。可是,最后因为其他同学的失误,她们没能取得名次。

  回家后,欣云抱怨说:“妈妈,我跑完第一棒是第一名的,可是后来朱华传棒时传掉了,才导致我们落后的。”妈妈说:“先消消气,比赛就是这样,有赢就会有输,不必太在意结果。接力比赛只有大家合作好了才能赢,朱华失误了,导致你们没去的名次,她肯定很自责吧?”欣云点点头,说:“嗯,她跑完了就哭了,一直和我们说‘对不起’。”妈妈说:“你有没有原谅人家,安慰人家啊?”欣云说:“有,我跟她说‘没事,下次继续努力’。”

  父母要告诉孩子人人都可能犯错,重要是要原谅别人的失误和过错,及时鼓励对方,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错误不放。平时,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多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你。”“没关系,我们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可以互相帮助。”“我们一起玩儿吧!”这样,孩子的合作能力就会慢慢形成。

建议六、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小霸王”

  现在父母不允许孩子受一点委屈,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吃亏,为此,有些父母鼓励孩子用武力解决问题。

  曾有一位父亲自豪地说:“以前我的儿子懦弱,在学校总被同学欺负,我就生气地对他说:‘以后受欺负了别来找我,你可以打他,哪怕打坏了我给他出医药费。但是,你要是向我哭诉,我不仅不会给你出气,反而要再打你一顿。’现在我的儿子在他们班是个‘小霸王’,全班同学都怕他,没人再敢欺负他了。”

  其实,害怕并不意味着尊重,顺从也并不意味着接纳。如果孩子长期保持这种性格,会导致孩子不合群,狭隘自私,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阴暗的心理,这对他一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孩子应该懂得自我保护,但也不要主动攻击别人。

金玉良言

  善于合作,能与人和谐相处、共事,是今天社会所需人才重要的条件之一。离开这一条不可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更无法立足社会,无法生存发展。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合作,让他早日受益。一旦学会合作,孩子就会在学习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顺利。

有意志力:成就孩子一生事业的基石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换到什么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最后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美国)爱迪生

  对于意志坚定者,不管决定多么严峻,他都不会考虑自己的命运,只会要求自己有坚定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决定的勇气。

  ——(法国)司汤达

   王献之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七八岁的时候,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书法。他十分羡慕父亲那潇洒飘逸的好字,于是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赶上父亲。

   开始的时候,王献之热情高涨,劲头十足。但时间长了,他天天坐在书桌前与笔墨打交道,不但手臂和腰腿劳累酸痛,而且也日渐乏味。他想,父亲书法那么好,一定有什么窍门。而当他向父亲询问的时候,父亲王羲之指着院子中的18口大水缸说:“书法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只要将这18口水缸里的水写完,你自会明白。”

   父亲的话让王献之很是好奇,他一定要看看这水缸中到底藏了什么秘密。于是他开始面对几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经过5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完了3缸水。可是当他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母亲看的时候,母亲却在端详许久后才指着一个“太”字下的一点对他说:“你练尽了3缸水,却只有这一点写得像你父亲的笔法。”王献之听后十分泄气,因为那一点还是父亲在指导他写字的时候添上去的。如此说来,岂不是练了这么久,却一点进步也没有?

   王羲之见儿子垂头丧气,便鼓励他道:“学书法没有秘诀,全在‘功夫’二字。功夫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只要凭你的意志力将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字就一定能练成。而且,除了练字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修身养性,这些都是练习书法必不可少的。”

   从那以后,王献之在母亲的督促和父亲的教导之下,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他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逐渐与父亲王羲之的书法齐名,世人将他和他的父亲一起称为“二王”。

  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它需要通过一个人的决心或行动的力度和持久性体现出来。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王羲之用18口大缸的水来激励儿子,使他终于练成一笔令世人赞叹的好书法,他也正是通过锻炼儿子的意志力,才让儿子最终事业有成。

  一个人成才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需要灵活的大脑、健康的体魄,还需要有优秀的品质,更需要坚毅的精神,这些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而良好的意志力,则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意志力坚强的人,面对困难不会退缩,反而更加奋发图强,努力在困难的环境中做出一番成绩来;而意志力薄弱的人,往往无法坚持完成自己的目标,更不要说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努力去渡过。

  对于孩子来说,意志力对他的智力、兴趣、爱好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意志坚强的孩子,学习自觉性强,并能独立克服困难;反之,若是孩子的意志力薄弱,则会影响他学业成就的提高。可以说,意志力的强弱与否,会对孩子的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导向与推动的作用。

培养建议

建议一:从孩子实际出发找准弱点

  父母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应该因人而异,要从孩子的具体实际出发,找准他的弱点,针对孩子的特点来培养。

  比如,有的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一开始干劲满满,也能坚持,但越到后面,干劲越不足,甚至有的孩子还可能会半途而废。这样孩子的优点在于能确定目标、确定行动,但他的缺点就在于不能坚持,也缺乏自制力。对待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在他确定目标行动起来以后不断提醒他,鼓励他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尤其在接近事情完成的时候,更要让孩子坚持下去。

  再比如,有的孩子准备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犹豫不决难下决心,而干起来之后却能够较好地坚持。这样孩子的优势在于执行计划,而他作决定的能力比较薄弱,各种因素的干扰使他难以果断作出选择。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就应该在一个行动的起始阶段,帮助他分析利弊因素,使他尽快确定目标,通过培养他的果断性来培养他的意志力。

  当然,孩子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这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从而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训练,以增强他的意志力。

建议二:让孩子确立努力的目标

  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意志力的坚持性,而这就需要父母提醒孩子,让他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不同的阶段订立出不同的目标和计划,同时父母也要督促孩子按照计划向着目标执行。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具体、可行的目标,才能促使他主动、自觉地去努力实现。制定目标时父母要让他明白,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要把如何克服困难的措施制定在实施计划中,这样孩子就有目标可奔、有计划可循,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办法。

  10岁的韩娜看见邻居家的孩子买了一个悠悠球,于是她也向爸爸要求买了一个。可哪知道,买回来没几天,韩娜就对它失了兴趣——因为她不会玩。爸爸发现后,立刻从音像店里买回了关于悠悠球的VCD。

  通过光碟,韩娜了解到玩悠悠球还能参加比赛,她一下子又来了劲头。爸爸趁势鼓励她:“只要你以冠军为目标,你也有机会拿到冠军。”从那以后,韩娜的课余时间都用来练习悠悠球,一段时间过去,她已经是花样翻飞,小有所成。她对爸爸说:“我一定会好好练习,我也要参加比赛拿冠军!”

  无论是哪一方面,孩子一旦有了目标,他才会积极地去努力,就像故事里的韩娜,悠悠球冠军就是她的目标,再加上爸爸的鼓励,她的意志力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锻炼。

  因此,父母应当根据孩子自身的真实情况与年龄性格特点,来帮助孩子确立合适的目标。当孩子完成一个目标后,成功的喜悦会强化孩子的进取精神,激起他确定下一个目标的热忱,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力的培养也是很自然的。

  父母还要注意,这个目标须是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切忌过高或过低。过高的目标会让孩子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反而磨掉他的耐性。而过低的目标又因为过于容易就得到,起不到锻炼孩子意志力的作用。

建议三:尽量让孩子独立活动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对他的疼爱容易让他产生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对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是一个阻碍。因此,父母要尽量放开手,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帮助而不是“包办”,要让他独立活动,让他自己完成一件事情,从而有效培养他的意志力。

  陆路上小学1年级,但他十分爱睡懒觉。每天早上妈妈叫他多少遍他都不起,可一旦他迟到了,却又会埋怨妈妈。

  这一天,妈妈郑重地对陆路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别的小朋友能做到的,你也应该能做到。从明天起,你自己睡前上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赖床,我也不再叫你,迟到了挨批评你自己担着!”陆路一看,妈妈对他动了真格的,而他要是迟到了,老师同学那里也会丢面子。于是,第二天,闹钟刚一响,陆路立刻就起来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迟到过。

  这位母亲是明智的,她认识到,让孩子不依赖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父母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独立活动,让他自主地学习生活。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要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量独立克服,从而使意志力得到锻炼。

建议四:舍得让孩子吃点苦

  现在不少孩子变得非常害怕吃苦,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都十分恐惧,这样的孩子很难把一件事情坚持下去。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过:“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你首先要学会吃苦。”意志力是从累和苦中磨练出来的。因此,父母要注意,无论生活条件优劣与否,都必须让孩子学会吃苦,通过各种方法来锻炼他的意志,以应对未来越发激烈的各种竞争。当然,任何办法都不是立竿见影的,贵在长期坚持,天天训练。

  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被称为“宋氏三姐妹”,她们都为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父亲宋耀如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对他们意志力的培养。他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自制、忍耐,养成不畏艰险的坚韧品格。

  初春时候的上海依然寒冷,尤其在下雨的时候更甚。但宋耀如却带着还是孩子的宋蔼玲一起淋雨,锻炼她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当时年仅4岁的宋庆龄也对此颇感兴趣,父亲尊重她的意愿,也让她加入到淋雨的行列。另外,宋耀如还经常带领孩子们野外徒步旅行,和她们一起禁食,抵挡食物的诱惑,让孩子们在学会忍饥挨饿的同时也锻炼了意志力。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经历各种挫折和磨难,而越是困难的环境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力。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从而提高他应对困难的能力。当然,也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像宋氏三姐妹那样去淋雨和节食,父母还可以为孩子提供其他锻炼的机会。另外,父母不要全盘包揽,把孩子的前进道路都清扫干净,否则就会失去让孩子锻炼和培养意志力的机会。

金玉良言

良好的意志力往往可以成就一个人。在当今优胜劣汰充满竞争的时代里,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使之不怕困难,有勇气、有毅力地去战胜困难,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必要的。

好父母 教能力高效学习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埃得加·富尔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一种能力。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识,也不是考多高的分数,而是让自己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要知道,学习力就是竞争力。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让他具备立足社会而不败的持久高效的学习能力。

有效阅读:让读书成为孩子进步的阶梯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融化。

  —— (法国)雨果

  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法国)伏尔泰

   

  8岁的柳可喜欢读书,每天晚饭后都吵着妈妈陪自己去书店看书,妈妈看到女儿看书的积极性这么高,就欣然同意女儿的请求。

  一天,柳可和妈妈从书店回来,爸爸问柳可:“今天去书店看什么书了?”柳可说:“人体的。”爸爸问:“那上面都讲什么了?”柳可想了想:“忘了。”爸爸很惊奇:“都忘了呀?”这时候,妈妈在一旁辩解道:“也没看多长时间。”

  爸爸继续说:“可可,爸爸教给你在短时间内读书的好方法。”说着,带女儿走到书柜前,拿起一本书,说:“下次,你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先看书的名字,看看他是不是你想看的,比如这本《动物世界》,你想看,好,拿起他,但不要急于翻阅内容,要先看书的目录。”

  说着,爸爸翻开书的目录:“看到了吗?这就是目录,目录里有大象,蚂蚁等等。看过之后,我们对这本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从头看;如果时间短,就挑我们喜欢的章节来看。懂了吗?”

  女儿点点头,指着书里其中一节说:“这本书,我就可以直接翻到‘企鹅’这儿了吗?”爸爸说:“对,翻到第48页。”女儿高兴地说:“爸爸,我懂了。”

  父母要教孩子适宜的阅读方法,如柳可的爸爸那样,没有把一句“时间太短了”当成女儿看书效率低的借口,而是把握住机会,教她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一本新书的大概内容,然后从目录中迅速找到所需的知识点,相信这也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了。

  读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思想,提高他对生活的认识。曾有一项调查表明:喜欢读书的人,心胸一般比较开阔,对现实问题往往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也能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喜欢读书的孩子,思维一般比较流畅,表达能力、认知能力也要强于不爱读书的孩子。当遇到挫折后,孩子都会抑郁,但不爱读书的孩子表现得更强烈些,而且不容易从失败中走出来;而爱读书的孩子会通过看书转移注意力,或者在书中寻找一些答案,通常情况下,抑郁情绪会自动排解。

  可见,阅读对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是有好处的。但是,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潜移默化的过程。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

  读书讲求方法,好的读书方法可以让孩子节省时间,加深孩子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一般来说,阅读方法分为泛读、精读、通读、跳读和速读5种。泛读要求孩子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让孩子具备全面的知识基础;精读适用于一些经典,只有精心研究,反复咀嚼才能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通读是大概的浏览,适用于书报杂志的阅读;跳读和速读在于让孩子迅速掌握书的筋骨和脉络,适用于考试。父母要把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孩子,让他在不同的情境下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

建议二:鼓励孩子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是帮助孩子消化,促进吸收的一个过程。所以,父母可以培养孩子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

  张健喜欢读书,可是自从上了小学4年级后,读书兴趣没有以前那么浓了。

  一天晚饭后,妈妈催促张健,说:“赶紧把桌上那篇文章读完,老师不是让写观后感吗?”张健看了看桌子上的书,无精打采地说:“哦!”爸爸看着儿子没了精神,问:“儿子,怎么了?最近怎么不爱看书了?”儿子皱着眉说:“本来挺喜欢看的,可是每次都要写观后感,弄得看书跟任务似的。”

  爸爸说:“你只要把看完的想法写出来就行啊!”儿子辩解道:“可是,爸爸,我没有想法啊!”爸爸点了点头,说:“爸爸能理解,如果实在没有想法,那你就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话,写在观后感上面,如果觉得实在没有什么喜欢的话,那就把文章的标题写上去。你看行吗?”这下,儿子来了精神,跑到桌子前认真地看起了书。

  父母要鼓励孩子读书时手要勤,做读书笔记,但笔记的内容不是只限于写观后感,可以使一句话,一个观点,关键是要让孩子慢慢养成这个习惯。

  所以,刚开始培养孩子写观后感时,孩子笔记的“质”不在高,“量”也不在多,可以像张健的父亲要求的那样,也不失是一个做笔记的好方法。

  当然,如果孩子不愿意写笔记,父母也不能强迫。因为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如果父母硬是让孩子写读书感想,阅读可能会成为一个很痛苦的事情,进而打消他读书的积极性。

建议三:晚睡前让孩子看半小时课外书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读书伙伴,做他的阅读榜样。同时,父母要鼓励孩子看一些适合他年龄的课外读物,丰富孩子的课余知识。

  程扬今年10岁,妈妈一直希望她能博览全书,多看一些课外书。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妈妈都会陪着她一起看书。妈妈拿着书,程扬则靠在妈妈的肩膀上。看书前,妈妈会微笑着对她说:“妈妈会看慢点,等着你,咱俩一起看。”程扬点点头。

  读完书后,妈妈还鼓励程扬积极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你觉得某某怎么样?”“那你觉得他这样做对吗?”“如果是你的话,你怎么办?”……

  久而久之,程扬不在妈妈的陪读下,也能自己读书,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些父母禁止孩子读课外书,认为孩子读课外书会读“野”了思想,影响他读教科书,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实际不然,多读课外书不但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她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他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进而把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像妈妈引导程扬那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建议四:教孩子阅读要有选择性

  现在的书店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让人眼花缭乱。但是,书籍也有好坏之分,好的书籍可以净化孩子的心灵,而一本低级趣味的书会染污孩子的心灵,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读好书。

  在地铁上,有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坐在妈妈的腿上,手里抱了一大摞武侠小说连环画。他看书看得很投入,但是,表情一直皱着眉头,嘴里还时不时地发出一些声音,好像在为里面的打斗人物配音,还时不时地把手攥成小拳头在空中比划几下。显然,他已经被书中故事情节吸引了。

  而妈妈很气愤,看到儿子坐在自己腿上不老实,不管三七二十一,拍打孩子几下,不时再捏捏孩子大腿,气愤地说:“老实点儿。”

  看到孩子皱眉、攥拳的那一幕,不禁感叹,孩子的辨别好与坏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小时候他就经常看一些打斗的场景,孩子长大后势必会形成急躁的性格,甚至有暴力倾向。有智慧的父母一定要严格控制孩子阅读的内容,像一些有打斗情节的、思想不健康的动漫书,还有现在流行一种方便携带的“校园口袋书”,内容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父母要禁止孩子看这些书。

  还有些父母买书追求时尚,什么书热买什么。但是,书不是茶,有冷有热;书更不是蔬菜,一定要读个新鲜。有时,让孩子读一读经典更可以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弟子规》,这些书都可以激励孩子奋发向上,帮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父母要让孩子读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书,多读一些修身养性的书。

建议五、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小孩子都习惯于父母给自己讲故事,那是因为孩子的识字能力有限。当孩子长大些的时候,父母要试着让孩子自己去看,自己去理解,注意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

  9岁的伊清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觉得伊清可以自己读书了。一天,妈妈对她说:“你自己看书,行吗?”伊清撒娇道:“不嘛!我喜欢妈妈给我讲。”妈妈说:“你都长大了!可以自己读书了。”伊清说:“可是,我懒得自己看。”

  第二天晚饭后,伊清跑到妈妈房间要求讲故事。妈妈没有理睬她,只见桌子上有一张字条,写着:“今天你可以自己读书。”字条旁边还放着一本儿童读物。女儿看了看妈妈,然后坐在她旁边,拿起书读了起来。

  父母给孩子讲的过程中,容易加入一些主观因素,而且孩子听父母讲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往往记忆没有那么深刻。孩子只有自己看到的生动的文字、图片,然后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印象会更深刻,也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理解力。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金玉良言

  孩子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父母在为孩子选择读物的时候,不能只提倡广泛阅读,也要尊重孩子的读书兴趣,进而为他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而且,阅读的形式不只限于书本,还包括报纸,杂志,电子书,这些都是孩子阅读的媒介,但是,父母一定要对内容把好关,防止不良内容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另外,还要让孩子学会在读书的时候进行思考,思考书上的内容是否合理,只有经过思考,才会把所读的合理的内容变成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受益。

独立思考:孩子“有思”学习才有效率

  

  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

  ——(中国)华罗庚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

  ——(德国)布莱希特

   

   在全世界IBM管理人员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面无一例外地都写着“Think”(想)。这一块金属板的创意来源于IBM创始人华森特,正是他提出了这个“Think”的观点。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天气潮湿而阴冷,华森特一大早就主持召开了IBM的一次销售会议。这个冗长的会议一直持续到下午,但是会议的气氛却无比沉闷,甚至无一人发言,所有人只是听着华森特在那里发号施令。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沉闷的气氛渐渐地让大家开始感到烦躁不安。

   忽然,华森特转身在身后用来展示材料的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Think”,然后他大声而肯定地对大家说:“我们共同缺少的是,对每一个问题充分地去思考。别忘了,我们都是靠脑筋赚得薪水的!”

   从那以后,“Think”成为了华森特和公司的座右铭。并且在这一座右铭的指引下,公司上下都勤于思考,并最终使公司的经营大获成功。

  思考是一种技能,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来得到锻炼,但是如果一个人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开发,那么他思考的萌芽就会枯萎。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往往是懒于思考的,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奋斗目标往往都抱有一种很无所谓的态度。

  就如IBM公司那个尽人皆知的座右铭,其实,“Think”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东西。就像要想使身体变得强壮,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训练来达到目的一样,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发达,就必须多多用脑、勤于思考。

孩子要走的道路还很长,他要能够生存,要能掌握一些技能,他需要学习、需要进步。孩子的未来若是想要靠个人的努力来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善于思索、勤于思考。因为,只有善于思索,才能生疑解惑,而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将问题考虑得透彻明悟,这样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这就从客观上对每一个人的思考能力都提出了挑战。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就愈强,学习的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这种能力,使他能够与时俱进,使他能够不断进步。

  因此,父母要抓住时机,多注意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锻炼他的灵活思考能力,为他未来的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建议

建议一:丰富孩子的知识,让他开阔眼界

  丰富的知识才是思考的源泉,没有了知识,思考就变成了空穴来风。而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思想才会变得深刻。孩子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他的联想就越广泛,他的思维也就越敏捷灵活。

  父母在督促孩子完成学校课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通过郊游、参观展览馆、动手锻炼等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让他从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发展智力。另外,父母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他自身的性格特点,去引导他多看多想,在他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让他掌握更丰富的知识。

建议二:多向孩子提出有助于思考的问题

  要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父母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提出有助于他思考的问题。所谓有助于思考,并不是那些简单的“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不是只要求一个确定答案的问题,而是要孩子能够由一个问题去联想开来,进而引发出多个问题的思考。

  妈妈给上小学2年级的孟欣买来一对小兔子,孟欣十分喜欢它们,总是拿家里的胡萝卜掰成小块儿喂给它们吃。

  这一天,孟欣看到冰箱里没有胡萝卜了,于是她十分着急地对妈妈说:“没有胡萝卜小兔子会饿死的!”

  妈妈说:“难道小兔子只能吃胡萝卜吗?”

  孟欣回答:“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说过了啊!小兔子爱吃胡萝卜。”

  “对啊!”妈妈笑笑说,“小兔子只是爱吃而已,那你想想它们还能吃别的东西吗?”

  孟欣平静了下来,仔细想了想,说:“家里的白菜,小兔子吃吗?”看见妈妈鼓励的眼神,孟欣从厨房拿来做菜剩下的白菜叶,喂给了小兔子。她惊喜地发现,小兔子居然也吃得津津有味。

  妈妈趁势又说:“那么若是家里也没有白菜了,小兔子还能吃什么呢?”

  孟欣想了想却又没想出来,于是她翻书上网,开始认真查了起来。妈妈一旁看着,赞许地笑了。当然,最后孟欣还是知道了,其实小兔子除了萝卜白菜,还是有许多东西可以吃的,她再也不用为小兔子没有食物吃而担心了。

  其实,有不少知识就像“兔子爱吃胡萝卜”,都会在孩子脑中先入为主,而这些知识也并不一定全面。在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多向孩子提出有助于他思考的问题,让他自己动脑筋来完善相关知识。

  孩子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而最终获得的圆满答案,才能让他真正获得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也最能得到锻炼。如果有可能,当父母遇到一些小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向孩子询问,这样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建议三:让孩子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

  一个事物都会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和深意,每一个问题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多角度地去看问题,也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不同观点,以达到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

  5年级的高南最近听老师一直教育他们不要沉迷于网络。这天,高南回家问爸爸:“老师网络上的游戏不适合青少年,同时网络上还有很多的不良信息。网络真有那么坏吗?”

  爸爸想了想,问高南:“你觉得网络都能干什么呢?如果让你用,你又想干什么呢?”

  “聊天、玩游戏,也可以浏览新闻、查资料。”高南数着手指头说,“爸爸还能用它写文章。要是我的话……除了查资料外,我也许会玩游戏吧。”

  爸爸笑了:“你看,你也会想玩游戏,所以,老师才会这样总跟你们重申这个问题。他是在告诉你们,要合理利用网络,不能沉迷于其中,否则最后会丢掉学业。”

  高南听了认真地思考了起来。

  爸爸趁势又继续问他:“那你认为,网络有它不利的方面,就该完全不理会它吗?”

  “不应该吧?”高南皱了皱眉,“毕竟它还有有利的方面啊!很多信息与新闻都能通过网络来获得的。”

  “可见,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网络,让它多为我们的成长与进步多做贡献。你觉得呢?”

  听了爸爸的话,高南点了点头。

  有些问题就如网络的问题一样,利弊兼有。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多思考,充分了解事物的多面性。要指导孩子对于事物的各个方面,都尽量考虑周全。而且,父母也要让孩子把这类事物和其他类似事物进行充分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来思考其可取性与价值性。

  父母要通过引导孩子多角度考虑问题,使他能够灵活运用思维。并且,要让他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得到相关的知识,并能让他在思考中得到成长。

建议四:让孩子学会归纳,举一反三

  孩子的学习能力有时候只限于接受新鲜事物,而对已经学过的东西却并不一定懂得重温。因此,父母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教导孩子,让他在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将以前所学的相关的知识梳理出来,然后进行归纳与总结。要让孩子尝试着在这些知识中找出规律,然后再让他用所学的知识去联想现实中相关的事物,以及对这个事物的道理或原理进行分析与再联想,做到举一反三。父母可以经常通过这样的活动,来锻炼孩子归纳与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经常思考,使他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建议五: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孩子正处于探索未知世界的阶段,所以他就会提很多的问题。父母这时可以先不给出答案,要让他学会自己思考,启发他自己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使他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使他的独立能力得到发展。父母也可以向孩子给出提示或者指导,让他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找对问题的答案。

  上小学4年级的杨乐是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但每次她向爸爸提出的问题,爸爸给她的回答却都是“问号”。也就是说,杨乐的问题,全都被爸爸又转换成了新的问题被问了回来。

  而爸爸这样的做法,不但没让杨乐感觉困惑,反而是激发了她更大的好奇心,她对爸爸的问题总是要反复思考,之后还要查阅书籍资料。而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她又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经过这样反复的提问与思考,她才能最终得到答案。尽管看上去这个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很是复杂,但这样一来,杨乐不仅最初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还经常会学到许多额外的知识。

  正是因为爸爸引导杨乐自己思考问题,才使得杨乐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孩子掌握的知识越多,思维就越灵活。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父母应该通过启发引导,让他自己寻找答案,这样不仅锻炼了他动手动脑的能力,更有助于他思维的灵活运用。毕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要远比被直接灌输的知识记得牢固得多。

金玉良言

古语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后人将这句话简言为成语“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脑筋的作用就是思维。而会思考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生活,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

善于想象:给孩子插上一对腾飞的翅膀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

  ——(美国)爱因斯坦

  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法国)雨果

   

  一个晚上,有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做家务,5岁的儿子独自在阳台玩耍,儿子一边蹦蹦跳跳,一边对着阳台吵吵嚷嚷。

  妈妈感到意外,对儿子大声说:“儿子,你干吗呢?”儿子自豪地回答:“妈妈,我要飞到月球上去,我正在努力。”这位妈妈听到后,对儿子说:“好,不过记得一定要飞回来啊!”

  许多年过去了,这个男孩长大了,果然“飞”到了月球上,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16日,他成功登上月球。

  想象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本源之一,在生活中,许多人常会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小学3年级至初中2年级(8~14岁)这一年龄段想象力呈现明显的发展趋势,而在14岁之后,则呈现出停滞状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学校密集型的考试外,和孩子经常看电视、经常玩电脑都有一定的关系。

  事实上,一个真正的人才不是那些墨守成规的人,而是那些有求异思维、富有想象力的人。诺贝尔将获得者的共同特征就包括: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象力,以及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所以,父母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那么,生活中,父母应该怎么激励孩子,为他插上想象的翅膀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开阔孩子的眼界

  丰富的想象力是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前提的,同时一切科学的创造、技术上的革新以及艺术上的创作,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而通过创造性想象而取得成功的。可见,一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多少,眼界的开阔程度,对于想象的广度和深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头脑中的信息储备越高,想象就越开阔、深刻,想象力就越强。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广泛阅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兴趣小组,也可以多带孩子亲近自然,启发孩子养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事物的好习惯。

  如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儿童娱乐城或参加节日盛会时,引导他观察动物植物的不同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或节日盛会的场景布置、人们的服饰、表情等;带孩子走出户外,从大自然的绚丽景色中寻找创作的素材。这样,既陶冶了孩子的情操,又能使孩子开阔眼界,从而丰富他的信息储备。

建议二:引导孩子用发散的思维思考问题

  教育孩子应该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孩子拓宽思维也是如此,所以,父母要适时引导孩子用发散的思维思考问题,而不在于说出问题的标准答案。

  7岁的薄文在做作业的时候,被一道填词题难住了,于是请教妈妈:“妈妈,应该是什么的阳光啊?”妈妈想了想,指着外面的太阳说:“你看看,阳光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薄文看了看窗外,摇了摇头。妈妈继续说:“那阳光是什么颜色的?”这时,薄文睁大了眼睛说:“金色的。”妈妈继续鼓励道:“嗯,还有呢?照在身上会怎么样?”薄文回答:“暖暖的。”……就这样,在妈妈的引导下,薄文最终想出了好几个形容阳光的词。

  有时候,孩子遇到问题喜欢向父母求助,其实这些时候正是父母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发挥想象力的好时机。尤其当面对孩子异想天开和充满灵气的回答时,父母需要放下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孩子展开想象。

建议三:鼓励孩子编故事、续讲故事

  讲故事不仅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续编故事不失是一个锻炼孩子想象力的好机会。

  张晨今年8岁,每次她的作文都受到老师的表扬,原来妈妈有一套训练她的特殊方法,那就是经常和她玩故事接龙的游戏。

  开始时,妈妈会用一句简短的语言说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孩子会顺着这个开头编下去。如,妈妈说:“有只小只蚂蚁,路上遇到了大象伯伯。”张晨就会接过来:“大象伯伯哼着歌曲,站在河里洗澡。”妈妈继续说:“蚂蚁请求大象伯伯驮它过河。”……

  渐渐地,妈妈在给她讲故事时,经常讲到一半,让她自己接着妈妈的故事去想、去编。就这样,张晨的表达和逻辑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有些父母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时候,不妨采用这种故事接龙法,和孩子编故事。像张晨妈妈那样,说一两句,让孩子接一两句,如此循环。不管故事编得好不好,编到哪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接上,逻辑上没有大错误就可以。渐渐地,父母还可以放一些宽度,提高难度,让孩子感觉到挑战性的同时,又不失乐趣。

建议四: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与简单

  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但有时也是脆弱的。所以,父母要善于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不嘲笑他。

  一次,7岁的金然和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只被抛弃的胡萝卜,上面长满了绿色的毛。金然瞪大了眼睛,指着长了绿毛的胡萝卜,惊奇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胡萝卜戴绿帽子了。”

  妈妈大概听到“绿帽子”不是什么好词,望了望周围的人,然后瞪了孩子一眼:“别瞎说,什么绿帽子?以后不许说这句话了啊!”金然一下显露出失望的神情,再也不说话了。

  其实,孩子就是这样,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当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时,他喜欢将它和已经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他对这些事物并没有好坏之分。而父母总喜欢带着成人的评价和感情色彩看待孩子的这一行为,这样无疑会让他失去一次甚至很多次表达机会。

  所以,当孩子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愿望,或者不切实际的想法时,父母不要嘲笑他的幼稚,也不必禁止孩子再次说出同样的话。其实,仔细去品味,长毛的胡萝卜被比喻成“戴着绿颜色的帽子”是多么有创意的想法。父母千万不要让嘲笑声、责斥声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

建议五:帮助孩子结合现实的事物去想象

  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面对一些抽象的东西,这时需要父母把抽象的事物简单化,帮助孩子理解。

  14的兴云学习一直很努力,但成绩一直不理想,所以妈妈希望她能重拾钢琴,成为一名艺术特长生,这样对考学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妈妈先是带兴云请教钢琴家:“什么样的钢琴乐曲才是好听的,动人的?”钢琴家对她说:“大珠小珠落玉盘。”为了帮助孩子联想,妈妈亲自扯断自己的珍珠项链,然后把珠子洒在一个瓷盘子里,让女儿听这个声音,女儿渐渐有所领悟。

  过一段时间,女儿问妈妈:“妈妈,今天老师让我们弹一首曲子,要我们弹出春天的感觉,春天的感觉应该是什么样的?”妈妈从厨房走出来:“春天应该是活泼的,生机勃勃的。”说着,将手中的一根黄瓜掰断,说:“看到这根嫩绿的黄瓜了吗?上面还泛着晶莹的水珠,你的乐曲就应该是这样的,晶莹剔透的。”

  就这样,妈妈一直通过形象的比喻方法让孩子领悟钢琴的弹法,兴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很大进步。4年后,兴云以钢琴特长生的身份考入了一所有名的音乐学院。同时,自己也是唯一一名从14岁开始学习的钢琴特长生。

  现在有很多家长,希望让孩子学一门乐器、书法等,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可是,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拼命地让孩子反复练习、考级,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耗费在这上面,可是孩子长大后很少能在这些方面有所发展。

  其实,父母除了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外,还要善于帮助孩子联想,尤其是艺术特长,更是需要孩子通过看到现实的东西,去理解、内化。而循规蹈矩的训练方式,只会让孩子的艺术作品都缺乏一定的想象力。

建议六:鼓励孩子从小就画画

  画画可以让孩子摆脱语言的局限性,在作品中反映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丰富的生活。所以,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从小画画。

  父母可以让孩子根据故事的内容画出某一情节,也可以让孩子模仿现实画出一幅作品,但要注意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想象,比如给孩子出一个题目“飞向太空”、“20年后的地球”等,让孩子不受空间、时间限制,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发挥、自由想象。

  除了让孩子单独画画外,父母还可以陪孩子一起完成一幅作品,来增加亲子关系。此外,父母要注意帮助孩子扩大知识面,积累想象与创造的材料。

金玉良言

  父母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尽量不要提出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要善于提出答案丰富的问题让孩子去寻找。当他不能浮想联翩时,要让他善于结合实际去联想。同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在阅读、画画、甚至生活中学会观察,多接触一些未知的领域,丰富他的知识和见识。此外,父母在孩子勇敢表达看法时,要真诚地鼓励他,增加他的自信心,切忌耻笑、否定甚至斥责他幼稚的行为。

   细致观察:教孩子学会用眼睛捕捉信息

  

  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哪怕你走遍天下,还是什么也记不真确,什么东西也写不出。

  ——(中国)老舍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一位父亲喜好养鸽子,他11岁的儿子一有空就到鸽子棚看鸽子。有一天,他问儿子:“你这么喜欢看鸽子,看出什么来了?”

  “没看出什么。”孩子腼腆地回答。

  父亲想通过孩子对鸽子的喜好培养他的观察能力,于是,就根据儿子的年龄特征,特意编排了一份《养鸽子记录》。当儿子再次观察鸽子的时候,他对孩子说:“你这么喜欢鸽子,你愿不愿意帮助爸爸完成这个记录?”

  男孩打开记录,上面有一些小问题,诸如:雌鸽子与雄鸽子在外表上有什么不同?雌鸽子每隔多少时间产一次卵?每次产几个卵等问题。男孩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3个月后,他把填写好的记录交给父亲,父亲随机挑了几个问题问男孩,男孩都一一准确回答了。看来的确是长期认真观察的结果。

  当男孩进一步提出请父亲给他《养鸽子记录》时,父亲说:“你自己可以编排同样的记录,可以把你所有对鸽子习性的疑问,通过观察和记录方式解决,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可以帮助你!”

  从此,男孩更加感兴趣地开始观察鸽子,并把这种敏锐地观察能力自然地应用在生活与学习中。

  孩子的观察能力很多时候是在父母和老师的指引下提升的。就像这个小男孩,在父亲给他任务之前,他只是喜欢看鸽子,却不知道该看些什么,通过观察获得些什么。而父亲的引导,明确了孩子观察的方向,孩子从“盲目地看”逐步提升为有“目的地看”,这样的锻炼有效地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力。

  正如一位科学家说:“一个观察力强的人步行2千米所看到的事物,比一个粗枝大叶、走马看花的人乘火车旅行2000千米所看到的东西要多。”的确,如果那位父亲没有想办法帮助孩子,那么,孩子即使对鸽子观察3年恐怕都达不到观察3个月的效果。

  而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的高低和他观察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同样一本书,观察力强的孩子在书中吸收的知识一定比走马观花的孩子吸收的多。而观察之后自然而然的行为就是思考,孩子吸收知识多,思考的范围就大,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因此,父母若希望孩子能够高效率地学习,就一定要从孩子小的时候用心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培养建议

建议一:把“善于观察”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善于观察,一方面和自身性格有关,但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观察力是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敏锐反应,因此,父母不用等到孩子开始学习文化知识时才培养他的观察能力。而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把“善于观察”培养成孩子的习惯。

  父亲在小敏3岁时就开始随时随地地培养她的观察能力。比如,一走出家门,父亲就开始问女儿:“这是树还是花?”“这颗树高还是那棵树高?”“这种花有5个花瓣,那种花有几个花瓣?”父亲经常利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帮助孩子观察周围的万物。

  一次,小敏和父母外出散步是,对面有两只小狗走过来,父亲就问:“小敏,这两只狗长得一样吗?

  “不一样。”小敏回答。

  “怎么不一样?是颜色不一样,还是大小不一样?”父亲进一步问道。

  “颜色和大小都不一样,一个是白色,一个是黄色,白色的是小狗,黑色的是大狗。”

  ……

  在诸如此类的对话中,小敏从小就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对比的习惯。小敏入学后,学习能力也很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越发表现出优势,这和她父亲对她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当孩子具备某种能力时,会把这种能力应用到任何地方,如学习、工作、与人交往中,等等。所以,只有父母和孩子一同把“善于观察”变成一种习惯,就等于是给孩子为学习知识的路打好了基础。

建议二:在观察活动中对孩子提出明确且细致的问题

  在父母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把对孩子的提问问得准确而细致。父母问得越深入,孩子观察得就越到位。如果父母只是粗枝大叶地提问,孩子也不知从哪里观察,更谈不上细致的观察。

  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观察湖泊,如果父母只是说“你好好观察一下这个湖泊”,那孩子恐怕根本不知道具体观察什么,如果父母说:“你看看湖泊由浅到深颜色有什么不同?”或“当风吹过湖面,湖水和平静时有什么不一样?”或“湖周围树木的树叶是什么颜色?下次来时,看看有没有不同?”当父母提出如此细致的问题,孩子的观察就有了方向,他就明白要从颜色、方位、动静上去观察。

  因此,只有父母的引导准确而到位,孩子就能够得到有效的观察训练,从而更快地掌握观察的角度和要素。

建议三:通过特定的活动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孩子都喜欢做游戏,特别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更愿意接触。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的事物,帮助他提升观察能力。例如,针对喜欢花花草草的孩子,父母可以让他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并写观察日记,父母也可以给予指导。这样,孩子因对花草的兴趣,自然可以观察到丰富的内容。

  10岁的王磊特别喜欢坦克,一看到关于坦克的图片和模型就爱不释手。一开始,父亲并没有把他带到军事博物馆里观察实物,而是给他买了一副坦克拼图。

  一用空,父子俩就一起拼图,在拼图的过程中,王磊不得不耐心去观察每一个小拼图的不同,从而找到准确的位置。这个拼图活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王磊的耐心和观察力。

  完成拼图的第二天,父亲就带着他去参观真正的坦克,王磊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本子,去观察和记录不同型号的坦克在外表上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王磊的父亲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孩子观察能力,而且,这个过程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陪伴。一个10岁的孩子很难有耐心和毅力完成一副完整的拼图,但是有了父亲的陪伴和激励,孩子的观察训练就会顺利进行。因此,父母要适当选择一些特定的活动陪孩子一起成长。

建议四:有意识地开拓孩子的视野

  一个孩子观察能力的强弱有时与这个孩子视野的宽广有一定关系。当孩子的生活过于局限,实践机会又不多时,孩子的观察能力必然受到影响。同样一个现象,有的孩子能从中看到很多问题,有的孩子却看不出什么。这就与孩子知识面的宽窄和眼界的开阔度分不开了。

  因此,父母让孩子学好学校知识的同时,要尽量创造机会开拓孩子的视野,比如,多带孩子去参观名胜古迹和名山大川。孩子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自然、感受生活,他就会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自然提升观察能力。

建议五:帮助孩子把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父母要明白观察力是感知与思考的结合,没有思考的观察就等于是徒劳的观察。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花了30年的时间来观察行星,他的观察非常精确。但是由于思考能力不佳,他没有从大量的观察材料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后来,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做了第谷的助手,他经过严密的思考,从大量的观察资料中发现了行星运行的椭圆形轨迹。

  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提升观察力的同时,要更进一步地帮助孩子深入思考。因为观察的目的就是在思考中得出想要的答案,如果没有思考,观察也是空洞的。

建议六:提醒孩子做观察记录并提供给孩子观察的方法

  当孩子进行一些观察活动时,父母可以专门给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本,教给孩子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比如,一种花卉,可以以季节为前提,让孩子定期观察花卉的形状、颜色、枝干的变化等等,并把这些观察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孩子会从这些变化中找出哪些景色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哪些景色是寒冬来临的预兆。

  另外还有一些观察方法值得父母借鉴:

  1.综合观察法。就是让孩子从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以达到对观察对象全面正确的认识。

  2.动静观察法。动态观察是指让孩子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

  父母要在实践中把多种观察法融入到对孩子的指导中,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应用,这对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很有好处。

金玉良言

孩子一出生就会用眼睛看世界,那么,孩子是够能从看到的事物中找到有效的信息,那就要看父母是否重视对孩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父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就是培养孩子的敏锐度和条理性。一个观察能力强的孩子,会敏锐地从书本中看到有价值的文字,并把它自然转换成需要的知识;而观察能力欠佳的孩子,其学习效率必然不如洞察力好的孩子。所以,父母一定要创作有利的条件,积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高效记忆:让孩子的学习变得不再困难

  

  应当用不断的复习来防止遗忘,而不是等到记忆以后再重新去记。

  ——(俄国)乌申斯基

  记得越多,记忆力就越强,你越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它就越可靠。

  ——(英国)德·昆西

   

  李佳上小学3年级,学校正式开了英语课。在这之前,她接触过一点英语知识,但从来没有过“背单词”的经历。最近,老师经常会布置背单词作业,虽然只有10个简单的单词,但李佳好像显得力不从心。妈妈发现李佳每天反馈回来的单词听写本上,都会有三四个错误单词,而且李佳好像对背单词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原来,班级里很多同学都能全部写对,有的同学也只错一两个单词,而李佳在这种对比中越加自卑,也找不到改观的方法。于是,妈妈决定帮助她走出困境。

  懂点英文的妈妈先参考了一些关于记忆的书籍,发现记忆力提升的办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频繁的重复。于是,她每天晚上和李佳一起读单词,读到滚瓜烂熟之后,李佳对熟悉的单词很容易记住。妈妈并没有松懈,而是在李佳睡觉之前,在陪她把记住的单词复习一遍。第二天早晨,洗漱之后,母女俩又巩固一次。结果,当天的单词测验,李佳只错了1个单词。

  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李佳记忆单词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完全从以前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并且进入了喜欢背单词的良性循环中。不久,李佳还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了全班同学。

  李佳的妈妈是冷静而又有头脑,面对李佳的困境,她不是盲目地说:“多背几遍就记住了。”她虽然是略懂英文,但并没有草率地按自己的经验去解决李佳的问题,而是先通过参考相关科学的书籍,从而寻找有效的措施和解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位妈妈并不是把方法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摸索,而是用时间和精力陪伴女儿一同提升。

  李佳的例子告诉我们:记忆力是训练出来的。因为,记忆是人的大脑对经验过的事物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能力。孩子是否能够把经验过的事物完好地储存,虽然和孩子天生的资质有一定关系,但是,更多地是要靠后天训练才能达到。

  而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如果一个人始终好学不倦,他的大脑所能储存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而美国国会的藏书有1000多万册。这就表明一个人的记忆潜力是非常大的。

  因此,父母如果希望孩子用强大的记忆里去攻克学习中的重重阻碍的话,就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让他掌握记忆规律和记忆方法,真正启用自己大脑的强大功能。

培养建议

建议一:从科学的角度了解“记忆”和“遗忘”

  父母在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之前,首先要科学地认识“记忆”和“遗忘”。当父母对一个人记忆与遗忘的规律有了一定了解后,就不会盲目地因为孩子“记不住”而生气,更不会采取极端而无效的措施。

  每一个人都知道,记忆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而人们通常不可能把所有经历的事物都储存于大脑。这就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即:记忆之后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不均衡的。一般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随着复习的深入,遗忘就逐渐减慢了,再坚持复习一段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说明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依照艾宾浩斯的发现,一位中学老师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两个班的学生学习同一段课文。学习之后,他组织1班的学生进行一次复习,而2班不予复习。

  第二天,他对两个班的进行测验,结果,1班有90%以上的同学记住了那段课文,而2班保持率是50%;3天后,又同样在1班复习一次。一周之后,1班依然有80%的同学熟悉那段课文,而2班能记住课文的同学只占全班的30%。

  因此,父母要知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应该让孩子及时复习、经常回忆,这样才能强化记忆痕迹,避免遗忘。

建议二: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有序的生活环境

  有效的记忆是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情做基础的。如果孩子的身心常常处于紧张状态、身体经常生病、家里陈设凌乱不堪的话,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没有一个平和的情绪,就不可能进入有效记忆的学习状态。因此,父母要在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上为孩子创造高效学习的条件。

  在饮食方面,让孩子多吃五谷杂粮、水果蔬菜,比如:小米、玉米、花生、菠萝、菠菜……这些食物能延缓脑功能衰退,为大脑增加营养,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记忆力。

  在起居方面,父母应该选择蓝色、灰色等色调来布置孩子的房间,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情绪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记忆事物。而早睡眠是使大脑恢复肌能最有效手段,因此,父母自身要用良好的作息习惯去影响孩子。而父母特别要注意家庭的陈设要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因为杂乱无章容易干扰孩子的视线,影响记忆。

建议三:让孩子科学利用最佳记忆时间

  父母要知道,一个人大脑一般有四个记忆高潮:第一个高潮是早晨起床后。此时,由于大脑经过一夜休息,会对学习的知识印象清晰;第二个高潮是上午8:00—10:00。这时,人的精力最旺盛,学习知识容易理解和消化。第三个高潮是18:00—20:00。第四个高潮是睡前1小时。此时,记忆会使知识进一步巩固。

  根据这一规律,父母最好和孩子在早晨起床后,一同进入短时间的学习阶段,比如,读10分钟英语,或者把昨天学过的化学公式再记一遍。这种练习虽然时间短,但一旦成为每天起床后的习惯,对孩子而言,记忆功效不可限量。而晚上则适合学习需要长期记忆的内容。总之,父母和孩子掌握好记忆最佳时间很重要,要真正利用这个时限去提升记忆力。

建议四:培养孩子主动记忆的习惯

  孩子记忆力的提升尽管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有效的方法做到,但是让孩子把主动记忆变成一种习惯,却不是一天两天能达到的。而恰恰是好习惯才能够真正帮孩子在学习中游刃有余。

  爸爸在郝鹏上2年级时就对其开始了长期记忆习惯的培养。他采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早晚各用大概20分钟的时间和儿子一同读一遍童蒙经典——《朱子治家格言》。他从来不要求儿子背会,只是每天用心、认真地读诵而已。郝鹏也从来没有“一定要背会”的压力,但是,半个月之后,郝鹏自己就熟读成诵了。只要一起头,他不需要思考,自然而然背下来。

  后来,用同样的方法,父子俩又读诵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郝鹏也尝到了这种读诵的好处,并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英语的学习中,其记忆效果非常明显。

  其实,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是锻炼出来的,而郝鹏父亲的方法就是潜移默化地开启着儿子的大脑。正如一句话说:“镜子越擦越亮,脑子越用越灵。”每个孩子一开始都不喜欢记忆,但是记多了,自然记忆能力就增强了。因此,父母最好在培养孩子能力的最初,能够陪孩子一同成长。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会很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议五:提供给孩子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

  父母除了培养孩子的习惯以外,适当地也可以教孩子掌握一些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

  1.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就是让孩子通过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把同类的事物归为一类。这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本身就具有记忆的功能。

  2.协同记忆法

  协同记忆法就是让孩子在记忆某种东西时,让多种感官参与到其中来,比如:在看单词的同时,读出声来,手底下再比划着,这样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仅用视觉去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由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所以,“读书”可能比“看书”更容易记住。

  3.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让孩子在记忆时,发挥想象力。比如:记忆10个单词时,可以有意识把原本不相干的单词组成一个小故事,这样就把单词联系在一起。只要想起1个单词,其他9个也就自然浮现在脑海了。

  4.开头结尾记忆法

  从心理学来说,每个人对开头有一种好奇感,对结尾有一种结束感,而对中间最容易出现松弛麻木的状态。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有意识地记忆事物的开头和结尾,同时注重两者之间的连接,把要记的东西连成一个整体。如果要记忆一整篇材料,可以先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再运用开头结尾记忆法。

  5.歌诀记忆法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谐音、诗歌、口诀等形式来加强记忆。比如:把圆周率π=3.141592653589793284626用与数字发音相近的谐音字,编成一首歌谣:山顶一寺一壶酒,你乐,苦煞我,把酒吃,酒杀你,不死,乐而乐。

  其实,很多记忆方法,可以让孩子在记忆的过程中总结出来。但是,好方法始终是以大量的实践为前提。因此,父母还是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记忆习惯上。

金玉良言

  孩子记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习能力的高低,尽管我们知道只有大量的记忆训练才能培养高超的记忆力,只有掌握了记忆方法和记忆规律才会让学习更加轻松。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把训练落到实处,否则,知道再好的记忆方法也等于零。因此,请父母不要坐在沙发上对孩子说:“去!背单词去!”而应该起身,对孩子说:“走,咱们一起去背单词!”父母如果真愿意这样做,孩子就不会让您失望。

  

专心致志:孩子集中注意力学习才轻松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美国)马克·吐温

  登高必自卑,自视太高不能达到成功,因而成功者必须培养泰然心态,凡事专注,这才是成功的要点。

  ——(美国)爱迪生

   

   一位研究考古的专家想要从他的学生中挑选一名助手,跟着他一起到深山中进行一项考古遗址的发掘。这是一个绝好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学生们都想去,于是专家决定通过考试来决定人选。

   考试当天,专家拿了一些资料,发给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并让他们一直大声且不出错地朗读下去,直到他喊“停”。大家都觉得这太简单了,纷纷大声读了起来。

   就在这时候,专家放出了几只小猫,才几个月大的小猫在学生们的脚边跑着,可爱的样子立刻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目光。而这些学生眼睛刚一离开资料,立刻就读错了。专家摇摇头,把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出错的几个学生请了回去。

   最后,只留下了一位学生,他一直都在大声读着。专家让他停了下来,并问道:“你难道没注意到小猫吗?”

   “是的,老师,我没注意到。”

   “但是你知道它们的存在,是吗?”

   “是,老师。”

   “那你为什么不看它们一眼呢?”

   “因为我在专心做我该做的事情,完成我的考试。”

   专家赞许地点了点头。当然,这位学生成为了他的助手,随他进入了遗址……最终,这位学生也成为了著名的考古学家。

  所谓“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而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就如故事中那位学生,他一直都专心于自己的朗读考试,他的确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他最后被专家选中也是理所当然,他的专注为他赢得了机会与成功。

  曾经有一部叫《阿甘正传》的美国大片,片中的主人公阿甘是一个智商有些低的人,在一些人口中,他就是个傻子。但就是这个傻子,无论做什么都非常成功。也许有人会说,阿甘这个傻子的运气真好啊!可实际却并非如此,阿甘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是因为他有经得住诱惑的定力,更是因为他对所有事情的专注与坚持。

  而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阿甘的做事精神正是他所需要的。父母要培养他专心致志做事的能力与精神,要让孩子将专注作为一种习惯,这样他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培养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习惯

  一般来说,孩子在处于成长期的时候,自制力是比较差的。他有可能会因为贪玩而忘记学习,也有可能会因为懒惰而不去整理房间,这些都是他不能坚持的表现。因此,父母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培养他坚持不懈的好习惯。

  潘理上小学3年级了。一次,老师家访的时候告诉潘理的爸爸,说他上课听讲不专心,也缺乏耐性。老师走后,爸爸仔细想了想,发现潘理的确有这个毛病,他决定帮他改正。

  于是,第二天,爸爸买回来一盒多米诺骨牌,并招呼潘理过来一起玩。首先,爸爸用骨牌摆好了一个图案,当骨牌一块接一块地倒下的时候,爸爸和潘理两个人看得都很兴奋。

  然后,爸爸让潘理自己去摆。因为多米诺骨牌的摆放是连续的,一块倒塌后,所有的都会跟着一起倒塌,所以摆出一个完整的图案是一件耗时间的事情。看到爸爸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摆好了图案,潘理说:“没准我用的时间比爸爸还短呢!”一开始潘理总是在失败,但是他很想超越爸爸,于是这种信念便一直鼓舞着他。

  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潘理都会拿出骨牌聚精会神地在地上摆着图案。几天后,爸爸问他:“超过我了吗?”潘理摇摇头说:“还差一点了。不过我努力了啊!”

  爸爸笑笑说:“没错!虽然你现在还没有成功,但你的专注力却是值得表扬的。你看,你在摆多米诺骨牌上都能这样坚持不懈,说明你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等等事情,也能一样坚持做好,不是吗?”

  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锻炼,潘理终于养成了做任何事都坚持不懈的好习惯,而他的学习成绩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坚持不懈,是能够专注于一件事,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因此,父母要让孩子逐渐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而要让缺乏长性的孩子能坚持到底,父母的言辞说教有的时候不一定起到大作用。所以父母应该向潘理爸爸学习,适当地运用适合孩子的方法,让他经过锻炼,自己养成好习惯,为自己的成长打好基础。

建议二: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

  动物界中,猎豹虽然跑得最快但却缺乏耐力,它必须在短距离内捕捉到猎物。在追击猎物之前,猎豹会先瞄准猎物群中的老弱病残幼,一旦启动追逐,它就会全心全意盯住一个目标,直到抓到猎物。正是它的专注,才使得它在大部分狩猎时间里,都能满载而归。

  其实,人与猎豹是一样的,只有先树立正确目标,后面的锲而不舍才算是有意义,否则,就只是疲于奔命,最终反而毫无结果。

  上小学4年级的曹勤,的确很“勤快”。看到同桌学画画他也学;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学游泳,他也去;没过两天,他又跟着同学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

  而这些事情,曹勤却一件都没做到底,更别提做好了。因为他画画的时候想游泳,游泳的时候又觉得踢足球更有意思;到了踢足球的时候,他的思想又飞了。

  这些举动都被爸爸看在眼里,爸爸知道,这一切都是曹勤对一项事物不专注的后果。于是,爸爸与曹勤做了一次长谈,他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

  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曹勤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他要踏踏实实地学书法,以后要做一名书法家。而确定了目标的曹勤,终于能够专心于一件事情了,开小差、虎头蛇尾的现象再也没在他的身上出现过。

  有了目标,才能有奋斗与努力的方向。就如曹勤,不确定目标的时候,就像无头苍蝇乱撞,反而一事无成。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才能让孩子的专注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当然,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可行的目标,若是孩子定的目标过于庞大或遥远,一番努力后却看不到什么成果,孩子也一样会因为倦怠而无法专注于这个目标。

建议三:培养孩子坚定的信念

  要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父母要培养孩子坚定的信念。当孩子确立下奋斗目标之后,就要让他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坚定自己完成目标的信念,要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

  孩子身处今天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里,更是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来使他能够专心向自己的目标去努力。所以,父母要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抵御外界的一些诱惑,要时时用目标激励他,用成功推动他,让他能做到坚持不懈。

建议四: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失败、懈怠,都是孩子在前进与成长道路上会遇到的问题。有的时候,孩子会悲观,甚至会选择放弃;而有的时候,孩子又会显得过于无所谓,对一切都不上心。但成功、喜悦,也会让孩子沾沾自喜,甚至骄傲自大。另外,有时候为了成功,孩子也许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这样他就有可能会有抵触甚至抱怨的情绪。这些行为表现对于孩子的未来成长都是不利的。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挫折与失败,不灰心气馁、悲观放弃;面对成功与进步,不自满自大。父母要告诉孩子,成就自己的事业将会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暂时的成功与失败都不算什么;而要成大事,也必须舍弃一些无所谓的东西,踢掉路上的绊脚石。父母要让孩子逐渐锻炼出一颗平常心,为自己未来的成长走好坚实的每一步。

建议五:孩子专注的对象要有利于他的成长

  专注固然是好,专注也的确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父母也要注意,孩子专注的对象,必须是有助于他成长与进步的,必须是对孩子有益的。

  刚进入初中1年级的耿齐,自从家里新买了电脑、装好了宽带以后,就迷上了网络游戏,而且几乎不能自拔。每当他玩游戏的时候,他的“专注”让爸爸妈妈都十分吃惊,比如喊他吃饭,无论多少遍他都听不见;让他按时睡觉,不管妈妈说多少次,他也都充耳不闻。

  最初,父母以为孩子只是好奇,一段时间后就厌倦了,所以也未多加阻拦。可哪里知道,耿齐早已经被网络游戏套了个严严实实。父母的说教也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效用。

  后来,爸爸一气之下,断掉了电脑的电源。可早已对网络游戏“专注”到一定程度的耿齐,却干脆就跑到外面的网吧,没白天带黑夜地玩了起来。父母被儿子这扭曲的“专注”伤透了心,打骂用尽也无济于事。他们只盼有朝一日,耿齐能够“回心转意”,能够重新回到学业上来。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周遭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好的坏的事物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在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的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能明辨是非、分清利弊,从而让他专注于有益的爱好与目标,远离不良事物。不要像故事中的耿齐的父母,直到孩子已经“专注”到无法自拔,才开始悔恨,那就太晚了。

金玉良言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说得正是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专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专心致志地对待对自己成长有利的事情,让他为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

大胆质疑:锻造孩子与众不同的思维品质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法国)巴尔扎克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美国)爱因斯坦

   

  在一个4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麻雀》里有一段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场景。当讲到这一段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开始回答,接着,老师用标准答案引导说:“是不是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呢?”

  学生们一口同声说:“是!”

  正在这时,一位男同学举起了手:“老师,我不同意这个答案!”

  老师问:“为什么?”

  男同学说:“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麻雀呢?这篇课文我从头看到尾,没有一个地方说明它是一只母麻雀,怎么能说这是表现了母爱而不是父爱呢?”

  对于小男孩提出的问题,老师斟酌了一下,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表扬道:“对,你提出的问题很好,那么,这篇课文应该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包括母爱与父爱。”

   小男孩的这次举动带动了班级里提问的热潮,很多同学逐渐敢于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或课后向老师请教。一段时间,班级学习气氛浓烈起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很多同学都对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孩子在学习方面,很多时候是通过“质疑—解决质疑—再质疑”的过程,逐渐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在这堂语文课上,如果那位男孩没有提出麻雀是母麻雀还是公麻雀的话,每个人都默认了课文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当然,课文本身表达的内涵对全班同学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男孩的质疑带动了班级学习的气氛。男孩的提问让每一位同学都体会到:标准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确,而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而合理的想法才是重要的。同时,这位老师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鉴,如果老师当时没有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男孩的问题,而是努力强调标准答案的正确的话,不但打击了小男孩学习的积极性,班级也不可能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学习场面。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学问’这两个字中,第一个字‘学’和第二个字‘问’,意思就是一定要学着怎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而作为一个学习中的孩子而言,首先要能发现问题,其次是要敢于提出质疑。

  孩子提出了质疑,才会有意愿主动找答案。而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可能又会提出新的质疑,此时,孩子的思维能力不但得到锻炼,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得到了充实,学习能力也会提高。因此,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大胆质疑的能力,这对孩子的学习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建议

建议一:做善于质疑的父母

  孩子是否在学习中有能力质疑,很多因素取决于父母是否在生活中愿意问“为什么”。因为,“质疑”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而孩子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要靠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经常性地讨论问题,特别某一方还常常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想法,孩子会大受影响。而父母对待生活和工作总是得过且过,从来没有什么疑问,自然就不会表露在孩子面前,孩子也会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学习。

  李先生有时回到家,会坐在沙发上发呆,儿子看到后不免会问:“爸爸,您怎么了?”他总是轻声说:“今天工作上,总觉得有些问题,让我想想到底有什么问题。”像是在回答孩子的问题,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有时,他还会和妻子边吃饭、边讨论,妻子总是提示他说:“想想看,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找到原因就找到答案了!”

  一次,李先生下班回来,看到儿子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天花板,就问到:“儿子,你没事吧?”儿子回应:“没事,今天数学课上有一道题,怎么都算不出来,问题到底出在哪呢?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李先生对工作的态度总是严谨认真,常常能发现其他同事发现不了的问题。而他的儿子在班级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老师也夸他是勤学好问的好学生。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如果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与人相处中总是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努力找到症结,孩子自然也会把这种态度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因为,他受到了父母思维方式的影响。

建议二:常常提问自己的孩子

父母自身在工作生活中善于提问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把这种方式运用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如果父母能够常常用提问启发孩子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孩子一旦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物,就会提出质疑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布朗曾说:“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一切都求之于理。”

  所以,父母如果常常向孩子提出问题,就等于把“善于提问”表演给孩子,孩子就会从父母的提问方式中学会向他人发问。当然,父母提出的问题,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知识范围,难易还要适度,否则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孩子会对回答父母的问题失去兴趣,也会厌烦“提问”这种交流方式。

建议三:让孩子知道“质疑”的好处

  父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知道质疑的好处。父母可以给孩子举一些科学家如何通过质疑而获得成功的例子,让孩子体会善于质疑的意义。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瑞利是个善于提出疑问的人。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端茶出来的时候,由于碟子光滑,茶碗在茶碟上面滑动了一下,结果茶泼出来一点在碟子上之后,茶碗就不再打滑了。这件小事引起了瑞利的思考:为什么在光滑的碟子上茶碗很容易滑动,当母亲洒了点热茶在碟子上后,茶碗纹丝不动了呢?

  瑞利想:这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弄清楚这是为什么。于是,瑞利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和分析,最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茶碗和碟子表面总有一些油腻,使它们之间的摩擦减少,所以容易滑动。等洒上热茶后,油腻溶解了,摩擦加大,所以不容易滑了。接着,他又开始研究油在固体物摩擦中的作用,提出了润滑油减少摩擦力的理论。后来,润滑油被广泛应用,瑞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诸如此类的例子,父母可以多搜集一些,常常讲给孩子听。孩子会从这些名人的真实经历中获得养分,从而激励自己做一个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孩子。

建议四:培养孩子质疑的胆量

  孩子是否能提出问题,能否质疑,不仅仅要靠孩子发现问题,同时也要有胆量提出问题。特别是在学习中,孩子一旦对某些知识产生质疑,但是自己的能力又解决不了,这就需要向老师、同学求助,那么在大家的讨论下,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如果孩子发现问题后,没有胆量向老师、同学提出质疑的话,问题本身的价值也就体现不出来,孩子也不会在其中有所成长。

  因此,父母平时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不要轻易阻止,即使孩子的问题很荒唐、很冒失,或者不够得体,父母也不要大声呵斥孩子。父母如果总是以激烈的态度对待孩子因提问而产生的过失时,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再提出问题。父母的行为就阻碍了孩子质疑能力的发挥,这对孩子一生来说都是悲哀的。

  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胆量,首先要让孩子体会到放松。父母言语的和蔼,无形中就是在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孩子的内心没有被束缚,就会在家中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那么,孩子在学校或社会中,提出质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建议五:善待孩子提出的质疑

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会毫无顾及地提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那么,孩子这个天生质疑的能力是否能够保留下来,就看父母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了。如果父母总是很耐心地聆听孩子的问题,并且还能肯定孩子提出的质疑有价值,孩子自然就会愿意提出质疑。孩子不但在不断地提出质疑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更会把“有疑就问”应用在生活的每一处。

  何苗的爸爸是个极有耐心的人,何苗小时候总是会缠着爸爸问这问那,爸爸也会耐心地解答。等到何苗渐渐长大,提出的问题大都与科学知识有关,而爸爸也是很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爸爸知道的答案就认认真真地告诉何苗,不知道的就老老实实说:“这个问题爸爸也不知道,看来我们需要查一查资料了!”

  有时,何苗提出的问题很令爸爸意外,爸爸就会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啊!”或者会说:“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在爸爸的影响下,何苗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积极主动地提出来。而且,因为常常和爸爸交流,所以她的表达能力很强,总是用简短地语言就能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何苗在学校常常和老师、同学在学习上切磋琢磨,遇到疑问从来不搪塞、掩饰,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何苗其实是进入了一个语言提问的良性循环,因为自己表达得清楚,总会引起对方准确的回应,这本身就增强了再次提问的信心。而一个孩子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靠词汇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实践的平台,而这个平台是靠父母耐心的态度成就的。因此,父母耐心对待孩子的质疑,就是在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能力。

金玉良言

孩子的学习是与质疑能力是紧密相联的,正如“勤学”和“好问”常常放在一起来形容一个人学习好。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好问”的能力。而培养孩子的前提是,父母首先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常常能提出质疑,并愿意主动寻找答案,父母的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的学习态度。因此,父母还是要用自身的感染力去影响孩子。

探索未知: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

  ——(苏联)高尔基

  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美国)爱因斯坦

   

  塔特姆的父亲是美国一位药理学教授,在塔特姆小的时候,父亲再忙也会腾出时间来陪他。塔特姆总喜欢扑在爸爸的怀里问问题,比如小鸟为什么会飞?汽车为什么能跑?桌子为什么不做成椅子形状的呢?……父亲每次都耐心回答,并利用这种机会启发他思考更多的问题。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父亲会主动和儿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久而久之,塔特姆养成了思考问题、自主寻求答案的好习惯。成年后,塔特姆喜欢观察周围的一切,探索各种事物的奥秘。最终,他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发现基因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调节作用而创立了生物遗传学,并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

  不可否认,塔特姆的这些成就离不开父亲的陪伴和启发。科学家之所以能够突破以前的理论,在科学领域有新发现,因为他们都具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与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探索精神可以使人类在每一次突破中进步,也可以让人对未知事物充满兴趣和憧憬。

  对于孩子来说,他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模仿他人、成人的强化训练、自主探究等。但是,探索精神才是求知的根源,也是陪伴孩子一生,促使他求知的动力。

  ?传统观点认为,孩子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优异就可以了。其实孩子的大脑充满着对世界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求,丰富的想象力和四溢的激情使他们总保持着对事物的新鲜感和探索欲。而在拥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也许有一天,他们大脑中迸发出的精神火花就是某个发明的雏形。

  所以,父母要善于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为他创造一个求知的环境,激发他的探索精神。

培养建议

建议一: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自主探索是以好奇心为驱动,孩子在探索中会自觉地产生很多问题,并主动想办法解决,这对他以后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天,8岁的陈玲问妈妈:“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呢?”妈妈回答:“你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陈玲继续问:“那我在里面呆了多久呢?”妈妈说:“你足足待了10个月呢!”陈玲问:“那我都在里面吃什么呢?”妈妈依然耐心地解释道:“咱们俩之间通过一根脐带连接,然后我把营养输送到你的体内,你就慢慢长大了。”

  陈玲继续问妈妈:“那我是怎么跑进妈妈肚子里的呢?”听了孩子这么多问题,妈妈显得有些不耐烦了,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陈玲听了,有点失望。

  这时,爸爸走过来,耐心地给女儿解释道:“爸爸爱妈妈,所以在妈妈的肚子里放了一粒种子,种子在妈妈肚子里生根发芽,长大了就变成了你。”陈玲睁大了眼睛,还不时发出不可思议的声音。之后,她又问了一连串的问题,爸爸都耐心地解答。

  孩子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有去探索的欲望,尤其是关于他是怎么来的,他期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而许多父母都不喜欢孩子问这个问题,因为有的问题实在是很幼稚,又很难以用语言去解释。所以,对孩子问问题的行为采取漠视、回避的方式,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一定要保持耐心解释给孩子听,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探索精神。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问孩子,让他主动思考,并倾听他的想法。

建议二:让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适时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谦逊,比如说:“我想,这个问题你是了解的,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这样一来,由于他的自尊心得到爱护,他就会尽力探索问题,对什么问题都有求解的决心。

  同时,父母在和孩子讨论问题时切忌急躁,不要急于求成。父母更不要随意说“说得好”或“很好”,因为过快或过早的赞扬会传递一种讨论到此为止的信息,或者让孩子产生满足的心理。父母应该说“真有趣”、“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等等,让孩子有继续往下说的欲望,进而使他的探索精神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此外,父母不要催促孩子去“想”,催促只能使孩子为了急于表现,而去揣测大人希望的答案,并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建议三、和孩子做一些实验活动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实验活动,这有助于促使孩子智力的锻炼和发展,也能帮助他增加和巩固知识,更能培养孩子探索的兴趣,激发他的求知欲。

  晨晨今年8岁,一天晚上,爸爸神秘对晨晨说:“晨晨,牙签和你一样爱吃糖,你信吗?”晨晨摇了摇头,爸爸继续说道:“走,爸爸证明给你看。”说着带着女儿来到了洗手间。

  爸爸先是拿出一个盆来,接了半盆水,又准备了一块肥皂、一颗糖和几根牙签,接着递了一根牙签,说:“来,把它放在水里。”晨晨照做了。接着,爸爸轻轻地把放糖放在了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然后,神秘兮兮地对晨晨说:“见证的时刻到了。”只见牙签缓缓地向糖漂去,最后贴在了一起。随后爸爸又将糖移动了一个位置,牙签最终还是朝着糖的方向游去,晨晨惊奇地说不出话来。

  爸爸又对晨晨说:“牙签不喜欢喝肥皂水,你信吗?”接着又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可牙签就像磁铁异性相吸的原理似的,马上逃得远远的,等肥皂一靠近,牙签又逃得远远的。晨晨急忙问爸爸为什么,可爸爸却笑而不答,只给了晨晨一本书,让她自己去寻求答案。

  后来,晨晨在作文中写道:“……最终,我终于找到答案,原来糖放入水中后,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就像牙签喜爱‘吃’糖一样。但是,当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会把牙签向外拉,所以看起来就像牙签会逃跑一样。我很感叹:原来用身边的材料也可以做出这么有意思的实验!科学实验真是奇妙无比!”

  引导孩子做实验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但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实验兴趣,比如像晨晨的爸爸那样,用“爱吃糖的牙签”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父母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些简单而必要的实验条件,并为孩子讲解与实验有关的知识,让孩子通过实验去验证。

  但是,父母一定要扮演好配角的角色,不要把一切都给孩子做好了,也不要一切原理都讲解给孩子听,可以适当地设置悬念,让他自己去探求结果。

建议四、多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父母不妨挤出时间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感觉大自然的美,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两对父母带孩子去爬山,第一对父母急匆匆地催孩子:“快点,马上就到顶了,加油……”偶尔停下来歇息一下,然后又匆忙上路。当这一家人下山时,看到另一家人刚爬到半山腰。

  第二家的孩子指着地上的蝗虫壳说:“妈妈,看这个。”于是全家人蹲下来看孩子的新发现,还不时地听见这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第一对父母看了,不禁感叹:“这样爬得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终点啊?”

  有些父母经常带孩子走进自然,但是如果像第一对父母带孩子去爬山是为了健身和休闲,以“到达终点”为目的的话,孩子在沿途中会错过许多新发现。第二对父母的态度是,到达不了终点不要紧,重要的是要玩得尽兴,还可以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相信孩子在第二种情况下可以学到更多自然知识,也会培养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带孩子亲近自然不一定要带他去很远的郊外,楼下的花园、绿草地等都是“走进自然”的好地方。父母还可以买一些关于自然的书籍给孩子看,让孩子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和提问。

建议五: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时,父母会认为问题很容易,没必要探索,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就好了,而忽略为孩子为提供探索的环境和材料。长久下去,孩子就会养成思维惰性,凡事依赖大人给出现成答案,主动探索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弱。

  其实,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要比结果重要得多,因此,父母要教孩子查字典、书籍以及网络等工具,让孩子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父母还可以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在网络上查阅相关的信息,并注意加以分析、思考、提问和探讨。

金玉良言

  父母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观点,要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对待孩子的刨根问底,父母一定要耐心地回答,对于拿不准的问题,父母不能逞强给孩子作出不准确或模棱两可的回答,应该激励或陪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应对考试:让孩子在“战场”上成长

  

  考试是你平常的能力、基础知识、学习素质的全面检验,平常学得不好,别指望大考时超水平发挥。如果你自信,平常学得还不错,就不要担心考试时会考不好。

  ——(中国)王金战

  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

  ——(中国)尹建莉

   

  高女士是一名小学教师,她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为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好成绩,她特意把孩子送到一所寄宿小学。这个学校的学生从1年级起,每周都有考试。高女士认为,孩子从小就接受考试训练,以后应试能力一定很强。

  当她每周末接儿子时,总是先问孩子的考试成绩,问语文考了多少分,数学考了多少,班里有多少同学考了100分。孩子虽然学习也不错,但没有一次获得过100分。

  她也总是安慰孩子说:“没事,90多分也很好,争取下次考100。”紧接着的一次小测验,孩子的数学终于考了100分,高女士特别高兴。回家后,马上给孩子的爸爸、姥姥、奶奶、姑姑等亲人挨个打电话,汇报考试成绩,大家也都使劲夸孩子不错。

  不仅如此,沉浸在愉快中的亲人们纷纷许诺说:“如果再考了100分,就给你奖励。”后来的一次期中考试,高女士一再叮嘱儿子考试要认真,争取考100分。考试后当天,孩子见到母亲后就放声大哭,说:“妈妈,我这次考不了100分了。”高女士一边安慰孩子,一边掩饰不住地流露出一丝失望。

  考试的确是孩子平时学习成绩的检测,而孩子是否有能力应付考试,不仅与孩子平时学习状况有很大关系,也和孩子的心态紧密相联。因为,只有轻松,才能自如应战。而这位母亲的错误是把孩子学习目标和应试结果定位在满分上,这不仅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且也忽视了对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孩子对知识的真实把握上。

  当父母和孩子把注意力一旦转移到应试之后的结果——分数上的时候,真正的学习目标就迷失了,应试的准备、过程和目的都会随之变得畸形。

  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家、父母、学生纷纷声讨“应试”的同时,依然没有办法回避应试。因此,改变不了大环境,就一定要试图改变自己的心态。特别是父母,不要把孩子的考试看得特别重,也不需在孩子面前批评考试制度的缺陷。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借**试来认识自己、展现自己。考试只是一个手段,如果孩子有好的心态和方法去应对,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挥。

  所以,如果孩子考试前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可能会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应试能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培养建议

建议一:帮助孩子在应试前保持平静心情

  有的孩子有考前恐惧症,这种对考试害怕的心理,要么是因为自己压力太大,要么是父母的表现使孩子的心不平静。而过重的心理负担不但不会让孩子在考试时发挥出正常水平,反而孩子会因过度紧张而考试失利。此时,父母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情。

  父母要清楚地知道,考试是测验孩子对知识的掌握,不是一次审判。如果越希望孩子能够发挥出正常水平,就越要表现出常态,只有自然,才能呈现真实。

  李伟是初中2年级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一次,他从同学那里得知了自己原本不知道的学习方法,就试着应用在学习中。期末考试之前,李伟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改变方法,而影响考试成绩。考试前几天总是忧心忡忡。

  母亲看到李伟这样,就开导说:“小伟,你到底害怕什么?害怕考试成绩不如以前?如果真的不如以前,而且原因是因为方法不当的话,正好说明你以前的方法很适合你。如果成绩不错,那你岂不是拥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吗?无论成绩好坏,你都没有损失啊!”

  李伟听了妈妈的话,锁紧的眉头舒展了一些。母亲接着说:“何况,方法得不得当你自己在应用时就有感受,还用等到让考试去检测吗?不用担心,也不用害怕考不好。好了,早点睡觉,轻松考试!”

  母亲的轻松感给儿子卸下了不小的心理包袱。其实,父母是孩子的主心骨,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心态。父母要明确的是,考试就如同检查身体,会把身体的状况真实地再现出来。如果检查结果不尽人意,那正好是提醒当事人要抓紧治疗,如果结果没问题,也说明当事人应该继续保持。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感谢考试,是考试让孩子更了解自己。面对这样一个该感谢的事情,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建议二:关注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提醒他做好考前准备

  父母在乎孩子的考试成绩,不是等到孩子要应试了才给予特别的关注。就像病患的身体即使在检查前一天给予最好的保健,也不会改变检查的结果。而健康的身体,如果在前一天过于伤害,一定会影响检查的结果。

  因此,作为父母,不仅要在孩子平日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前也要提醒孩子做必要的准备,比如,准备好准考证和文具,不要让小疏忽影响大结果。

  一位经常监考的老师这样说:“我见过许多考生来到考试地点,才想起没带准考证,这是最致命的。就算你急急忙忙回家去取,赶得上考试,也会大大影响心情。更何况一般重要的考试(如高考)时,交通是出奇的拥堵,能赶上考试已经谢天谢地了,因心情影响决定命运的考试很不值得。”

  另外,孩子在考试之前的文具准备也很重要,有些学科是需要准备特殊的文具的。孩子如果没有准备好,到了需要时,就会很无助,情绪和考试状态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提醒孩子别因小失大。

建议三:孩子的考前饮食调整要慎重

希望孩子能在重要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父母的正常心理,但是,有的父母会在孩子考试之前在饮食方面给予不同寻常的调整,这种调整对于孩子而言不一定是有利的。

  孟翔是来自农村的高三学生。在高考前一天,他的父亲特地从农村跑到县城来看他,还给他买了一只烧鸡补身体。因为,孟翔平时不常吃烧鸡,就狼吞虎咽地把烧鸡吃了。结果,当天晚上,其他同学都安心睡觉,他却因为闹肚子而去了五六趟卫生间。

  老师得知后,半夜陪他去医院打点滴。一直到第二天进考场之前,他的病情才得到控制。但是,由于他经过一晚上的折腾,情绪受到了影响,当年的高考没有发挥好。

  这个例子提醒父母:在孩子大考之前,应该补充一些营养性的食品,但是,孩子平时不常吃的东西,最好不要尝试。因为这很容易引起孩子肠胃不适应,从而进一步影响考试状态。另外,父母给孩子的食物一定要注意清淡和卫生,不要让能避免的细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

建议四:让知道孩子:作弊会吃大亏

  当今很多考试中都有作弊的不良风气。作弊的考生以为“小抄”会帮助自己,但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父母要特别提醒孩子,不要让作弊侮辱了自己的人格,又影响了考试成绩。

  作弊本身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就和小偷一样,在考场上偷偷摸摸、唯唯诺诺,一旦被老师抓住现行,更是脸面扫地、羞愧难当。就算不被老师抓住,想作弊的心理,会让孩子无法平静地审题、做题,因为孩子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作弊”上,即使会做的题,都因为紧张而答不出来。如此一来,一定会影响考试成绩。

  因此,作为父母,首先自己不要在所面临的考试中,给孩子一个“做小抄”的榜样。其次,如果孩子被社会的阴暗逐渐染污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考试观。要让孩子明确,作弊一定是吃大亏的事情。君子以光明磊落而行事,小人则以偷偷摸摸而生存。

建议五:不要给孩子强调考试的后果

  父母如果提前给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后果,孩子会有恐惧和压抑。孩子只有在考试前心情愉快轻松、复习扎实努力,成功才会势在必得。

  20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杂技演员叫瓦仑达,他是一个成功的走钢丝表演者。数次的成功经历帮他积累了丰富的走钢丝经验,但是,他却在最后一次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不断的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着走好钢丝本身,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后来,人们就把专心去做某事,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这种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孩子的考试也是一个道理,只要孩子平时努力、认真面对,结果不会不好。而父母刻意强调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应该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语和表情,不要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金玉良言

应试是每一个学生和父母必然面对的问题。专家、学者、老师、父母都在不断地寻找更好的应试技巧和方法。当然,考试是有一定方法,但根源还是在于孩子平时对知识的掌握。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佛前常献花。作为父母,应以身作则地给孩子提供“爱好学习”的家庭氛围,在心态上把考试当作锻炼孩子的机会。唯有父母心态和行为的改变,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平和面对应试,理智面对成绩。

  

自主创新:孩子学习进步的不竭动力

  

  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

                                ——(德国)歌德

  天才的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独创性或独立性……天才永远以其创造开拓新的、闻所未闻或无人逆料的现实世界。

                              ——(俄国)别林斯基

   

  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他的导师是著名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爱因斯坦因为肯动脑、爱思考,赢得了导师的赏识。于是,师徒二人经常坐在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

  有一次,爱因斯坦在和导师一起讨论科学问题时突发奇想,他就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这次被学生问住了,他思考了很久都没有回答上来。第四天,明可夫斯基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现在有了答案!”?

  “老师,您快告诉我是什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说。明可夫斯基比较激动,怎么也说不明白,还手脚并用比划了一会儿。爱因斯坦也没有听明白。于是,明可夫斯基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奔去,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铺平的水泥地面。

  受到建筑工人呵斥的爱因斯坦一头雾水,他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明可夫斯基却非常专注地说:“对,就是‘歧途’!你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说:“老师,我明白了!”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爱因斯坦毕业后进入伯尔尼专利局做小职员,在这几年中,爱因斯坦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在物理学3个未知领域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最终突破了牛顿力学。26岁时,他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后来,爱因斯坦回忆说:“正是那段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启发了我的创新精神。”

  今天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要想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把他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勇于开拓创新的创造型人才。

  关于创新,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形象解释:画太阳有两种方法,一是在白纸上画圆,这是太阳;二是用墨将白纸涂得只剩中间一个空白圆,这也是太阳。两种画法,后一种就是创新。

  可见,创新就是从普通平凡、随处可见的事物中发现与众不同的新奇或用途,并让其展现出来。当然,这需要独特的眼光和思维方法!创新并不神秘。但遗憾的是,很多孩子并不具备创新能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这是客观事实,中国孩子同美国孩子比考试,中国孩子是第一,但要比创新,中国孩子明显不如美国孩子。

  一个小小的创新,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效果。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要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想要创新,就一定不要被常识左右,因为常识是经验性的,而创新是尝试性的。相对对于创新来说,常识常常是靠不住的。

  创新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据统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物质财富,70%~80%来源于科技创新。举例来说,互联网就是创新的产物,它可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互联网是赔钱的,因为人们不知道怎样从互联网上赚钱。但有一个人却用“涂黑留白”的方式在互联网上画了一个大“太阳”,他把书店开到了互联网上,他就是杰夫·贝索斯,他的书店叫亚马逊。很快,亚马逊的市值超过了上百年的老牌报纸《纽约时报》,而当时,亚马逊天天都在赔钱。1999年,贝索斯成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对孩子来说,创新是人生驰骋的动力源,时代需要孩子具有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救活”孩子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他全身的能量。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那么,该怎样教孩子创新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创造,并运用新方式解决问题、探索未知活动的思维方式,新颖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固有的特点。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用墨水滴一个黑点,问成年人是什么?答案几乎一样:黑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的说是一只断了尾巴的蝌蚪,有的说是一只压扁的臭虫,有的说是一顶帽子,还有的说是一粒黑芝麻,答案五花八门。

  这说明,创造性思维是孩子的天性。遗憾的是,由于成人思维定势的影响,孩子还没长大这种天性就消失了。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就要让他多多留心身边的一切。一些自然现象、日常用品等等,都有可能富有启发性,成为孩子开启创新的源泉。

  父母可以有目的地给孩子创设一些思考机会。比如,外出购物或到某一个地方时,让孩子试着设计一条最佳线路,并说出理由等,这都是提高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对称、辨证、类比、极限、发散等方法启迪孩子的思维。

建议二:鼓励孩子要敢于破旧立新

  鼓励孩子不要被传统的观念、理论以及表象所左右、迷惑,要敢于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突破,要有勇气去破旧立新,突破经验、常识等的束缚。所谓“有突破才有创新”。所以,父母平时一定注意鼓励孩子敢于破旧立新。另外,当孩子有新发现时,也一定要鼓励孩子,这样他才有被认可的感觉,也会有成就感,这种感觉有助于他进一步有创新发现。

建议三:常带孩子接触一些新鲜事物

   教育专家指出,如果孩子对外面的世界一点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也不会有很好的创新能力。所以,父母要利用节假日经常带孩子接触新鲜事物。比如,家住城市,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让他认识不同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欣赏一下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可以了解花草虫鸟的生存环境和相关特性等;家住农村,父母可以带孩子去城市,让他认识一下城市的建筑、交通设施等。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认识的事物越多,思维的基础就会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读书、写字、画画的做法,很难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建议四: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法国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曾说:“好奇心是人类第一美德。”爱因斯坦也曾说:“我没有特别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人皆有之,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好奇心是孩子的特性。

  当孩子把手电筒、遥控器、玩具大卸八块,弄得乱七八糟时,父母不要批评孩子,因为那是孩子好奇心和创造欲的表现。其实,这正如牛顿攒零用钱买来锤子、锯子、钳子,整天敲敲打打一样。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要注意引导和保护他的好奇心。

  爱迪生小时候好奇心特别强,凡事都想弄个明白。6岁时的一天,全家人突然发现他不见了,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着。晚上,母亲突然听见车间传来了一点声音。于是,就走过去,她惊讶地发现,爱迪生像一只母鸡似地蹲坐在毛垫上,下面是一堆鸡蛋。母亲明白了,原来他想自己孵小鸡。母亲没有责备他,她在等爱迪生自己发现结果。最后,爱迪生发现:蛋壳破裂,蛋黄横溢。虽然没能孵出小鸡,但因为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刻苦钻研,成了大发明家。

  好奇心是孩子主动观察,反复思考问题,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强大动力,是创新能力的起点。父母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向更高层次思考。当孩子开始充满好奇地注视这个世界,试图了解各种现象的因果联系时,正是父母培养他创新能力的好机会。然而,有的父母不知道这个道理,当孩子发问时常不耐烦地说“就你的话多”,或因在饭桌上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便说“快点吃饭”,以此敷衍。

  在此提醒父母,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而拒绝回答孩子或是用一两句话搪塞过去,要认真回答。如果回不上来,应该同孩子一道去查资料,力求解决。否则,将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会扼杀孩子刚培养起来的那点儿创新意识。

建议五: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还应该注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研究表明,孩子的知识面越宽,思维的土壤就越肥沃,创新的幼苗生长才会越旺。所以,除了让孩子学好规定教材的内容,父母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阅读与学科相关的科普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挑选有益的影视作品让孩子观赏,注意有选择地让孩子观看科教电视节目,带孩子参观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展览等。

  另外,父母也应该把自己积累的知识结合孩子的认知程度一点点地输送给他,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也是扩大孩子知识面的一个途径。

建议六:鼓励孩子勇敢尝试

  尝试与创新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去尝试,永远也不会有创新,因为创新是在不断尝试中获得的。创新源自尝试,又高于尝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是由他大胆尝试的程度所决定的。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敢于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让孩子自己动手,大胆尝试,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如果孩子不敢尝试,就永远也不会跳出条条框框的制约。让孩子明白,要想有所发现,就需要大胆尝试,虽然很多尝试大多会以失败告终,但只要不断总结教训,就会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就是创新。

  要注意,当孩子的尝试失败了,父母不要呵斥批评批评孩子,孩子需要的是鼓励和对失败原因的分析。这时,可以给孩子讲名人面对失败的故事,以激起孩子继续前进的动力。告诉孩子,如果你有什么有创意的想法就去勇敢地尝试吧!但有一点,尝试应该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进行。

金玉良言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父母必须关注的问题。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他强大的领悟能力。学习不但是继承的过程,更是不断创新的过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最有利环境。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环境,积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完本试读结束。

点击获取全部章节

邻家萦怀点评:

张振鹏的文笔很好,《好父母 教能力》这本书里对人物刻画的非常到位,画面感和剧情感也很强,但美中不足的是故事过长,世界观过于宏大,小事件收尾不利落。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大反派的我,真没想天下第一啊

大反派的我,真没想天下第一啊

反派+女帝+老六+轻松搞笑!开局穿越成婴儿,亲眼目睹亲娘被反派女帝刀,林亿差亿点点吓回母胎!什么?突然觉醒反派系统,解锁成就任务?“任务:累计蹬腿10000次。”“任务:累计爬行10000米。”“任务:累计殴打气运之子100次。”完成任务就有奖励,林亿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在熊孩子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直到有一天,林亿看着高高在上的女帝,大刀饥渴难耐!...
两岸青山
连载中 玄幻奇幻
王爷!王妃把拜堂的锦鸡给烤了

王爷!王妃把拜堂的锦鸡给烤了

【双洁1v1+医妃+替嫁+甜宠爽文】慕容寒月穿越了,穿成了宰相被养在乡下的土肥圆嫡女!她醒来就被后娘塞进了花轿,送进了王府!可嫁进去才知道,王爷不禁是个残废,还克妻!据说,已经害死三个老婆了深更半夜,夫君不来,寂寞难耐,肚子饿了怎么办?慕容寒月看向了那只用来拜堂的大公鸡......要不烤了?当新房的大门被人踢开时,慕容寒月正啃着鸡腿不亦乐乎。“来人呐!王妃把王爷烤了吃了!”主角:慕容寒月、独孤景琛...
是图图鸭
连载中 古代言情
仙尊今天又被卖了

仙尊今天又被卖了

白泽一觉睡醒不知道被哪个王八蛋封印了,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蹲了100年才拐到了一个修真者。他看着一路滚到他脚边还行了个大礼的蠢女人,他觉得他可能还需要再等一百年……那个蠢货费好大的劲才把封印解开,居然是为了把他卖进春楼!?上古神兽惊了,上古神兽怒了,追着这个臭女人看遍了人间花开花落,魔界群魔乱舞,鬼界夜夜乱嚎。他怎么……看着这个臭女人越来越顺眼?...
天雨街寒
连载中 幻想时空
娶妻无敌,开局捡到绝世女仙

娶妻无敌,开局捡到绝世女仙

周平穿越到了天元大陆,获得娶妻系统。帮助红颜知己成长,就可以获得高倍暴击返还。“你送给娘子一颗洗髓丹,触发十倍返还,获得一枚生生造化丹。”“你向娘子传了十年修为,触发十倍返还,获得百年修为。”“你赠予师姐极品宝器紫霞剑,触发十倍返还,获得神剑云霄。”众红颜知己:“周平对我实在是太好了,什么都送。”...
夏九五
连载中 玄幻奇幻
钓系美人退婚后,阴鸷大佬红了眼

钓系美人退婚后,阴鸷大佬红了眼

人人都说云栀贪慕虚荣,一个乡下土包子,还想高攀傅家长孙,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云栀掰着手指头细数——  知名设计师是她、炸翻网络世界的黑客是她、千金难求的小提琴手是她、神秘莫测的中医传人还是她......  渣男要退婚,云栀转身搭上渣男小叔惊艳全球:“乖,叫婶婶。”  贱妹要毁她,云栀身边无数大佬:“跟云小姐过不去,就是跟我们过不去。”  恶毒继母被扫地出门,偏心父亲苦苦求饶。  外界看见昔日村姑扬眉吐气,媒体嘲讽云栀能有今天全靠大佬撑腰。  可大佬只是利用她拿下傅氏,用完就扔,她也只是豪门棋局中一枚棋子罢了。  果然,某大佬冲进会场,眼底猩红,一副杀气腾腾的模样。  下一秒,傅砚辞跪地求婚:“我才是云小姐手中的棋子。  栀栀,别离开我。”  云栀嫣然一笑:“傅七爷,棋下完了,我们不熟。”...
柚见
连载中 现代言情
苟成帝妃后,渣男全家都疯

苟成帝妃后,渣男全家都疯

上苍残忍,让池红玉死后才发现自己嫁给了一个豺狼,救他于水火,为他鞍前马后。成为了垫脚石,还见他风光迎娶自己妹妹,还听他道自己恶妇。为他人忙碌一生,头颅却被悬于城门之上。上苍仁慈,给了池红玉一次机会,重生到了那位傀儡皇帝的宫女香玲身上。谁说傀儡只能是傀儡?这一次,她会让所有的东西都回到它该回的地方!...
芭蕉叶叶
连载中 古代言情
姜逢

姜逢

这是我嫁给沈度沉的第七年,爱他的第十年。可他始终厌恶我,认为是我破坏了他和自己的白月光温淼淼在一起的机会。哪怕我怀着他的孩子躺在手术台上突发羊水栓塞,性命攸关。而他作为a市唯一有成功救治经验的医生,在我购置的沙发上趴在温淼淼的腿上,笑意盈盈地抚摸着她的孕肚。一尸两命,我甚至没有坚持到他的电话被打通。沈度沉,我死了,也不再爱你了。...
枫林晚
连载中 婚恋生活
炼体成神

炼体成神

不能修炼魔法斗气,老子专修肉.身.皇孙贵族,踩死你们;公主千金,暖床丫头;圣域半神,蝼蚁而已,真神天神,奴仆罢了!凌霄宣言:敌人通通的杀死,美女通通的抢光,宝贝通通的带走......(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逍遥寰宇
已完结 仙侠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