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功家长详情
做成功家长

做成功家长

其它 | 已完结
2021-11-26 12:01:32
推荐指数:
《做成功家长》是一篇非常好的其它小说,张振鹏为大家带来的故事:半;第二,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孩子所说的话上头。 林克莱特是美国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一天,林克莱特采访一名小朋友,问他说:“长大后,你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想了一会儿,然后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呢?”小朋友想了想说:“首先我
章节预览

做成功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虽然家长经常和孩子在一起,但如果缺乏对童心和童趣的了解,就很难进入他的世界,形似咫尺天涯。因为两代人之间找不到共同的爱好和语言,难以真挚地交流思想和感情。这也是现在大部分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一 要懂得孩子的心思

  孩子与家长的眼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孩子的心中在想什么,家长也不懂。南方某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家长中,有半数以上表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困惑的问题就是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懂得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

  对于这样的结果,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不要因此就在教育孩子的进程中产生“退缩”情绪,相反,一定要积极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1、你了解孩子吗

  今天的孩子需要家长了解,家长也需要了解孩子。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很多家长却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家长不了解孩子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心理动态等等。孩子的做事方法往往带有时代特色,而家长的做事方法却往往带有过去时代的痕迹,因为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如果家长不走进孩子的心里,是不会对孩子有很好的了解的。

  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感到非常新奇,心中也充满了幻想,所以,就特别爱提出很多问题。可是,很多家长都选择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孩子变成一个“小大人”,实际上,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是很容易造成两代人的隔阂的,大多数注定是要失败的。

   

  南方某市妇联、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开展了一次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以市内的两个区为主要调查区域,共发出调查问卷4000份,调查对象分别是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家长各1000人。

  调查结果显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令家长们困惑的前三个问题分别是: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掌握孩子的生理发展以及教育无规律可循。

  而在“家长每天与孩子交谈、沟通的时间”上,绝大部分家长表示每天都与孩子交谈,超过70%的家长每天与孩子交谈至少半个小时。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与孩子之间“没有时间”或“无法交谈”的比例也在增长。幼儿、小学阶段家长与孩子无法交谈的情况几乎没有。到了初中阶段,100位接受调查的家长中,表示无法与孩子交谈的只有两人,而高中阶段这个比例一下子就上升到超过4人。

  北方某市都市主流大报和市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家长和孩子一起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也有70%的家长感觉到自己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另外,近40%的孩子在活动中出现了多动、孤僻、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况。

  

  在这次活动中,有七成的家长认为自己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虽然每位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而导致自己没有能够真正了解孩子,其实,我们的家长应该给自己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千万不要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摆尽派头实足的家长作风,当然,也不能是有求必应的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需求,要知道,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恰当的。

  孩子需要理解,孩子需要家长蹲下来与其沟通,孩子也需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当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更是让孩子备感孤独,在找不到玩伴的前提下,在被家长寄予了厚望的情形下,孩子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贫瘠,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家长造成的,因为不了解孩子。

  家长要明白,想要了解孩子并不是什么难做的事,要变通一下思维,把孩子看成与我们一样的独立个体,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要让孩子的选择和愿望得到满足和尊重。一旦这样,就等于掌握了了解自己孩子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孩子也好,外国的孩子也好,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一样的。但是,有太多的中国家长只是想当然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判断孩子的行为,而不愿意花时间倾听孩子的诉说,不愿意花时间耐心地与孩子谈谈心,却很愿意同其他的人诉说孩子不听话、不诚实给自己带来的不安,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美国的家长在这一方面做得就比较出色。著名作家斯托夫人就特别善于教育孩子,下面的故事或许能给中国家长以启示。

  

  斯托夫人的女儿维尼芙雷特4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非常顽皮。似乎每天她都故意把房间里的东西丢落到地上,而且动不动就发脾气。

  有一天,斯托夫人见她又开始“犯病”了,就走过去问她:“维尼芙雷特,为什么总是把房间弄得这么乱呢?”

  维尼芙雷特听了妈妈的话,并没有马上停下来,反而当着妈妈的面把桌上的一本书扫到了地上。“你怎么了?快点拾起来。”斯托夫人指着地上的书对女儿说。女儿努嘴说:“我偏不捡。” 斯托夫人也有点生气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女儿仍旧反驳:“我就是不听话。”

  听女儿这么说,斯托夫人当时没有再说什么,扭头就走了。她走后,女儿维尼芙雷特更加肆无忌惮,一会儿在房间里尖叫,一会儿又乱扔东西。斯托夫人极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告诉自己不要发火。过了一会儿,女儿的吵闹声停下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伤心的哭泣。

  这时,斯托夫人走进女儿的房间,温柔地对女儿说:“怎么啦,维尼芙雷特,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女儿没有回答,只是伤心地哭着。看到她那伤心的样子,斯托夫人忍不住心生怜爱,把她从地上抱了起来。

  “妈妈一直认为你是个乖孩子,所以你乱扔东西时我没有骂你,我想你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告诉妈妈好吗?也许我还能帮你呢!”斯托夫人说了这些话,维尼芙雷特的心情似乎好了不少,但仍然在哭泣。“好了,别哭了,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呢?你一直是个聪明的孩子,再加上妈妈帮你,我想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女儿突然扑到妈妈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一边说:“妈妈,我觉得自己好孤独啊!”斯托夫人很纳闷:“怎么会呢?妈妈不是天天和你在一起吗?”女儿委屈地说:“可是,你总是不搭理我,整天就知道在书房里写字,你一点不在乎我……”

  斯托夫人明白了,原来是这样,由于那段时间工作比较忙,有很多稿子要写,所以就没有像平时那样陪她。于是,斯托夫人带着歉意说:“维尼芙雷特,千万不要那么想。妈妈最在乎、最爱的就是你。等妈妈忙完这一段,一定会好好陪你玩,不过,你也要理解妈妈呀!我相信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妈妈必须工作,你一定会理解妈妈的。对吗?”

  自从斯托夫人让女儿知道自己仍然爱她后,维尼芙雷特就再也没有故意捣乱过。有时候,斯托夫人在工作间隙去她的房间看一看。她会对妈妈说:“妈妈,你去忙你的吧。没关系,我自己知道怎么玩。”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家长应该斯托夫人学习,因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敏感的,如果家长不陪孩子的话,他们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他,要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会有自己的思想。家长除了满足孩子日常的生活需要外,还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理解,要努力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以便能够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2、多一点童心童趣

  之所以我们的家长不了解孩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童心,作为家长,保持一颗童心对教育好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正是因为家长童心、童趣的缺乏,才导致教育孩子的失败。一个站在成人角度看孩子的家长是不会把孩子教育好的。

   每一个人在年少的时代都曾经有一颗童心,但在做了家长之后,就认为童心和童趣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已是过去的事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童心不是孩子的专利,童心也不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某小学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这次活动的游戏是“跟我学”,主要目的是鼓励孩子来模仿一些小动物的动作,比如,小兔子的跳跃、小鸟的飞翔、小鱼的游泳、小狗的叫声等。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要求孩子戴上漂亮的头饰模仿相关动作,在欢快的音乐背景中,孩子们模仿的惟妙惟肖,不亦乐乎。

  第二个环节是亲子互动,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模仿。但是,尽管在孩子们的一再坚持下,还是有很多家长站在旁边一动不动,无奈的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仿佛希望让老师说服他们的爸爸妈妈加入到活动中来。

  老师开始鼓励家长了,希望他们能够与孩子一起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一起鼓励孩子,也以此增进与孩子的相互了解的心。然而,遗憾的是,仍旧有很多家长只是笑,而没有实际行动。家长们有的赶紧低下了头、有的往后退了退、还有的只是轻轻动了动……

  

   家长扭扭捏捏,不配合活动,给孩子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要知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而现在,榜样却退缩了,这能给孩子信心和勇气吗?其实,家长在指导孩子、鼓励孩子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细心之外,还需要一颗真诚的童心。

   如果我们的家长都能保持一颗童心,就不会在这样的活动中退缩,而会抓住这样的活动机会甚至是创造一些类似的机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在活动中与孩子愉快地玩耍对于亲子间的情感沟通是非常有效的。

   家长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孩子在雨后戏水而弄湿了鞋子、玷污了裤子时,尽管孩子认为理所当然,很好玩,但我们又是怎样的一副态度呢?是赞成吗?是默许吗?当孩子带着兴奋的心情跑回家本想跟我们分享戏水的快乐时,却得到了我们劈头盖脸的训斥。一盆凉水浇灭了孩子心中的火热,孩子也会是一脸的委屈与茫然。

   但是,如果家长有一颗童心,保持一点童趣会怎样呢?肯定是一个不同的结果。那样的话,家长就会明白孩子的情趣在天地之间,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因为人们最初的智慧常常是在叩开大自然的大门后获得的,这些都会给人们以后的发展以重大的启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就对昆虫异常迷恋,而且终生不衰,成年后,他以观察和研究著成了世界名著《昆虫记》,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教育专家呼吁:为了孩子朝气蓬勃的明天,为了孩子健康发展的未来,为了能与孩子保持一种更为融洽的亲子关系,请我们的家长找回失去的童心吧!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持一颗童心呢?

   建议一: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家长是没有童心的家长,尽管他们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在家里打开电视机,家长最想看电视连续剧,而孩子的最爱却是卡通片,但是,这时如果家长与孩子不协调各自的情趣,家长不做妥协让步的话,那么,家长很可能就难以利用卡通片这种孩子喜欢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了。

  一场大雪后,孩子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冻坏了,就不让他出去,把他关在屋子里。任凭孩子苦苦哀求:“妈妈,你就让我玩一会儿吧,我玩一会儿就回来。”可是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太冷了,会着凉感冒的。他们都比你大,会欺负你。你有这么多的玩具,在家自己玩多好啊!”孩子委屈的哭了,他想:这么一个小天地怎么能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这也是一个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需求的典型例子。

  作为家长,只要保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童心和童趣,并以此心境为出发点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就一定会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就会找到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

   建议二: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

  童年,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童心和童趣,也是每个人都有过的人生经历。只不过对于家长来说,这些都已是过去的事了。童年已过,童心也就随之而去,当然,童年的情趣、爱好也慢慢变得淡漠了。

  但是,作为家长,如果还想保持一颗童心的话,就需要经常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想一想当年的场景:弹球、玩弹弓、跳皮筋、跳房子、吹泡泡、过家家、打雪仗、藏猫猫……这些都曾让自己激动过。

  如果家长都能做到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会改变。

   建议三:注意呵护孩子的童心。

  呵护孩子的童心也有助于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在吃完葡萄后把核埋在一个花盆里。别人看见了,告诉他:“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核是种不出来的。”男孩说:“我就是想创造奇迹。”男孩的爸爸见他不听劝告,仍然天天观察核有没有发芽,就非常生气。于是,男孩的爸爸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他都没听见,一生气就打了他,还把花盆摔碎了,男孩哭了。

有一天,这个男孩看见邻居家的女孩也在种葡萄核,就告诉她:“核是种不出来的,要用葡萄藤插栽才行。”女孩说出了令他吃惊的话:“我就是想创造奇迹。”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了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可是那个男孩却哭了,因为他看见,那棵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偷偷栽进去的。

两位父亲扮演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者,前者用成人功利和世故的心态去衡量孩子天真的想法,并残忍地毁掉了孩子的梦想,也无情地践踏了孩子的童心;而后者却用孩童般的童心去感知孩子的梦想,并因势利导,呵护了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

那家长应该在孩子面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是残忍的梦想毁灭者,还是充满童心的梦想守护神?家长应该做的不是对孩子简单粗暴的否定,不是冷漠变相的体罚,更不是对孩子美好而脆弱的心灵的任意践踏。家长要做的是呵护孩子的童心,并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

  

二 学会倾听理解孩子

  

  这是一个崇尚表达的时代,但是很多人都不约而同的忽视了倾听的重要性。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协作、共事,善不善于倾听,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准,还关系到能否与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口腹之欲,而是一方可以栖息心灵的芳草地。

  家长应该明白,倾听是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的前提。我们做家长的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学会悉心倾听孩子就等于是掌握了了解孩子的金钥匙,就能顺畅的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一个善于倾听的家长,也注定会赢来孩子的理解和配合。

  

1、倾听是一种艺术

  当听孩子说话时,我们家长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我们听懂了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孩子说完吧,这就是“倾听的艺术”,倾听一定要讲求艺术。倾听是家长于孩子之间沟通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倾听能够让孩子倾诉心中自己的心声,能够把心中的郁闷、压力等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从而变得心情舒畅、精神抖擞。

  家长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要把握两点:第一,听话不要听一半;第二,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孩子所说的话上头。

  

  林克莱特是美国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一天,林克莱特采访一名小朋友,问他说:“长大后,你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想了一会儿,然后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呢?”

小朋友想了想说:“首先我会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都系好安全带,然后我背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这时,现场的观众已经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个孩子,想看他是不是一个自作聪明的家伙。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这才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最终,小朋友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听到孩子的回答后现场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深思。

  这是一个关于倾听的故事,给我们的家长以很好的借鉴。家长要做到悉心倾听孩子,才能真正把握孩子内心真挚的想法。如果,主持人只是听了孩子的一半的话就对孩子加以判断、评价的话,无疑是不会了解孩子的。

  

  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晚饭后她都会带着8岁的儿子出门散步半个小时。每当此时,孩子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喜欢在妈妈耳边叽叽喳喳地说一些在学校的活动情况。比如,他又被老师表扬了,某位老师特别爱关心同学了,某位同学在课堂上闹了一个小笑话等。如果孩子在学校受了什么委屈或是犯了什么错误,他也会在母亲的耐心倾听下一吐为快。

  这位母亲也会针对孩子所说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孩子明白一天的得与失,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比如,要孩子知道哪些需要继续发扬,哪些需要克服修正。这样,孩子散步回家后的心情怡然,做家庭作业时也会更加顺心顺手。

  

  这位母亲的做法无疑是成功的,是值得家长学习的。因为她找到了一种在轻松氛围中倾听孩子的方式,而且她也没有因孩子的话语滔滔不绝而感到厌烦,更没有因为孩子在学校的不好表现而批评孩子,而是一直做着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现代教育学家提倡家长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家长需要学会耐心倾听孩子的谈话。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畅所欲言,家长也会在这一形式的过程中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并适时、适宜地给予孩子必要的点拨。这样,一方面能使孩子在心理上获得一种信任与尊重感,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从小练就一种口头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

   所以,我们的家长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讲完。特别是孩子在发表见解或有火气的时候,更需要耐心倾听,要给孩子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美国杰出企业家亚科卡曾经说:“很多人认为小孩子讲的话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我认为如果现在能听取孩子所关心的事,将来当他到十几岁后也能分担父母所操心的事。这两点是密切相关的。”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说:“我在教育卡尔的过程中,渐渐掌握了一些与孩子进行沟通的经验,其中之一我称之为‘倾听的艺术’。”由此可见,倾听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的思想一般都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家长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就不可能全面的了解孩子,当然跟孩子也就不会有很好的沟通。正如教育家周弘说:“想要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谈何沟通?”倾听孩子是对孩子表示一种尊敬之心、关爱之情。倾听孩子是一种艺术。

  那么,家长怎样来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呢?

  建议一:不打断孩子的话,不对孩子的话妄加评论。

   一个善于倾听的家长不应该随意打断孩子的谈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孩子的谈话尽心过早的评论。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美国小姑娘这样对她的爸爸说:“我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倾听我的话。请不要笑,这不是让你笑的,而是让你听的,否则我不原谅你。”可见孩子是多么希望家长做他们忠实的倾听者,而不是评论者。

   一位中国的家长也在儿子的一句话中悟到了真正倾听的真谛。一天,上小学的儿子放学回家,他兴致勃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学校里今天发生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妈妈正等着儿子接着往下说,可是儿子却郑重其事地接着说:“妈妈,这些事您听着就是了,千万别忙着评价。”孩子的这句话让这位妈妈突然意识到,原来她老是在那里自以为是地评价儿子,儿子的话总是被她打断,使儿子根本无法完整地表达一件事。这位母亲还进一步认识到,她对儿子说的事情的评价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有些评价对他来说也许不太适合。从那以后,这位妈妈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认真听完孩子的话,不打断孩子,不妄加评论孩子的话。

   其实,这是非常明智的。这位妈妈实际上对孩子进行了平等教育,平等做人,平等对待别人,也是平等对待自己。一旦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家长才能更有效的倾听孩子。

   建议二:做出认真倾听的表情和姿态。

   有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在表达内心的心意时,所用措词不管多好听,最多也只能传达7%的心意,表达时的语调能传达38%的心意,而当时的表情和姿态却能够传达55%的心意。根据这个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一个人专注的倾听表情和姿态在传达心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当孩子主动向家长倾诉的时候,家长应该做出认真倾听的表情和姿态,这样,孩子就会因为家长专注的表情和姿态而变得兴奋,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到父母重视而有价值的孩子,同时,孩子也会努力提升自己,会更加喜欢与家长做更多的沟通,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孩子,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自我肯定、自我认同的人格特质。

   建议三:适当引导孩子的倾诉。

  在孩子诉说的时候,家长应该注意适当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引导孩子来表述他的想法,把问题进一步说清楚。比如,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是吗?你认为这件事情他们做的对吗?”“宝贝儿,我想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孩子,告诉爸爸你真实的想法,我想我是能够帮助你的。”……要知道,这种引导性的语言可以拉近孩子与家长的距离,能够让孩子更容易、更乐意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然,如果孩子对问题阐述的不完整,家长也可以做一下适当的补充,比如,家长可以说:“孩子,你说的已经非常好了,现在妈妈还想再补充一点。”“妈妈和你的意见不太一样,你可以听一下妈妈的意见吗?”……如果孩子的表达思想有所偏差,家长也应该及时纠正,但给孩子的感觉一定要友善,千万不要用过激的语言刺激孩子,否则,孩子就不再愿意和家长继续沟通了。所以,家长一定也要学会接纳孩子。

  

2、理解产生力量

  只有倾听孩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真正理解孩子,真正理解孩子才会产生有效教子的力量。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就是理解。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不清楚孩子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这就谈不上教育。”而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一个成人若想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增强对儿童的责任感。他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迟钝麻木的管理者或专制的评判员。”

  由此可见,理解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家长一定要放下牢骚和埋怨,要努力读懂孩子这本书,真正理解孩子,要知道,理解产生力量。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应该已经非常了解孩子了。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就需要吃好、穿好,能够满足孩子的要求吗?实际上,这些家长并不了了解孩子,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

  家长很多时候习惯于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看待孩子,把孩子的行为和感情简单地用“好”和“坏”来区分,使孩子常常会因为日常生活中做的一些事情而受到责怪。比如,孩子可能非常喜欢某种有意义的活动,像把玩具拆卸下来,然后进行组装,把抽屉的东西翻个底朝天等等,这些活动一般总会被家长说成是胡闹、不听话、淘气等。当孩子看到家长这样的态度时,他就渐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没有把握,就会慢慢形成看家长脸色行事的习惯,这其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家长也要明白,孩子看待自己的错误要比我们心里想的严重的多,因此,孩子常常会在家长的不理解和责怪中承受着内疚的沉重负担。

  当家长责怪自己的孩子,希望他有所作为时,我们的家长是否想到孩子行为的本身就是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其实,孩子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和需求都非常真诚和执著,可是家长并不理解这些。当军人喊出“理解万岁”的时候,曾让太多的人感到心灵的震撼而热泪盈眶;现在是家长应该为孩子喊出“理解万岁”的时候了。

  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关爱、理解和信任,需要家长给他们自由,宽容他们的错误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最可贵的帮助——就是理解、体恤和真诚的同情。而那种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态度,会使孩子感到震惊……”所以,不理解孩子的家长是很难与孩子沟通的。家长的理解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是使家庭教育步入正轨的一个重要前提。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呢?

   建议一:学会接纳孩子。

  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一直爱他、支持他。不管孩子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甚至是犯了一点小错误,父母也会接纳他的,尽管有时候也许父母并不接纳他的行为,但这并不能阻挡父母对他的关爱。

  而家长自己也要明白,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比如,“孩子,很好!”“你真是我的好孩子!”“你做的对,我也是这样想的!”这些都能让孩子觉得受到了父母的认同,父母理解他们。

   所以,家长与孩子对话时,一定要把握自己语气和态度,尽可能经常对孩子保持微笑,以发自内心的、欢愉平和的声音,表现出友善、冷静的态度以达到沟通的最好效果,从而真正理解孩子的心声。

建议二:学会换位思考。

   一位老师曾这样说:“只凭技术和技巧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们要真正地注入感情,要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和想一些问题。这样,我们想不通的问题,往往因为换位思考而有了解决的办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塞勒·塞维若指出,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差异时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

   如果家长能够懂得换位思考,也会真正做到理解孩子。因为只有做到换位思考,才能理解孩子的诉说,才能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产生互动和共鸣,从而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真正需求和真心希望;也只有做到换位思考,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思想情感,从而与孩子分享快乐,会真诚地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为孩子的成功而喝彩;也只有学会换位思考,才能有效地用家长的体贴去化解孩子的烦恼,从而赢得与孩子的真诚友谊。

   不懂得换位思考的家长,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为这样的家长不会等孩子说完两句话就已经显得不耐烦了。所以,家长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要付自己的出时间、耐心以及包容的一颗心,做真正理解孩子的好父母。

   建议三:学会宽容孩子的过错行为。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是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对宽容的形容。

  家长学会宽容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宽容是建立在孩子做了错事的基础上,家长以一种宽大的胸怀接纳孩子的过错,从而使孩子的内心受到自责,感到悔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

  有一位老教师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那年暑假,他10岁的孙子小峰住在他家里。这孩子可能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即家里的旧书报杂志等废品一律由他去卖,卖回来的钱归他自己花。一天,老教师发现自己归整的一摞旧报刊不见了。他问老伴,老伴说没注意放在哪儿了。老伴问小峰看见了没有,小峰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老教师见状心里明白了八九分,只是叨念着:“那摞报刊有几份资料挺有用的,真可惜。”此后,老教师便对此事一直不再提起,但他敏感地意识到孙子正受着内心的责备。

  暑假快结束的时候,孙子要走了。一天,孙子来到正在伏案疾书的老教师身旁,颤巍巍地说:“爷爷,我做错了一件事,我撒谎了,那摞报纸是我卖的,一共卖了8元钱,我没敢花,现在给您。”

  老教师爱抚地摸了摸孙子的头,缓缓地说:“爷爷原谅你了。去,把钱交给奶奶买菜用吧!”这位老教师讲,这件小事至今他的孙子都记得一清二楚,尽管孙子如今已经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工程师了。

  父母学会了宽容,才能用宽容的心去理解孩子,这样要比对孩子无休止地唠叨和斥责所收到的效果强得多。但是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一点,宽容孩子,绝不等于放任或纵容孩子,放任和纵容的态度只能是害了孩子。

三 把握孩子的心理需求

  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还需要家长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需求。因为孩子和成年人一样,也有各种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被父母关爱和接纳,希望从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希望别人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表现,进而成长为独立自主、成熟负责的人。

  家长把握孩子的心理需求应该首先了解孩子对家长的要求是什么,这样,把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

  美国著名学者赫茨为了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对五大洲20多个国家10万名孩子进行了调查,最终,他发现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主要有以下10条:

  孩子在场,不要吵架;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以同样的爱,不要偏心;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信、撒谎,说话要算话;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谅解;父母和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要表示欢迎;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地予以答复;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缺点;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美国的《读者文摘》也曾刊登过一篇孩子写给父母的信,在信中,孩子充分表达了对父母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有助于中国家长了解孩子。孩子在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对我加以限制;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请爱护我,经常训练我对人的礼貌,指导我做事情,教育我靠什么生活;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我本人;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不成功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从上面的文字,家长应该看出把握孩子心理需求的重要性。所以,家长一定要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要对孩子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有足够的了解,还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变化,与孩子一起分享欢乐,也要分担孩子的苦恼。这样,才能缩短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让自己的心灵与孩子的心灵更加接近、相通。

  有教育专家研究证明,孩子的心理需求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需要与家长平等,希望获得家长的尊重,获得成长的空间,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1、需要平等

  平等是孩子需要的,家长一旦把握了孩子的平等需求,就会更加理解孩子,也就能够很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知心姐姐”卢勤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台湾的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曾发现他3岁的女儿最不爱逛商店,每次领她去,女儿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这位父亲很不理解,因为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可是女儿为什么不爱来呢?

  一天,他又领着女儿在商店里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女儿系鞋带。就在那一瞬间,他终于发现了女儿不爱逛商场的原因。因为他也看到了孩子眼中的景象,那是多么可怕,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女儿的眼中根本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角的书包,时不时地磕碰女儿的脸和弱小的身体。

  他想:别说女儿了,自己都不想呆下去了。可当他把孩子扛上肩头准备离去时,孩子却突然不走了,原来她看见了玩具。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做儿童工作,不能总是站着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讲话,一定要蹲下身来,和孩子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这位主持人的发现解决了很多家长的困惑。孩子因为与家长不平等,他们看到的风景与家长眼中的不一样,如果家长不能改进的话,孩子是不可能愿意逛商场的。

  现在,中国的很多家长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孩子需要平等,需要家长与他平等地相处,但另外一方面家长在潜意识中拒绝接受与孩子的平等,因为他们放不下家长的架子,还有很多诸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子不教,父之过”、“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家长有意无意地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管理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形成了目前不良的教育子女方式。这种教育的结果让孩子们渴望平等。

  一位中学生这样说:“自从上了中学后,爸爸妈妈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不许’和‘应该’,还有‘轮不上你来教育我’之类的话,时间一长,我就不愿意理他们了,因为我觉得这不平等。”其实,这位中学生说的是典型的中国式教子之道,孩子不接受这样的教育的原因也很明显,就是他认为不平等。

  所以,家长应该学会与孩子平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孩子的平等交流,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疑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也会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成为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体验到平等呢?

   建议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风景,却意外地发现,在孩子的视野里,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同!这个发现对这位作家的启发很大,让他改变了与孩子相处的态度和方式。

  为什么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其实,家长蹲下来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同一平面,就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长与他们是平等相处的,至少孩子会体会到家长已经放下了架子,想和他做深入的沟通。这样,孩子就乐意敞开他的内心世界,就喜欢把内心的思想倾诉给家长,使自己与家长能有共同语言,能够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和默契。

  “知心姐姐”卢勤这样说:“与孩子平视,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父母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呢?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变换角色的意识,抛弃自己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看懂孩子。”

  一旦家长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就等于调整了自己与孩子的距离,孩子就会感受到家长对他的信任与尊重,孩子就会在这样的感受中体验到平等,孩子也就更加喜欢、亲近和信任家长,家长的教育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建议二:善于向孩子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若是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小视孩子,因为,现代社会,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懂得的道理要远远多于家长的青少年时代,甚至比家长现在懂得的知识还要多。这时,就需要家长放下架子,把自己摆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在某些方面要虚心向孩子学习不懂的知识,这样也会更加赢得孩子的信任。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必要的时候,把孩子当成老师,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与家长是平等的。

家长应该注意,向孩子学习,应该是在与孩子人格平等的前提下真正承认孩子的长处与优势,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已经落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儿子,教我用用这个MP3”、“孩子,这个电脑怎么用”等这种简单的“讨教”上。有一位家长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就非常坦诚地说:“孩子在许多方面做得都比我们好。”这样的家长给孩子更多的是平等。

   建议三:有主动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意识。

   某媒体在报道国内外儿童教育的差异时曾举过一个例子:国内的家长带孩子遇到熟人时总是向孩子介绍说,这是某某叔叔或阿姨,然后让孩子叫叔叔好或阿姨好,孩子就照做;而同样的情况,国外的家长在向孩子介绍时却直呼其名,同时介绍孩子的名字给对方,然后双方互相称名问候。

   当然,这与中国的传统习惯有关,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的我们不必机械地去模仿。但是,从这个例子中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孩子与大人是可以平等相处的,那么,同样,孩子和家长也可以平等相处,也应该平等相处。

????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就会满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样,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会表现出快乐之情,就会十分配合家长。所以,家长一定要有主动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意识,只有这样,家长的行为才会让孩子感觉到平等。请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非常希望看到你们的平等行为。

2、获得尊重

  日本著名教育心理专家多湖辉说:“本来亲子关系有如胶着的战争状态。其中一方攻打,另一方就反击;一方撤退,另一方则又进攻。纵然这是无意识的,但孩子多能敏锐观察父母的心理,有时威胁,有时撒娇,假如父母的作战态度略为松懈,孩子立刻占上风。基于上述理由,父母必须有心理作战的观念,就是视孩子有独立的个性,由此考虑孩子的心理。”其实,希望获得尊重就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

  斯托夫人在《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书中总结自己教育女儿经验时,用大量的事例极力阐明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尊重孩子就是其中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之一。由此可见,尊重孩子是多么重要!孩子获得尊重的心理需求是多么的合理!

  但是,很多时候,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不会给孩子应有的尊重。

  很多家长虽然在口头上表示:孩子有隐私权,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却有75%的家长“明知故犯”,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的隐私。这是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

  在现今10~18周岁孩子的家长中,75%的家长仍在沿用翻看孩子日记或信件等侵权的方式,试图从中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孩子们对自身权利的认识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年级差异,43.8%的小学生把家长或老师看自己的日记当作是了解自己的机会,而39.9%的初中生和51.1%的高中生则对家长这一行为表示出气愤和反感。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成人看自己的日记或信件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依次为5.9%、12.4%和17.9%。专家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学生越来越少在日记或信件中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最近,南方某市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隐私问题的抽样调查,75%的学生把信件、QQ记录、电话算作是自己的隐私;70%的学生把秘密埋在心里;57%的孩子都选择了坚决反对父母看自己的日记;15%的学生会因此和父母产生实质性的冲突;65%的孩子选择了买一本加锁的日记来保护自己的隐私。

  

  就像上面所说,虽然有些家长口头上认同孩子的隐私权,但实际上,家长并没有尊重孩子的隐私,他们把偷看孩子的日记当作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甚至是自己的权利。殊不知,这种极端不尊重孩子的方式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会在人格和心理上拖延孩子的成长。而且,孩子为了防止家长的不尊重行为,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家长应该明白,对孩子来说,他希望能拥有一方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会得到家长的尊重。所以,家长不妨以一个护航者的角色,引领孩子高飞。试一试,尊重孩子,与孩子打成一片总比与他怒目相向好得多。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尊重,捷克著名教育家也特别给家长提出了要求:“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尊重孩子呢?

   建议一:善于征求孩子的意见。

  孩子需要家长的尊重,而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凡事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这样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一种家庭生活的参与感。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如果在布置房间时采纳孩子的意见,让他们也参与策划,孩子就会有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而且他们愿意主动担负起整理保护的工作。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受尊重而乐于帮助我们。

  有这样一个家庭,母亲让孩子帮忙做事时总是亲切地对孩子说:“请你帮我一个忙好吗?”,“你能……吗?”这位母亲从来不会对孩子说一些生硬的句子,当然也不会用强硬的命令语气让孩子去做事。每当孩子做完事后,母亲总会高兴地说声“谢谢”。

  在家庭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都会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比如,父亲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如果父亲想换一个频道,他总是先对孩子说:“我们换一下频道看看别的节目好吗?”

  孩子过生日时,父亲给孩子买了一个很好玩的玩具作为礼物。有一次,父亲想让来家做客的一个朋友的孩子玩一下玩具,父亲就问孩子:“能不能爸爸给你买的玩具借给这个弟弟玩一下?”这位父亲认为,既然玩具已经送给孩子做礼物了,孩子就是玩具的主人。不管是谁要玩这个玩具,必须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父母的这些做法,让孩子非常高兴,因为他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当然,孩子也学会了尊重父母,学会了尊重别人。

  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你对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同样,家长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他人。

   建议二: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让很多家长很容易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这些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生的你养的你,你就应该听我的。”这句话透露出的信息就是“你是我的,你就应该听我的!”这里,家长显然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所有物品,而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不懂得孩子既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孩子应该是相对独立的,绝不应该是家长要他怎样他就必须得怎样。

  现在,中国的很多家长仍然受中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求孩子从小就绝对服从自己,就是因为这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是他的,他要孩子怎样孩子就得怎样,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亡臣不敢不亡”,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封建文化误区的延续。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说:“即使是孩子,也有人格,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孩子绝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来培育。”所以,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家里,要从小就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

  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孩子理应得到家长的尊重。所以,家长千万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比如,有的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别瞎掺和!”这样的语言无疑会对孩子造成自尊心的伤害,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信任,从而也就无法获得自信。所以,请家长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就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那样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建议三: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现在,有很多孩子呼吁,不要把家长的意志强加给他们。其实,孩子的呼声也不难理解。因为,现在中国的家长太喜欢包办孩子的事情,在操办完之后,很多家长还给孩子“卖”一下自己的委屈:“我什么事情都给你想到了,能做的我也替你做了,难道我容易吗?”这些家长可能不知道,就是这样的“替”孩子做事的行为,孩子不但不会领情,反而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宁愿固守自己意志,也不愿意让家长安排好他们的一切。因为,孩子会认为家长不尊重他的意愿。

一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一块有裂缝的石头,雕刻家在雕刻时将裂缝雕成了一条蛇,栩栩如生,引来人们赞赏,如果雕塑家把裂缝雕成一条龙,那么这块石头没有雕龙爪的空间,龙没雕成,结果还雕坏了一块石头。”而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学会做“雕塑”孩子的艺术家,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一定要研究孩子究竟适合学什么,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3、成长空间

孩子需要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可是中国的很多家长对此却一无所知。孩子的正常需求在家长那里得不到一点的满足,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某中学高二学生。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母亲是金华某食品公司的职工。由于徐力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成长的。母亲的工资不高,就帮别人加工毛线衣赚点钱供儿子读书,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初中升高中时,徐力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但高一上半学期排名全班倒数第二名。通过努力,高一下半学期,徐力一跃到了第十名。母亲喜出望外,要儿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然而,悲剧也就从这时候埋下种子。

  1999年11月底,母亲参加家长会议时得知,这学期期中考试,徐力的成绩排在班级第18名。回家后,母亲很生气,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徐力喜欢踢足球,母亲就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母亲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

  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力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母亲提醒儿子期末考试要考前10名。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后脑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

  徐力被判刑12年。在狱中,他向前来看望他的“知心姐姐”卢勤这样说:“我的父母总是把我当小孩看,把我管得很死。我家是两居室,我有自己的房间,但是我没有自由的天地。我家没有一个抽屉是带锁的。我以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时会把不愿讲的事情记在日记里,放进抽屉。但我的任何东西母亲都要翻看,我一点儿小秘密都没有。有一天,我偷偷出去和同学溜冰,母亲在我外出时偷看了我的日记,发现了这件事。等我回来,她骂我怎么这么不听话,狠狠地打我的脸、打我的腿。我从此再也不写日记了。

   “上高中以后,在家里,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没有资格去接,都是她先去接。有时同学打电话找我,她总是问:‘你是谁,你找徐力有什么事?’问得清清楚楚,才把话筒给我。我跟母亲说过不要这样,但她说,你可能在外面交坏朋友,根本听不进我的话。后来,同学们都不敢给我打电话,还嘲笑我说:‘徐力呀,谁敢给你打电话?你妈太厉害了!’我有时觉得孤独,想打电话给同学,母亲就说:‘有什么事在学校都讲完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打什么电话?’

   “我的压抑感越来越强。我很爱打球,可母亲不让我打球,只让我在教室里学习。读高中后,每天都有晚自习。晚自习前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外面打打篮球。这时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监视我是在学习还是在玩。她希望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课外活动时间也学习。我有时多玩了会儿,晚了10分钟回家,妈妈也要骂我打我。她经常打我,用棍子、用皮带、用扫帚,有时把扫帚都打断了,我也不还手。我曾经跟她说我的理由,但她从来不听。

“上高中以后。母亲要求我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都要排在班级的前10名,考不到,她就打我骂我。我喜欢踢足球、看书、看电视,但妈妈认为这些都影响学习,老是阻止我。在学校与同学交往,他们谈些新闻、电视剧,我什么都不知道,插不上嘴。我想看看报纸,妈妈说,高考又不考报上的内容。每到周六和周日,她也不让我出去玩,就是让我学习。我厌倦了,太单调了,我觉得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后来,徐力和母亲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再后来,悲剧的一幕就发生了。

   

可以看出,徐力对“知心姐姐”的倾诉说明了一个问题:他需要一个成长的空间,可是,母亲并没有给他这个空间,所以,他才会用极端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之所以发生这样令人心痛的惨剧,与家长给孩子的成长空间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样的空间根本不能容纳下孩子已经成长了的心灵。当然,还有很多家长根本就没有一点成长的空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嘴。”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需要的成长空间,千万不要把给予孩子自由的时间、空间看作是对孩子的施舍,因为那将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但在孩子成才之前,家长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给过孩子一个广阔的成长空间呢?

一个孩子在学生论坛里发的帖子中很诚恳地跟妈妈说:“妈妈,其实我是爱您的。我需要您的关怀,但不需要您当我是孩子一样处处干涉我的生活。我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我希望你能支持我的决定。而不希望您认为我做出的决定都是冲动,这样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能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呢?

   建议一:试着放开“严格管教”孩子的手。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管教非常“严格”:不许孩子和同学出去玩,上学放学要接送,做错一点小事要严厉批评,以防大错,来电话先由自己接听,认为好的才转给孩子接,认为不好的直接说孩子不在,孩子和同学朋友打电话要用分机听……

  可以说,家长的“严格”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此一直下去的话,又有几个孩子能接受得了呢?孩子没有一点自己的空间。要知道,孩子也会长大,也需要有自己的情感和秘密。其实,家长在严格管教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自由空间。所以,有很多孩子呼吁:“请给我们需要的生存和呼吸的空间!”

  在此,真诚希望家长能够试着放开“严格管教”孩子的手,把成长空间还给孩子,就像把天空还给小鸟,把海洋还给鱼儿一样。

   建议二: 保护孩子的成长欲望。

孩子在生活中非常善于观察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而且乐于模仿。这反映出了孩子的一种成长欲望,这种欲望需要家长来保护。

一位母亲给6岁的儿子买了一条秋裤。儿子高兴地穿上了,母亲也去厨房做饭了。可是,等母亲做完饭出来时,却见儿子坐在床上,手里拿着针线,竟然在秋裤上穿来穿去。母亲正在纳闷的时候,儿子抬头说话了:“妈妈,你给我买的秋裤是破的,上面有一个洞!”母亲走过去一看,笑了……母亲并没有责备孩子,而是让孩子继续补那个带洞的秋裤……

这位母亲是聪明的,她懂得保护孩子的成长欲望,其实就是在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让他成长。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你怎么就老是长不大呢?”但是,请这些家长反问一下自己:“我保护过孩子的成长欲望吗?”

   建议三: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空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这样一个空间。虽然,这个独立空间是家长给孩子创造的,但是家长也要回避这个空间。

家长应该知道,现在的孩子一般成熟都比较早,再加上媒体的宣传,孩子可能在家长毫不觉察的情况下,就已经对性别有了一定的认识。俗话说“男大避母,女大避父”,但是,现在还有的妈妈为七八岁的儿子洗澡,这多多少少会让孩子产生尴尬,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这样的独立空间是需要家长来为孩子创造的。

有的孩子在受了家长的批评后,也希望找一个独立的属于自己的空间冷静一下,甚至是让自己痛快地哭一场,宣泄一下情绪。孩子在这个时候最不愿意家长过来问长问短,他需要的是自己反响、思考的独立空间。这一点,家长也应该明白。

另外,家长也要注意,不要轻易侵犯孩子的隐私空间。家长不要私自打开孩子的日记、书信、抽屉、书包等。比如,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在学校有“早恋”的倾向,就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私拆和翻找他们互相传递过的字条、信件、礼物等,然后,当着孩子的面,把那些东西拿出来进行所谓的“说服教育”,以期让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其实,家长的这种做只能适得其反,严重时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的后果。

4、成长体验

现在的孩子因为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获得的间接经验较多,也就是听别人讲的多,而直接经验相对少,也就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少。其实,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当然也不能代替孩子的体验。家长要明白,孩子需要在体验中长大。

很多孩子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印象特别深刻,比如,在学校的一次集体活动,在学校集体宿舍睡一次通铺,在家第一次洗碗、洗衣服等。因为孩子在这些经历中获得了成长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也锻炼和培养了孩子的自立能力。

一名中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成长,让我们产生了诸多的改变,让我们逐渐走向成熟。或许我们从来没有注意过成长的方式,但是在无形中,我们体验了成长,在无形中,我们真真切切地长大了,懂事了,明理了。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成长体验。”

  前面提到的浙江省金华市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这样说:“我曾经是班上的班委,但妈妈说会影响学习,让我辞去了班委的职务。我自己其实很乐意去做。学校附近有一位老奶奶无儿无女,走路都困难,我和几个同学轮流帮她做饭。我觉得自己还有点用。可妈妈听说后,不让我去了,说这样会影响我考大学。

  “在家里,妈妈不要我帮她做任何事,只让我学习。不过也有需要我的时候。妈妈身体一直不太好,每当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她就让我帮着搬煤气罐。这时,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还有点儿用,像个男子汉……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

  “在我17年的记忆中,只有这两件事让我感到自豪:一是帮助无儿无女的老奶奶做饭,二是帮助有病的妈妈搬煤气罐。做这些事让我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我还有点儿用!我能行!”

  

  其实,让徐力感到自豪的两件事情正是他的成长体验,是一个男子汉、成人的开始。然而,遗憾的是,徐力的母亲并没有认识到孩子成长体验的可贵,而是武断地认为这些事与考大学无关,然后就竭力阻止儿子继续去做。

  但是,徐力的母亲至死可能都没有想到,自从她阻止孩子去帮助别人那天起,她就扼杀了孩子体验成长的权利,关闭了孩子走向幸福的大门。这一切的后果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有教育专家在研究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中,曾意外地发现,城市里那些物质条件优越的“小皇帝”们,居然缺乏成功的体验,因为他们做许多事情的权利都被爱心无限的家长剥夺了。

实际上,实践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希望体验成长,体验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当然,体验成功比体验失败更加重要。所以,我们的家长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长。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实现成长的体验呢?

   建议一:帮孩子实现人生第一次“我能行”的体验。

世界航海家哥伦布曾说:“世界是勇敢者的。”所以,喊着“我不行”的长大的孩子,将来肯定竞争不过喊着“我能行”长大的孩子。

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也说:“天下没有不行的事,自幼我便是在这‘不行’中锻炼出‘行’来,这叫‘练行的’,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就先担心着‘怕不行吧?’那就没有勇气了!”

所以,家长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孩子实现他人生第一次“我能

完本试读结束。

点击获取全部章节

一条小子民点评:

《做成功家长》这本书平淡中带点不凡,每一个故事中都会有一个感悟,作者真的有才。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贺总醒醒,你只是夫人的替身

贺总醒醒,你只是夫人的替身

闪婚那天,贺时晏眼中的司黎就是个心思深沉,想要攀附贺家的孤女。他一门心思的要和她离婚。所有人等着看司黎笑话,哪知道白月光回国那天,她潇洒抽离。一向高高在上的贺三爷难得失控。“阿黎,我可以多像他一点,别走!”司黎淡漠转身,“贺总,替身要有替身的自觉。”...
纪妤
连载中 现代言情
炙热沦陷

炙热沦陷

四年前,鹿家大小姐被景夜宠成上城公主,人人艳羡,却在生产后纵身跳下,死在大雪夜。人人都道景家二少是魔鬼,撞残亲兄弟,毁了为他生儿育女的妻子,最擅长捧杀。四年后再遇,景夜红着眼将她抵在墙角,脸上满是失而复得的狂喜。彼时跟在他身边寸步不离的鹿酒,却如同变了个人。她不再是鹿家的傻白甜千金,而是医术高明,一身白衣清冷的鹿医生。景夜发了疯似的用尽手段,只求把她留在身边。“酒酒,求你回来,哪怕把我这条命给你都行。”鹿酒:“好啊!那给我!”...
忆小泉
已完结 现代言情
重生七零末,俏媳辣当家

重生七零末,俏媳辣当家

天才医学家夏颜,穿越到七零年代末,面对英俊的丈夫石磊。她一改原身对丈夫的嫌弃,撕掉离婚报告,独占了他的自行车后架,品尝他煎的美味荷包蛋,霸占了他的国民风床单…这是一个高知千金,流落民间,被养废了,却突然逆袭幸福的故事!...
江陌南
连载中 现代言情
抱上摄政王大腿后,王妃好孕连连

抱上摄政王大腿后,王妃好孕连连

【末世反穿+替身+男强女强+相爱相杀+追妻火葬场】她本是末世医毒双绝的女霸主,一朝穿越,竟成了大夏朝丞相的傻女儿,爹不疼娘不爱,还被算计嫁给了病弱又短命的摄政王。这个男人好危险,每天都被人惦记,不是下毒就是暗杀,她表示:“老娘不奉陪了,给我休书!男人冷笑:“只有丧偶,没有休书!”从此,她想放火,摄政王浇油;她想打脸,摄政王绑人。她想调戏美人,左拥右抱。摄政王扛起她就往后院跑。“有那么多力气,看来是得再生两个!!!”...
君扶摇
已完结 古代言情
官场:鸿途大展

官场:鸿途大展

人性本恶,官场职场尤甚。数不清的美女纠缠,道不尽的权力纷争,不过都为了一己之利。看张鸿如何在恶人如林的官场里大展身手!...
南村肉饼
连载中 都市情感
大反派的我,真没想天下第一啊

大反派的我,真没想天下第一啊

反派+女帝+老六+轻松搞笑!开局穿越成婴儿,亲眼目睹亲娘被反派女帝刀,林亿差亿点点吓回母胎!什么?突然觉醒反派系统,解锁成就任务?“任务:累计蹬腿10000次。”“任务:累计爬行10000米。”“任务:累计殴打气运之子100次。”完成任务就有奖励,林亿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在熊孩子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直到有一天,林亿看着高高在上的女帝,大刀饥渴难耐!...
两岸青山
连载中 玄幻奇幻
王爷!王妃把拜堂的锦鸡给烤了

王爷!王妃把拜堂的锦鸡给烤了

【双洁1v1+医妃+替嫁+甜宠爽文】慕容寒月穿越了,穿成了宰相被养在乡下的土肥圆嫡女!她醒来就被后娘塞进了花轿,送进了王府!可嫁进去才知道,王爷不禁是个残废,还克妻!据说,已经害死三个老婆了深更半夜,夫君不来,寂寞难耐,肚子饿了怎么办?慕容寒月看向了那只用来拜堂的大公鸡......要不烤了?当新房的大门被人踢开时,慕容寒月正啃着鸡腿不亦乐乎。“来人呐!王妃把王爷烤了吃了!”主角:慕容寒月、独孤景琛...
是图图鸭
连载中 古代言情
仙尊今天又被卖了

仙尊今天又被卖了

白泽一觉睡醒不知道被哪个王八蛋封印了,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蹲了100年才拐到了一个修真者。他看着一路滚到他脚边还行了个大礼的蠢女人,他觉得他可能还需要再等一百年……那个蠢货费好大的劲才把封印解开,居然是为了把他卖进春楼!?上古神兽惊了,上古神兽怒了,追着这个臭女人看遍了人间花开花落,魔界群魔乱舞,鬼界夜夜乱嚎。他怎么……看着这个臭女人越来越顺眼?...
天雨街寒
连载中 幻想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