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小说免费试读,全文章节目录精彩章节

分类:其它 发表时间:2021-04-28 06:06:24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张振鹏
已完结 | 其它
推荐指数:
在线阅读全文>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这本书没有白莲花,没有恶毒女配,也没有恶毒的家人,朋友都特别好,很可爱,很仗义,也不是特别小白兔,也不特别拽,给人一种风轻云淡的感觉,放心,只要不是喜欢虐文的,相信你一定会喜欢张振鹏哒!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精彩小说阅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气质,这里所说的气质和人们平时说的“某人很有风度,气质好”的那个气质不同。孩子的气质是天生的,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不同气质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教育方法也大不同。如果妈妈能在孩子13岁前发现他的气质,就能根据气质因材施教,更好地引导孩子。

   

   64. 解读孩子的气质,尽早对其施以正确的教育

  

  妈妈会发现,有的孩子刚出生时就很乖巧,有的孩子却非常调皮;有的孩子几岁的时候就像个小绅士、小淑女,有的孩子却像只小猴子,一刻也不肯停下来。这是因为,孩子的气质不同。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懂得因“气”施教,他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先生所说的仁义之道令我向往,我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说:“你家里还有父亲和兄长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可以马上就去做呢?”不久之后,冉有也向孔子请教同样的问题,他说:“先生,我听到了您讲的仁义之道,应该马上去做吗?”孔子说:“当然,听到了就应该去做!”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听到孔子的回答十分不解,他说:“先生,子路和冉有问的问题相同,为什么您给的答案却是相反的呢?”孔子说:“因为子路本来就武勇过人,应该中和一下他暴烈的性格,如果让他听到就去做,恐怕他还没孝养父母就杀身成仁了;冉有性格懦弱,让他听到就去做,是为了激励他的勇气。”

  我们的先师早就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对于不同的孩子有相同的期望是不正确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气质。比如说,当觉得肚子饿时,有的孩子会焦躁或者发脾气,有的孩子则会看上去愁眉苦脸的,不同的孩子会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反应,这都是因为孩子的先天气质不同。这里所说的气质指的是人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据科学研究这种气质和人类的神经活动有关。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气质所表现的是神经系统的3种特性,即强度、平衡性、灵活性,而高级的神经活动则可以分成4种类型:强/不平衡性(胆汁质)、强/灵活性(多血质)、强/平衡性(黏液质)、弱性(抑郁质)。神经系统的类型是孩子气质的生理基础,而气质则是神经系统类型的心理表现。

  许多妈妈会把孩子的气质和性格混为一谈,气质和性格确实有不少的相似之处,但孩子的性格是可以在生活中形成和改变的,但气质却是与生俱来的,而且会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妈妈要想教育孩子,就应该先了解一下不同气质孩子的心理。

  胆汁质孩子通常很活跃,他的精力充沛、热情很高。但是,他的“活力”却往往不能均衡发挥,因此,胆汁质孩子很容易惹事,自控能力也比较差,性格急躁,爱发脾气。如果他遇到了喜欢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而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低迷不振,一点儿斗志都没有。

  多血质的孩子非常活泼,均衡性也很好,他的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和领悟力都很强,喜欢交际。因为多血质孩子善于与人沟通,所以他往往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这种类型的孩子精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情比较浮躁,虎头蛇尾。他做事往往凭一时的兴趣,不够踏实。

  黏液质的孩子比较安静,他善于忍耐和克制,其动作比较迟缓,做事循规蹈矩,在集体中属于比较听话的孩子。这种气质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做事有持久性,不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但缺点是反应比较迟钝,理解事情要慢一些,他往往沉默寡言、因循守旧,不太爱关心人,相对比较冷漠一些。

  抑郁质的孩子神经活动比较弱,这种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情感脆弱,喜欢安静的环境。他的受挫能力比较低,比较自卑、孤僻、多疑,而且疲劳也恢复得比较慢,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不过,抑郁质的孩子办事稳妥,妈妈交代的事情,他多数都可以做到。

  孩子的气质虽然不同,但这些气质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的孩子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看完以上的简单介绍,妈妈也许会想到,既然孩子的气质是天生的,而且不同气质又各有利弊,还不如让孩子自然成长。这种想法是消极的,虽然孩子的气质天成,但妈妈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还是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气质,并根据孩子的气质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扬长避短,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 分析孩子的气质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

  有的妈妈在了解到孩子的不同气质后,就会根据其中的介绍将自己的孩子归纳为某一气质的孩子。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孩子的气质是单一而纯粹的,大多数孩子都是以一种气质特征为主,并混合了其他气质的一些特点。

  大多数孩子在6岁前都带有一点儿多血质的气质,因为他们都很活泼。但是,只要妈妈多加留意,还是能够分辨出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区别的,他们在心理方面会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分析孩子的气质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需要妈妈细心观察,把握住孩子的特性去因材施教,以便更好地塑造孩子。

▲ 妈妈要接纳孩子的特质

   妈妈会对孩子有许多期望,或者是在心中塑造了一个孩子的理想模型,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却发现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也许孩子和我们想象中不一样,他具有另外一些特点。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妈妈调整心态,接受孩子的特质,不要企图采取强制的方式,让孩子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这样不但会让自己对孩子丧失信心,还会造成孩子与妈妈的对立,让他变得叛逆起来,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 根据孩子的特质取长补短

  由于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各有利弊,所以妈妈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取长补短,不能听凭孩子任意发展。妈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然后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对他提出合理的要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完善孩子的性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妈妈和孩子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

  

   65. 胆汁质孩子:以鼓励为主,提升情绪调控能力

  

  11岁的斌斌非常顽皮,总是坐不住,就连上课的时候也是东瞅瞅西看看,他似乎总是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对于他喜欢的学科,他的热情很高,但是对他不感兴趣的学科,他却连看都不喜欢看一眼,更不会认真听老师讲课。这样一来,斌斌偏科非常严重,为了让他对某些学科感兴趣,妈妈真是费劲了脑筋。

  毫无疑问,斌斌是个典型的胆汁质孩子。这类孩子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是能够全力以赴,但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没有耐心去做,而且他的自控能力差,规则意识也比较差。对于胆汁质孩子来说,冲动是魔鬼,不过他满腔的热情只要能好好利用,也不失为良好的动力。

  妈妈应该设法提高胆汁质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让他学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善始善终,不能仅凭兴趣去做事。

▲ 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如果妈妈过分溺爱胆汁质孩子,什么事情都顺着他,他就会缺乏自控能力,做事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因为,胆汁质孩子本来自控能力就比较差,对于他的这一缺点,妈妈应该设法去帮他补救,不能“顺势而为”。

  当胆汁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妈妈不必大声呵责他,只需对他进行冷处理。妈妈可以看着不听话的孩子,表情严肃,但不必说什么。这样,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尽快冷静下来。

  当孩子对妈妈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妈妈可以冷淡地拒绝他,这样也是对孩子认真负责的表现。如果为了尽快让孩子安静下来而迁就孩子,就会助长孩子过于随性的坏习气。一个不懂得自我约束的人走向社会后,会在工作和与人交往中屡屡碰壁,甚至一事无成。

  值得注意的是,妈妈应该在孩子的情绪恢复平静之后,告诉他拒绝他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孩子才会明白道理,并越来越听话。

▲ 教孩子学会与人和平相处

   乐乐是个很好的孩子,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是他的脾气不好。他常因为性格直率而和同学们玩得很高兴,但又会因为一点儿小摩擦而大发脾气,得罪别人。因为他脾气不好,他很难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所以乐乐在班级里人缘不好,他自己也常常觉得不快乐。

   针对这种情况,妈妈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份子,不能处处以自己为中心,要尊重别人,不能因为和他人有不同意见而发生争执。要让孩子学会包容和体谅他人,多与人合作,并通过合作类的游戏让他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孩子就会懂得只有与人和平相处,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帮助。因此,他就能主动抑制自己的坏脾气,不轻易对人发火了。

▲ 要平静地教育胆汁质孩子

  胆汁质孩子性格急躁,所以犯错的时候也比较多。他经常会因为冲动而犯错。当他犯错后妈妈不要对他发火,那样会引起胆汁质孩子的叛逆情绪,甚至开始跟妈妈对抗。而且,“以暴制暴”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孩子冲动而急躁的时候,妈妈更应该平静一些,不能高声喊叫,而是要以静制动,跟他讲道理。这样才能帮孩子克服他急躁不安的坏毛病。

  

66. 多血质孩子:训练耐性、专注力,情绪不要多变

  

  芸芸10岁了,她不但学习好、唱歌好,还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每每班里有大型的活动,老师都会交给芸芸去组织,同学们也愿意听芸芸的安排。她在班里俨然就是一个小交际家,不但如此,在亲戚朋友间她也深受宠爱。当家里来客人时,她总是热情打招呼,给客人端茶倒水忙得不亦乐乎。妈妈总是为芸芸的交际能力而感到骄傲,每当妈妈带她到一些陌生场合的时候,不用妈妈提醒,芸芸就会主动跟人打招呼,像个小大人一样。

  但是,芸芸的学习成绩却不是很好,仅仅处于中等水平。妈妈看得出来,芸芸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是在学习上不大用心。妈妈问她:“芸芸,你对功课不感兴趣吗?”芸芸说:“我觉得做功课没意思,一点儿激情也没有。我喜欢做大事,妈妈,您不觉得我很有领导才能吗?”妈妈说:“你的交际能力不错,这确实是作为领导应该具备的品质,但是想要做领导,还得先做好自己的本分。学习就是你现在的首要职责,你见过哪个领导做不好本职工作呢?”芸芸低头不语,过了一会儿,她说:“妈妈,您说得有道理。我以后会在学习上用功的。”

  性格活泼、善于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强是多血质孩子的优势所在,但多血质孩子也有一定的弱点,那就是比较浮躁,做事情仅凭兴趣,不够踏实。有的时候,还常常一心多用,精力不能集中。上述事例中芸芸的表现正好体现了多血质孩子的特性,这类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陌生人也不会感到拘谨,表现得较为主动,他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也能和老师搞好关系。但是,他却不喜欢做“小事”,在细节方面总是不太用心。

  另外,多血质的孩子情绪也不太稳定,变化较快,也许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哭起来,若再遇到开心的事情,又会破涕为笑。虽然他哭得快,笑得也快,但是因为情绪不稳定,就会影响到学习状态,学习成绩的起伏也会比较大。妈妈要充分了解多血质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要肯定他的优点,并帮他弥补不足之处。

▲ 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耐性

  多血质孩子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开始兴趣十足,后来觉得没劲就敷衍了事,这是他耐性不足的表现。为了培养他的耐性,妈妈可以给他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比如,让他每天给家里的宠物喂食、饭后洗碗,照顾家里的花花草草。这些事情虽然小,但是做起来也是需要很大耐心的。为了让孩子学会做事情善始善终,妈妈要每天检查孩子家务的完成情况,当孩子适应之后,就可以渐渐变为抽查。在每天完成家务的过程中,孩子就能逐渐变得踏实,形成有条理做事的好习惯。

▲ 耐心引导,让多血质孩子变细致

   多血质孩子比较“粗线条”,他总是爱丢三落四的,上学忘记带作业,因为马虎而在考试中失分。但是,只要妈妈善加引导,多血质孩子也能变得细心起来。

   9岁的小宇就是个十分好动而粗心的男孩,每次考试他不是写错小数点就是看错计算符号,结果导致许多分数都白白丢掉。看着儿子如此粗心,妈妈决定帮他改改这个坏毛病。

   小宇总是不爱做比较细致的活儿,但是做细致活儿却是培养其耐心和细心的好方法。于是,妈妈摘菜的时候,就故意喊小宇来帮忙。开始,小宇总是三下五除二就把菜“择”好了,但妈妈检查的时候却发现里面还有一些黄叶在,有的时候还有杂草掺杂在里面。妈妈就让他再择一遍,小宇发现马马虎虎择菜,比一次细心择好更费时费力。因此,下次择菜的时候,他就知道认真择了。

   小宇妈妈的方法是很适合教育多血质孩子的,让孩子做一些细致的手工活儿或者玩一些安静的游戏。比如,让他学着钉扣子、下棋、画画、折纸等,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耐性,让他变得细心起来。

▲ 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多血质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妈妈要训练他的注意力。我们可以让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并逐渐延长专注的时间。比如说,看书的时候就需要集中精力,但多血质孩子往往很难长时间地去看一本书,或者是看书的时候总是有许多小动作,比如挠头、抠耳朵、揉鼻子等。

  我们可以跟孩子商量,让他每天专注地去看半小时的书,期间不能轻易离开座位,不要做小动作,随着孩子注意力的增强,还可以延长时间。这样,就能够有效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 帮孩子稳定情绪

  多血质的孩子,很多时候会情绪不稳定,比较任性,高兴就笑,稍不如意就发脾气。面对这种情况,妈妈要更加冷静,要方法灵活地平复孩子的情绪,不能轻易被孩子的不良情绪激怒,更不要对孩子发火。

  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妈妈可以暂时回避,或者对他的哭闹不予理睬。当他发现自己闹情绪也不能引起妈妈的注意时,就会不再乱发脾气。等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妈妈要告诉他,不要太任性,要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乱发脾气的孩子是不会受人欢迎的。

  

   67. 黏液质孩子:让他不要因循守旧,要懂得变通

  

  黏液质孩子的情绪变化比较慢,人也总是慢吞吞的,但他做起事情来却很有一股钻劲,只不过遇事缺乏灵活性,不懂变通。所以,黏液质孩子看起来总是温顺而被动的。

  邹文从小就是个乖孩子,她很少让妈妈为她操心。平时她也不怎么出去玩,总是闷在家里看书,无论多厚的书,她都能耐心看下去。妈妈总是跟人说:“我家孩子可听话了,特别爱看书,看起书来别提有多认真了。”但邹文也有让妈妈头疼的地方,那就是她不爱说话。家里来了客人,她也懒得前去打招呼,显得很冷漠;再就是,邹文总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遇到什么事情也不知道着急,有时眼看上学要迟到了,妈妈催促邹文动作快点,邹文还是磨磨蹭蹭的。

  像邹文就是典型的黏液质特性的孩子。黏液质孩子不会让妈妈太操心,他总是很老实,很少有人向黏液质孩子的妈妈说,你家孩子和同学打架,你家孩子逃学了……黏液质孩子总是一副很安稳的样子,甚至看起来很有城府。当他和周围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遇到问题,他总是能客观地说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有很多黏液质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不错的领导者。

  尽管黏液质孩子比较让妈妈省心,但此类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不少。由于黏液质孩子性格保守、固执,如果按照这一特性发展下去,就容易成为没有追求的人。对于妈妈来说,理解黏液质孩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黏液质孩子不喜欢与人沟通,他像个“闷葫芦”,不喜欢改变,也不爱辩解,比较冷漠。甚至有时有些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际能力。但越是如此,妈妈就越应该多关注他的言行举止,不要等他出现心理问题,再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错在哪里。

▲ 引导孩子多与人沟通

  黏液质孩子一般不爱与人沟通,更懒得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受了委屈也懒得说出来。如果他发现周围的人包括妈妈不重视他的感受和意见时,虽然他并不会刻意争取再次表达的机会,但是他还是会很在意,甚至在心灵上留下阴影。这种状况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所以,妈妈要引导孩子多与人沟通。

  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妈妈要询问孩子的看法,了解他的感受,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多肯定他的意见,鼓励他描述自己的感受,并认可他的感受。这样,黏液质孩子才更愿意发表意见,进而也愿意与人沟通,不容易出现沟通障碍。

▲ 教孩子懂得“穷则思变”

   黏液质孩子通常都很执著,有时遇到行不通的事情还爱钻牛角尖,不知道变通。当妈妈发现孩子对某件事过分执著时候,不妨开导他说:“你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不要总是按照一条思路去做啊!”让黏液质孩子懂得换种方法、换种思路去做事,是很重要的。穷则思变,懂得变通才能有出路,如果总是钻牛角尖,也许会走许多弯路,白白浪费很多时间。

▲ 别过多地支配孩子

  由于黏液质孩子比较被动,所以容易成为他人支配的对象。其实,黏液质孩子并不喜欢经常被人支配。所以妈妈要记住,虽然他是你的孩子,但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别过多地支配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否则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 慎重批评黏液质孩子

   黏液质孩子通常比较懂事,但也比较爱面子,如果妈妈在别人面前大声批评他,他很有可能会恼羞成怒。因此,对黏液质孩子多要用提醒和暗示的教育方法,或者借助一些事例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68. 抑郁质孩子:培养他的主动性,多与人交际互动

  

  人们都知道,《红楼梦》中有个林妹妹,她多愁善感,看到花落也要伤心好久,林妹妹的表现就是典型的抑郁质。生活中,许多孩子也很像林妹妹,他们比较敏感、脆弱,还很多疑,动不动就会流眼泪。

  瑶瑶就是这样的孩子,她在学校里不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小小的年纪就时常唉声叹气的。同学们也不喜欢和瑶瑶做朋友,因为觉得瑶瑶很“小心眼”,一旦得罪了她,她就会记恨很久。甚至,有的时候两个同学低声说话,瑶瑶也会怀疑人家在说她的坏话,故意站在旁边偷听一下。

  瑶瑶做事也比较慢,遇事还有些优柔寡断,很多事情都需要妈妈帮她作决定。有一次,妈妈带瑶瑶去买衣服,瑶瑶选了好久也不知道要哪件,最后竟然赌气说:“妈妈都不能替我拿主意,我不买了。”自己选不出来,还要怪妈妈,妈妈真是拿她没办法。

  抑郁质的孩子做事一般都比较犹豫,遇事不能自己拿主意,容易受别人态度的影响。很多时候,只要别人对他有一点点不满或者不公,他就能感受到。但多数抑郁质的孩子不会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而是会通过自我封闭的方式来表示抗议。这样,本来就很敏感的他,就会变得更加敏感了。

  许多妈妈都觉得,和抑郁质的孩子相处会很累,因为妈妈的语气稍微重一点儿,孩子就会闷闷不乐了。那么,妈妈应该如何与抑郁质的孩子相处,又该如何引导他呢?

▲ 多关注孩子的情绪

  抑郁质的孩子情感脆弱,又喜欢自我封闭,他不喜欢与人交流,也不爱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要想了解抑郁质的孩子,就需要多关注他的情感变化,多与他沟通,了解他的感受。当抑郁质孩子感到妈妈理解自己的时候,他才会信任妈妈,并打开自己的心扉。

  有的妈妈不但不去关注抑郁质孩子的情绪,还会不理解孩子,甚至指责他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天天愁眉苦脸的,让人看到你就没好心情。”这样孩子会感到很委屈,觉得妈妈都不理解自己,别人就更不会理解自己了。因此,他就会变得更加自闭。

  因此,妈妈一定要了解抑郁质孩子的特点,并且妈妈要格外敏感,要从孩子的眼神、表情、动作中察觉出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了解到孩子的需要。

▲ 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

   抑郁质的孩子在人群中很容易就会被发现,因为他总是沉默寡言,无论别的孩子在一起玩得多高兴,抑郁质的孩子也很难融进去,显得很不合群。抑郁质的孩子是不善与人交往的,他总是很被动,连跟人说话都有点害羞。

   妈妈可以多给抑郁质孩子创造一些“说话”的机会,比如孩子因故不能去上学的时候,要让他自己给老师打电话说明情况,必要的时候可以先让孩子说,然后妈妈再跟老师沟通;和孩子一起去购物的时候,要让孩子自己去和导购员交流;要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开朗、热情的孩子一起玩耍。孩子与人交流多了之后,就会渐渐克服害羞的心理,性格也会慢慢开朗起来。

▲ 让孩子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抑郁质孩子一般都缺乏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因此他就比较爱听妈妈的话,但是如果没有妈妈的命令,孩子就不敢擅自行动。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但缺乏应变能力,也缺乏竞争力。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妈妈应该对孩子少一些约束,让他放开手脚去做事。给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当他将事情做好后,我们要对他进行赞扬,充分肯定他的能力。这样,孩子有了成就感,就更加愿意表现自我,也会因此而变得活泼而积极起来。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精彩小说阅读

  

   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资格或品格,往往被称为“人的第二生命”。孩子只有人格健全,才会受人欢迎、招人喜爱。我们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培养孩子有健全的人格,运用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孩子的心理,从而使他的人格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69. 换位思考,教孩子理解他人——同理心原理

  

  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了“同理心”这样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关注他人的情绪与想法,并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13岁前的孩子也大都独享着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的备至关怀。很多孩子在这样的关怀之下,却变得自私起来,他经常会无视他人的意见与感受,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我出发。这是现在的孩子的普遍的一个缺点——缺乏同理心。而同理心对于人与人的交往又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的孩子不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必须要走入社会;他也不能总是跟在我们的身边,必须要自己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而要做到这些,孩子就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因此,从现在开始,对孩子加强同理心的培养,是重要且必要的。

▲ 妈妈自己首先就要有“同理心”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我们自己首先就要有同理心,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就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仅如此,我们与他人相处时,也要能给孩子做出榜样,表现出我们的同理心。

  我们要认真思考孩子的行为,并看得到他行为背后的心理,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他的问题,并积极考虑他的行为目的,然后根据他的特点、他的能力来更好地教育他。而在对待其他人时,我们就要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要保持同情、无私、客观的态度,尤其是经常与他人进行换位思考。

  其实,人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同理心,如果我们能积极地对其加以引导,并为他提供良好的参照模本,那么孩子的同理心就一定能被培养出来。

▲ 引导孩子学会角色转换

   13岁前的孩子此时可能还无法理解如何进行换位思考,遇到事情后,他的思维往往会直接就“从自身出发”。那么我们就要引导他学会角色转换。

   亮亮邀请同学毛毛来家里玩,期间,亮亮总是担当着“指挥者”的角色,不停地“命令”毛毛干这干那。亮亮自己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反而让客人毛毛帮他拿吃喝。后来,毛毛觉得很不自在,于是提前回家了。亮亮一看,认为毛毛很自私,他也没了玩的兴致。

   妈妈把整个事情都看在了眼里,她叫来闷闷不乐的亮亮,问道:“你觉得心里不舒服吗?”亮亮点点头:“我叫他来玩,他还不乐意,提前就走了。”妈妈平静地说:“我们来设想一下吧,假如毛毛请你去他家玩,他也指使你做这个做那个,他也不让你尽情玩游戏,他也将自己喜欢的游戏据为己有,那么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亮亮一听立刻就说:“那怎么行?我当然不高兴了!我一定转身就走!我……”

   亮亮忽然愣了,他看见妈妈正笑眯眯地看着他,他忽然想起来刚才自己不就是像妈妈说的那样做的吗?他拍了拍头说:“妈妈,我知道了。以后我不再只想自己了,也要多想想别人是怎么想的。”

   很简单的一件小事,妈妈通过引导亮亮换位思考,让他明白了与人交往时的重要原则。引导孩子学会角色转换,除了这种真实情境之外,我们也可以教孩子在心里转换。比如,在看电视剧、电影、动画片时,遇到某些事情,我们可以提醒孩子想一想“遇到类似情况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等等;平时我们也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小游戏,将电视电影中的场景搬到我们身边,和孩子一起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来引导他学会换位思考。

▲ 教孩子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

   13岁前的孩子思维单纯而又直接,他看问题时往往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他可能考虑不到那么多,他也可能只考虑事情好的那方面。而这种简单的思维模式,就会导致他无法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所以,我们该教孩子不要将注意力只集中在一点,而是要提醒他多注意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好的、坏的,他都要考虑到。

   尤其是在与他人交往时,孩子在考虑到自己的情感的同时,更要多考虑他人的想法。我们要培养孩子细心观察与体会的能力,以及时发现他人的真实思想,从而理解他人谈话和行为的意图。

   当然了,我们虽然要教孩子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可这并不代表要孩子时刻都洞察一切,我们要教他学会“适当地装糊涂”,他要能灵活掌握这个度。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与人和睦相处。

70. 在孩子心上种下一颗“诚信”种子——苹果原理

  

  心理学上的“苹果原理”,其实是一个关于苹果的故事。

  美国的《时代周刊》曾经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人员选取了两组人,一组事业有成,一组曾经有过犯罪记录,然后调查人员问了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在你小时候,母亲做的哪一件事对你的一生影响最大?”

  调查人员收回的反馈信中,有两个人都讲到了关于苹果的故事,一个人事业有成,而另一个人则罪案在身。

  事业有成的人说:“母亲端来一大盘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想要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母亲说:‘你们都去除草吧,谁除得又多又干净,大的就给谁。’我认真而努力地干着活,最终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进了我的肚子。这件事让我明白,如果想要得到更多,我就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罪案在身的人则在信中写道:“母亲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一,青红也不一。我和弟弟当然都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弟弟抢先说:‘我要那个大的。’可母亲却批评他说:‘好孩子都要懂得谦让。’其实我和弟弟想的是一样的,但看到母亲的态度,我连忙改口说:‘我要那个小的,把大的给弟弟吧。’母亲因此表扬了我。由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我想要得到更多,我可以通过说假话来达到我的目的。”

  同样的一件分苹果事件,却最终得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身为妈妈,我们在孩子的内心种下怎样的种子,将决定他未来会成长为怎样的“材”。第一位妈妈种下了“踏实肯干、诚信为本”,所以第一个孩子长大后事业有成;第二位妈妈却种下了“投机取巧,谎话连篇”,因此第二个孩子才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诚信”可以说是我国儒家的一个中心思想,我国历代儒家经典之中,关于“诚信”的名言启示数不胜数——《诗经·郑风·扬之水》中说:“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的好品德,那么他说出来的话就是不可信的;《左传·昭公八年》中说:“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诚信的君子讲话诚实而有规矩,所以不会招来怨恨;《礼记·儒行》中说:“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这就是说,儒者重德,不将金银当做宝,而是将诚信忠实当做宝……

  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诚信看得比其他任何事都重要,甚至有人称之为人的“第二生命”。诚信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问题,它还会涉及到他人、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一个人只有诚信待人、诚信做事,他才有可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而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言行不一致,而且经常是“说到而做不到”。面对这样的孩子,有的妈妈竟然还不以为然,认为孩子还小,他说什么都无所谓,长大了自然就会好。可13岁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我们没有抓住时机对其进行积极的教育,那么将来他的诚信的品格也许会缺失。

  关于这一点,从开篇故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身为妈妈,我们不能将这大好的教育机会放走,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候起,积极培养他的诚信品德,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才是对他负责任的教育。

  所以,要想培养孩子诚信,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自己就要诚信,要做到言行一致,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模仿对象;其次,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但一旦对孩子许下了诺言,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去实现。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答应孩子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办到,那么他一定会对我们产生不信任感。因此,我们的许诺需要仔细斟酌,不能随口就说;最后,要提醒孩子说到做到,提醒他慎重对待自己的诺言,慎重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约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的情景练习,或者在一些真实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中,使之逐渐加深对诚信道德的理解与认知,使之逐渐养成诚信的好习惯。

71. 让孩子承担过错,增强责任感——自然惩罚法则

  

  如果我们随便问一位妈妈:“如果您的孩子犯了错误,您会怎么做呢?”相信绝大多数的妈妈可能都会说:“教训他啊!”的确,这种教育手段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妈妈都会优先想到的方法。

  不过,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他的“自然惩罚法则”,这个法则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个法则的具体内容就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指责,而是应该让他自己去承担错误所直接造成的后果,也就是说给他以心理上的惩罚,这样孩子就会在承担后果的同时也感受到这种后果所带来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情,通过这样的感受来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并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让孩子“自作自受”,以此来强化他的痛苦体验,使之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星期五下午放学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星期一要穿校服到学校,学校要举行活动。星期天,妈妈带小桦去了他向往已久的游乐园,小桦玩得开心无比,可他却将第二天要穿校服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第二天一早,小桦和往常一样穿着其他的衣服就去学校了。刚到学校门口,他发现所有的同学都穿着校服,他一下子想起来老师的嘱咐。于是他急忙跑到学校旁边的公用电话亭里给妈妈拨电话,并让妈妈把校服给他送过来。

  哪知道妈妈却说:“这样啊,你自己回来拿吧。”“啊?”小桦在电话这头一愣,“可是妈妈,我回家再回来就迟到了啊!”但妈妈依然没松口,坚持让小桦自己回来拿。结果,小桦无奈地自己跑回家拿了校服,然后再风风火火地跑回学校。他迟到了,还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下午放学回家,小桦埋怨妈妈说她不讲“义气”,可妈妈却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吧?如果这次我给你送去了,也许下次你还会忘记。”小桦开始还是气鼓鼓的,但仔细想了想,妈妈说得也没错,因为他在挨老师批评的时候就已经告诉自己了:“下次一定要记住!”

  自然的惩罚,不是我们施加的,而是某一件事情的自然发展所带来的“惩罚”。小桦所承担的,就是“迟到”和“老师的批评”。这样的一件事情,让他彻底记住了要牢记老师的嘱咐,相信他下次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其实,自然惩罚法则抓住了孩子的心理,那就是他自己做的事情,结果也是由他自己引出来的,所以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就会相当深刻。很多时候,我们的训斥、提醒可能都无法让孩子记住的事情,但只要他自己经历一遍,他自己去承担一次责任,那么他就会记得非常牢靠。

▲ 要惩罚就要坚持到底

  很多妈妈觉得,这样让孩子去承担某件事情的后果有些“残忍”。毕竟,我们的孩子还不到13岁,某些事情的后果怎么能是他一个孩子能承受得了的呢?可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这件事是孩子自己做的,为什么他就不能自己去承担后果呢?

  所以,我们如果运用了这种“自然惩罚法则”,那就一定要运用到底,不能半途替孩子承担了责任,也不能在半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训斥。因为我们讲求的是“自然”,所以从头到尾整个责任都要孩子自己去承担。

▲ 对孩子加以指导,加深他的责任感

   我们是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不过与此同时,我们还是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具体的指导,毕竟13岁前的孩子对问题的认识能力还比较差,所以我们要让他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应该明白一些基本的行事道理,并要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自然惩罚法则”孤立使用,必要时候我们还是要加入批评与指导,以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

   我们要培养孩子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平时可以在家多进行一些小训练,或者就让孩子经受几次“自然惩罚”,以帮助他牢固记忆。当他既懂得了道理,又掌握了正确的行为准则时,他就能逐渐约束自己,从而减少过失、做得更好。

▲ 根据孩子的个性来使用“自然惩罚法则”

   有的孩子意志“坚强”,他会对自己的错误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对这样的惩罚也满不在乎,那么这时就不适合使用这样的惩罚了,因为这对孩子的思想起不到刺激的作用;而有的孩子却恰好相反,有极强的“自尊心”,这样的惩罚会对他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刺激,他可能不会因此而受到鼓舞,相反的是感觉到无比羞愧,显然这样的孩子也不适合使用这一法则。

   鉴于孩子的个性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观察,需要掌握“自然惩罚法则”的运用火候,如果有些错误的确可以经由孩子自己去发现、体会、改正,比如像前面故事中小桦的那个错误,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法则;如果有些错误仅仅一般批评教育就可以了,那么我们也没必要非让孩子经历一次“打击”;而对那些“坚强”的孩子,与其我们去强迫他认识错误,倒不如帮助他提高认识,提升他的个人品德素养,以减少他犯错误的次数。

72. 教孩子学会助人为乐——跷跷板互惠原则

   

   我们都玩过跷跷板,当一方用力向下压,另一方就会翘起来,翘起来的感觉是令人兴奋的,只有当双方不停地轮流向下压,才能交替享受游戏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在玩跷跷板的过程中,不可能永远平衡,只有高低交错,才能玩得快乐。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任何关心、帮助等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跷跷板互惠原则”。

   俗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一个自私的人,即使占了很大的便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这样的人如同坐在了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处于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是却失去了互动中的乐趣。

   因此,我们要告诉孩子,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主动提供帮助;当他人帮助我们时,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要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心念。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互助互惠,他的人生路才能走得更顺畅。

   “助人为乐”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蕴涵着最真、最美的意义和价值。孩子本性善良,他喜欢做好事,喜欢帮助他人,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娇生惯养的现象,孩子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这些都不利于他的健康发展。

  在某幼儿园,班上的小伟突然感冒了,老师打电话通知妈妈把孩子接回家治疗。但是,妈妈还没有来,小伟已经冷得直哆嗦,于是,老师对其他小朋友说:“哪位小朋友愿意主动拿出自己的外套,借给小伟穿呢?”

  第一位小朋友说:“我妈妈不让我随便把衣服借给其他小朋友,妈妈怕有细菌传染。如果我把衣服借给他,妈妈一定会生气的。”

  第二位小朋友说:“如果小伟把我的衣服弄脏了,妈妈会说我的。”

  第三位小朋友说:“感冒是会传染的,小伟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呢!”

  ……

  结果,半数以上的小朋友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把衣服借给生病的小伟。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其实,这不能完全怪孩子,这与我们对他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仔细看一下那些小朋友的回答,他们一再提到“妈妈”,可见妈妈平时的教育已经深入了他们的内心。在我们这种自私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助人为乐的品德又怎能不消失呢?

  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教育方式,要教孩子学会助人为乐,让他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收获未来的希望。

▲ 我们要接受孩子的帮助

  帮助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方愿意提供帮助,另一方愿意接受帮助,才能算是成功的帮助。在生活中,当孩子主动帮助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说:“你去学习吧,妈妈自己就可以了。”虽然我们是为孩子好,但这样的回应却是在拒绝孩子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就不愿意帮助我们了,也就没有帮助他人的意识了。

  因此,我们要接受孩子的帮助,即使我们一个人可以做好,也要给他锻炼的机会。当我们愿意接受孩子的帮助时,他的内心是非常欢喜的,他就会愿意继续做下去,这种帮助他人的意识就会慢慢融入他的内心。

▲ 引导孩子帮助他人

  一个懂得帮助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帮助他人。其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引导孩子帮助他人的教育时机。

  比如,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我们要引导孩子主动让座;在马路上,遇到问路的陌生人,我们要引导孩子主动、热情回应,实在不知道,就请他询问其他人;无论是哪里发生了不幸的事情,我们要引导孩子尽力帮助那里的人们,可以捐出衣服、书本、零花钱;等等。

▲ 让孩子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孩子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由于他的付出和帮助,使他人渡过难关,他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体会到一份快乐和满足。这时候,孩子才能理解“助人为乐”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进而学会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人,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另外,当孩子通过自己的付出去帮助他人时,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得到我们的肯定和支持,可以激发出他帮助他人的热情和积极性。

   

73. 让孩子全面发展,德行尤其要跟上——木桶定律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木板。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将这一规律称为“木桶定律”,其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中。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换句话说,木桶想要盛满水,桶壁上的所有木板必须一样高。

   乍听这个定律,我们可能会有怀疑,难道最长的木板还不如最短的木板吗?当我们慢慢思考就会理解,的确是这样,因为水的界面与最短的木板是持平的。其实,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他需要全面发展,他的发展会受到劣势的影响和制约,如果无法弥补劣势的缺陷,他将无法取得最终的成功。

   徐伟上4年级了,从小就聪明伶俐,在学校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亲朋好友一直把他视为清华、北大的苗子,妈妈听到别人对儿子的赞美,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妈妈更加看重徐伟的学习,结果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尤其是他的德行。

   一天,妈妈接到徐伟班主任的电话:“徐妈妈,麻烦您来趟学校吧,一位同学和徐伟闹着玩,不小心踢到他的腿了,他就对那位同学拳打脚踢,还准备举起凳子打那位同学,幸好被其他同学制止了。”

   妈妈急忙说:“您确定是我们家孩子吗?他学习那么好,怎么会和同学打架呢?”

   “孩子学习好,只是他的一方面,但是并不代表他其他方面都很好。”

   “可是,他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啊?我真是不敢相信。”

   “您先不要着急,发生这样的事情,说明孩子缺乏德行方面的教育,我以后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更希望您可以加强孩子的德行教育。您还是先来趟学校吧!”

   “好的,老师,我马上就过去。”

   ……

   从徐伟打架的这件事情上,妈妈终于明白了,只关注徐伟学习成绩的做法是错误的。于是,妈妈决定改变对徐伟的教育方式,不仅关注他的学习,更关注他各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希望把他培养成为一个有德行的孩子。

   如今,一个学习成绩好却没有德行的孩子确实很多。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孩子变成这样,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缺失。当徐伟妈妈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马上改变了教育方式,相信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对孩子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提高的教育。我们只有让孩子全面发展,才能使素质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把他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 不要只看重孩子的分数

   在现今社会的大环境下,孩子的分数高低,几乎成了我们评判孩子是否能够成才的唯一标准。我们把所有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却忽视了对他综合素质的培养。结果,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做;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变得自卑;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变得心理不健康,甚至离家出走……

   难道这些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当然不是,那么,我们就需要改变教育方式,不要只看重孩子的分数,要看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德行的培养。

▲ 重视孩子的道德素养

  在素质教育中,德行是根本,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一定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但是德行上的缺陷却一定会影响他的未来。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让他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人,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做一个自尊、自强的人。

▲ 培养孩子的身心素质

  对于13岁前的孩子来说,除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身心素养,保证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身体素养的培养,我们不要只把孩子关在家里学习,而是应该让他到室外活动一下,进行体育锻炼,让他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保持良好的情绪,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等等。

▲ 让孩子扬“优势”之长、补“劣势”之短

   对于木桶定律而言,我们要想让木桶盛更多的水,就必须加高“最短木板”的高度,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我们要想让他全面发展,同样需要弥补和提高他的“最短木板”,也就是他的劣势。

   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劣势在哪里,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弥补措施,提高他的劣势。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优势,让孩子扬“优势”之长、补“劣势”之短,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74. 给孩子做好“孝敬父母”的榜样——榜样效应

   

   我们经常会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的确是这样,从每个孩子的言谈举止中,我们可以在他的父母身上找到“原型”。通常来说,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种子”,他就会发什么样的芽、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如果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就会以我们为榜样进行效仿,也会孝敬我们,这就是所谓的榜样效应。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育的起源。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时刻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

   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失望和心酸。单从生日来讲,现在的孩子很少记得我们的生日,更谈不上给我们送来生日的祝福。但是孩子却不会不记得自己的生日,而且还会向我们索要生日礼物,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就是妈妈的受难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忽视了培养孩子的孝心,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孝心不够,因为我们也是以孩子的生日为重,很少记得父母的生日。

  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做好“孝顺父母”的榜样,把孝敬父母给孩子“表演”出来,以此来感化他的心灵。当孩子看到我们孝敬父母的行为时,他会认为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就会效仿我们的行为,就会孝敬我们。

  文静10岁了,她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中。前段时间,文静的奶奶生病了,妈妈放下手中的工作,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奶奶,做奶奶喜欢的饭菜,给奶奶洗脚、捶背,这些都被文静看在了眼中、记在了心中。

  一天,文静放学回到家,看到放在茶几上的纸条和十块钱,纸条上面写着:“文静,妈妈在社区医院打点滴,你自己拿钱出去买点东西吃吧!”

  文静非常担心妈妈的身体,心想:我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这时候,昔日妈妈照顾奶奶的场景映入了文静的眼帘。然后,文静挽起了袖子,走进了厨房,决定为生病的妈妈做上一顿饭……

  文静做好饭菜之后,快步来到社区医院,妈妈见到她,急忙问:“你怎么过来了,吃饭了没有?”

  文静连忙打开保温桶,拿出饭菜,高兴地说:“我要和妈妈一起吃饭。”

  妈妈惊讶地问:“这些饭菜都是你做的吗?”

  文静点点头,说:“奶奶生病的时候,您都是这样做的,我也要向您学习,把您照顾好。”

  听到女儿这样说,妈妈感动得眼睛都有些湿润了,连连称赞女儿长大了。那顿饭,母女俩吃得特别香甜……

  文静知道照顾生病的妈妈,她是个孝顺的孩子,而她的孝心是受到了妈妈的影响。可见,我们对父母的孝心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孝心。因此,我们要向文静的妈妈学习,给孩子做好“孝敬父母”的榜样,为他的人生奠定良好的根基。

▲ 把孝敬父母给孩子“表演”出来

  《增广贤文》言:“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可见,孩子有没有孝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把孝敬父母给孩子“表演”出来,让他有学习、模仿的榜样。

  我们要把父母放在心中,时刻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和父母说话要和颜悦色,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经常陪父母聊聊天,给父母洗脚、捶背、揉肩,多帮父母做家务,等等。

▲ 教给孩子“孝”的细节

  其实,一个人有没有孝心,主要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我们需要教给孩子“孝”的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逐渐培养他的孝心。

  比如,我们要教给孩子每天早晨起来向我们问好;上学、放学主动向我们打招呼;我们下班回家,及时送上问候,给我们倒一杯水;吃饭的时候,给我们盛饭;我们感到身体不舒服时,给我们端水、拿药、揉肩、捶背……

▲ 让孩子体验我们的辛苦

  当孩子不了解我们的辛苦,自然也想不到要关心、体谅我们,更不要提孝敬我们了。所以,我们要适当让孩子了解家里的基本情况,让他知道妈妈操持一个家的劳累,让他知道爸爸在外工作挣钱的辛劳。

  其实,我们无论说多少遍我们的辛苦,都不如让他亲自体验一次。比如,让孩子试着持家一天,收拾房间、洗衣、买菜、做饭,体验我们持家的劳累;让孩子跟着爸爸一起去上一天班,体验爸爸工作的辛劳。当孩子了解并体验到我们的辛苦,他内心的良知就会被激发出来,他就有了孝敬父母的意识,进而表现出对我们的孝心。

  

75. 让宽容增添孩子的个人魅力——海格力斯效应

   

   我们都遇到过孩子向我们告状的情况,对此,我们是如何回应的呢?有的妈妈出于对孩子的宠爱,在还没搞清楚事情缘由的情况下,就对孩子说:“他打你,你就要还回去,这么小就受欺负,这还了得。”

   这种“你跟我过不去,我也不让你痛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处事方式,被称为“海格力斯效应”。这是一种由于人与人之间冤冤相报,最终导致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

   海格力斯是一位英雄大力士。一天,海格力斯看到一个像鼓起的袋子一样的东西,他觉得很难看,便上前踩了那东西一脚。没想到,那个东西竟然加倍地膨胀起来。海格力斯被激怒了,他拿起一根木棍使劲砸那个东西。但是,那个东西已经膨胀到把路都给堵死了。这时,一位圣者对海格力斯说:“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还是那么小。你要是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和你敌对到底。你快不要动它了,还是离它远去吧。”

   当孩子步入集体生活,与同学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以报复的心去面对,他会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之中,既解决不了问题,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只会堵死他前进的道路。

   因此,我们要教导孩子,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而是要多为他人着想,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只有拥有宽广的心胸,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才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人生才会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

▲ 营造宽容的家庭气氛

  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最初是从我们这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的。我们宽以待人,遇事不斤斤计较,与家人和睦相处,孩子就会学着我们的样子处理他的人际关系,他也会变得宽容大度。

  另外,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要议论家人的是是非非,否则会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很容易让他对家人过于挑剔,进而对家人产生偏见,不利于培养他的宽容心。因此,我们应该用宽广的心胸包容所有的家庭成员,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宽容的家庭气氛。孩子会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得到熏陶,使他逐渐形成宽容的良好品质。

▲ 用宽容对待犯错误的孩子

   对于13岁前的孩子而言,他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该用宽容心去理解犯错误的孩子,用谅解去感化他,这比对他长篇大论地说教、斥责所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宽容孩子并不是放纵他的错误,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他一个认识、反省的机会,引导他看到自己的错误,然后用巧妙的方法帮助他改正错误。我们用宽容与理解对待犯错误的孩子,他就会从我们的宽容中学到宽容,从而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 引导孩子理解和原谅他人

   子轩9岁了,他对汽车特别感兴趣,妈妈为了培养他的兴趣爱好,给他买了有关汽车的书籍和模型。一天,子轩带着汽车模型去找邻居家的晓光玩,过了一段时间,他生气地跑回来,拿着汽车模型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晓光把我的汽车模型弄坏了。”

   妈妈遗憾地说:“汽车模型弄坏了,真是有点可惜了。”

   子轩继续说:“就是,这是我最喜欢的汽车模型了,我以后再也不让晓光玩我的汽车模型了。”

   妈妈耐心地说:“儿子,妈妈可以理解你的心情,失去自己喜欢的东西的确让人伤心,但是,晓光也不是故意的,他把你的汽车模型弄坏了,他一定也会很难过的,如果你不肯原谅他,他岂不是更加难过了。妈妈觉得,你应该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晓光。”

   子轩想了想,说:“妈妈,我明白您说的意思了,我现在就去给晓光道歉,告诉他我已经原谅他了。”

  这位妈妈是有智慧的,不仅化解了孩子之间的冲突,而且还让子轩学会了理解和原谅他人。当孩子的交际范围越来越大时,他会慢慢发现身边的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会犯下或大或小的错误。平日里,孩子可能会向我们说一些“他真是太小气了”、“他怎么可以这样呢”、“我以后再也不和他玩了”诸如此类的话。

   这时候,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不要只看他人的缺点,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他人,对于他人的缺点,或者偶尔犯下的错误,要学会理解和原谅。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宽容的意义,才能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快乐。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已完结 | 其它
张振鹏
免费试读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甜宠:闷骚总裁诱哄娇妻
甜宠:闷骚总裁诱哄娇妻
八零:娇娇她被大佬宠上天
八零:娇娇她被大佬宠上天
穿越:开局成为最强反派
穿越:开局成为最强反派
和室友的竹马见第一面就被求婚
和室友的竹马见第一面就被求婚
双向奔赴:我们甜甜的小时光
双向奔赴:我们甜甜的小时光
看出来了,你们是铁了心给我送钱!
看出来了,你们是铁了心给我送钱!
我裂土封王,你才瞧得上?
我裂土封王,你才瞧得上?
娇娇被造谣,京圈大佬跑断腿
娇娇被造谣,京圈大佬跑断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