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亨利·基辛格之母葆拉:保持一个平常心
A+ A-

  亨利·基辛格的母亲葆拉性格开朗,待人宽厚,在亨利·基辛格的成长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无论在何种的生活境况之下,母亲始终保持着一颗难能可贵的平常心,以“管家”自居。她的教诲最终影响亨利·基辛格成为了一名和洞悉世界的政治家和外交大师。

   葆拉,出生在德国一个中产阶层的犹太人家庭,不但能歌善舞,喜欢弹钢琴,还做得一手犹太好菜,是基辛格家中的“管家”,擅长教育孩子,把儿子培养成了一代外交大师。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1943年加入美国籍,1943年至1946年在美国陆军服役,195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52年获文学硕士,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至1969年任哈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班执行主任、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69年至1974年任尼克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69年至1975年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至1977年任国务卿。此后在乔治敦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国广播公司顾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阿斯彭学会高级研究员等职,1982年开办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1983年任******新闻分析员,1983年至1984年任美国中美洲问题两党全国委员会主席,1986年9月任美印委员会主席,1987年3月任美国——中国协会两主席之一。他曾获1973年度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多年来,他一直非常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的发展。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1923年5月27日,只有21岁的葆拉·丝特恩在菲尔特市的一家医院生下了一个男婴,起名亨利·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的父亲路易?基辛格是一所女子中学的教师,胸襟开阔,和蔼可亲,除了读书教学外,最重视的就是善待犹太教规。每逢安息日、新年和赎罪日,他总是带着全家人一丝不苟地做祈祷。

  路易的藏书颇丰,葆拉则喜欢演奏钢琴。父母要求小时候的亨利?基辛格只做两件事:读书和练琴,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钢琴家或学者。然而小时候的亨利?基辛格只喜爱读书,却从不摸琴。

  幼年时的亨利,顽皮而又活泼,除读书外,就是喜欢踢足球,还特别喜欢同女孩子一起玩。读小学时,他在班上很活跃,常常参加讨论,发表意见,而且当他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也爱回答问题,但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生。

  亨利·基辛格7岁那年,希特勒开始实行蓄谋已久的灭绝犹太人的计划,当时希特勒的青年暴徒在菲尔特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亨利·基辛格和他的犹太同学常常遭到毒打。不久,亨利·基辛格被赶出了学校,转到一所专收犹太人的学校,父亲也被学校解雇了。

  为了保护孩子,葆拉不允许亨利跟外面的孩子一起玩,整天把他关在院子里。亨利从窗户里看到菲尔特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参加了希特勒青年团,他们排着队在街上唱歌,穿着制服游行。那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杀戮、恐怖、忧愁笼罩了亨利的家。

  基辛格未满14周岁以前,他就有12位亲人死在纳粹手中。他的父亲在失去教师的工作,从而也就等于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之后,还曾经以为这种反犹疯狂或许能很快过去,因此还曾竭力忍熬过。他的母亲一直掌管着家中的大事,这是因为父亲路易斯总是埋头读他的那些书籍和沉湎于他的梦想之中。

  迫害最终变得不堪忍受,于是母亲保拉劝说父亲路易斯离开德国。出于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全家生存的考虑,他们全家于1938年去了伦敦,幸亏为时尚不算太晚。保拉在伦敦的姑母又帮他们去了纽约。

  初到美国,基辛格一家要变成美国人那样,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语言,工作,学校,一切都是新的,他们必须从头开始。母亲精于烹饪,正因如此,家道殷实的犹太移民在操办什么事情时总是请她下厨帮忙,她的名气也就渐渐传开了。

  从最初为附近邻居们偶尔帮帮忙开始,后来发展成为一项专业性的职业。她开始承办“犹太教坚信礼”,婚宴甚至一些非犹太人家的节日酒宴。事隔多年,当基辛格在学术界成名以后,她还偶尔重操旧业,帮老主顾做上一席好菜,不过这时她改用了个当厨师的假名,而不再用“基辛格太太”这个称呼了。而当认出她的人再次称呼她“基辛格太太”或“亨利母亲”时,她总是说:我只是个“管家”。

  成名后,每当有人问及亨利·基辛格,他的交往与管理能力来自谁的培养,他总是告诉别人,是母亲鼓励他勇敢地去和别人交往。正是母亲的这种鼓励,使他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勇于尝试,并在尝试中不断总结,不断增长见识,增加智慧。所以,人们才看到了一个在任何场合都游刃有余,充满智慧的亨利·基辛格。

教子点睛:

  母亲靠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劳为基辛格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母亲就是这个家的掌舵人,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在这个家中,总能感觉到母亲的温暖。正因为此,他才能心无挂碍地成长起来,成为闻名世界的外交家。所以,不论贫富,父母都应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保持一颗平常心

  与其说平常心是一种心态,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哲学。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下,一个人如果都能拥有平常心,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即使不是个圣人,也是个贤人。

  有位名人说过:“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逐颜开乃平常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保持微笑的人,才活得更有价值。”可是,真正又有几个人懂得平常心的真正含义呢?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荣辱不惊呢?很多父母常常把心思放在别人的评价上,放在别人的言行上,又如何能要求孩子言行自在、悲喜从容呢??

  初到美国,基辛格的父亲发现自己原来在德国的学历到纽约后并不怎么吃香,只好凑合着当一名办事员,这使他灰心丧气。然而,母亲葆拉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尽管遭受如此大的打击和不幸。她仍能像往常一样保持着积极的心态。

  母亲总是对基辛格说:“孩子,这些不幸没什么,这是上帝的安排,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念。当然我们也不能祈求上帝给我们莫大的幸福。”这一点对亨利·基辛格的影响很大,以至于他在面对大多数失败和成功都能保持从容。

  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生活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有失败,才说明生活需要奋斗,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接受失败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不接受生活中的失败,那么,我们就曲解了生活的本意,个人将会受到生活的“惩罚”。世上没有常胜将军,每个人都得平静地接受生活所给予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

  父母还应该让孩子知道,得失既是永恒的,也是易变的,世间的事物就像流水一样流动着,没有静止不变的。人生有得就必有失,反之,有失也必有得。对于得到的东西,要用珍惜来对待,对于失去的东西,放弃不舍的念头,这才是做人的明智之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士兵在一次战役中被炮弹碎片刮伤了喉咙,当他被送到救援站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了,输了7筒血后才渐渐好转。他写了张纸条问医生:“我仍能讲话吗?”

  医师说:“能。”

  他又问:“我还能活下去吗?”

  医生说:“若在以前,我就说不准了,但现在,你肯定能活下去。”

  而后,这个士兵在纸上写道:“那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生活中总是充斥着人们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忧虑,也许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不用费心琢磨就能安然度过的,要让孩子也对自己说一句:“那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一个豁达的人和一个狭隘的人同样都是活着,可是,心情和境界总有所不同。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当他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或者能够很好地处理与同学发生的矛盾以及自己的失败,那么,就标志着孩子已经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实际上对孩子来讲,所谓健康心理就是对外界的一种积极的、快乐的适应,这种快乐的适应不是被动的,也不是被别人逼迫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快乐。

????一颗平常之心,并不是不要进取之心、成功之心,而是以平常之心,去进取、去成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母亲是孩子最大的影响者之一,教育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教子点睛:

   现在的孩子多是在温室中长大的,没有经历风雨,自然也意识不到艰难。要让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得多了,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了。就会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世界。告诉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失败了一次不要紧,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不值得伤心,那不过是一不小心走错的一段路,纠正方向从头再来。要让孩子明白,只有经历狂风大雨的洗礼,空气尘埃才能被洗刷掉,这就是平常心。

在各个阶段帮助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作为父母,一定要及时帮助孩子有效排除困难。亨利·基辛格的母亲葆拉就特别懂得在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帮助他。

   亨利·基辛格到了纽约后,插入了乔治·华盛顿中学的秋季班。由于有语言上的困难,亨利·基辛格在学校里很腼腆,自卑,甚至感到孤独。

  为此,母亲心急如焚。为了帮助基辛格克服自卑感,她给他讲爱因斯坦和海涅的故事,还决心和儿子一起学习英文。经过一年的苦练,基辛格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语言,后来甚至运用英语进行政治活动,并在外交政治上博得了全世界外交家的赞赏。

  基辛格在母亲的鼓励下不但语言过了关,各科的成绩也直线上升。但懂事的他看到母亲为了供他读书和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辛苦,便提出白天做工,做一个夜读生。开始的时候,母亲舍不得让他吃苦,没有同意。可当基辛格再三要求后,母亲答应了。她觉得这是孩子逆境锻炼的机会。

  亨利·基辛格在曼哈顿一家毛刷厂找到了工作。最初他干的活是挤净鬃毛上的酸水,后来被提升为送货员。尽管改做了夜读生,亨利·基辛格的成绩仍一直名列前茅。他的数学成绩比历史成绩还好。他在演算中等代数和三角习题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天分。

  中学毕业后,基辛格最理想的工作就是当一名会计师。对一个难民来说,那是最容易找到的职业。然而一封公函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参加了美国陆军。

  从1943年2月起,基辛格在北卡罗来纳州受了16个星期的入伍训练。军事课程的内容很多,钻铁丝网、步枪射击等。

  1943年6月19日,亨利·基辛格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斯帕但堡,加入了美国国籍。同年夏天,他又乘火车北上,到了设在宾夕法尼亚州伊斯顿的拉斐特学院,经过一系列新兵考试,证明自己具有相当高的智力水平,于是他便同其他3000名优秀青年一道接受大学专门训练。

  1944年,年仅21岁的基辛格担任第84师师长的德文翻译,进入德国,并奉命恢复克雷菲尔德城市的秩序。他雷厉风行,只花了两三天的时间,便成立了一个效率惊人的市政府,受到了美国将军的赞赏。基辛格遗传了母亲管理方面的卓越才能,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从第970反特队的成员一跃而为黑森州贝格斯特拉斯区的负责人。

  1947年春,亨利·基辛格回到美国,获得纽约州政府的一笔奖学金,进了哈佛大学。从此官运亨通,前景灿烂。1969年1月,基辛格出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此后直到1977年初福特总统下台为止,在长达8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内,基辛格作为白宫的外交智囊和国务院首脑,参与制订美国外交政策,执掌外交大权,穿梭于世界各地,名噪一时。

  在基辛格童年的生活,乃至长大成名后,母亲的教诲始终在他的耳边,母亲是他事业和生活的坚强后盾和得力助手,为他的政治生命增添了光彩。

  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难免就会有难以达到或达不到目的的时候。当孩子达不到某个目标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这种挫折感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就会变成自卑。

  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往往是因为自己某些方面明显不如别人,或老师、父母对其要求过高,尽管他已经做了较大的努力,结果还是达不到所要求的目标。作为母亲,应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而恰当、巧妙的鼓励就是最有效的办法。

  母亲的形象是温柔慈爱的,母亲的话语是温暖人心的,要善于利用母亲与孩子之间得天独厚的天然联系,多鼓励孩子,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一定也会不负众望。但是,父母也要注意,不要浮夸或抽象地表扬孩子,这样的话,会增加孩子的不信任和厌恶的感觉,认为父母是在敷衍他,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去表扬孩子。

  除此之外,母亲也要经常找一点有一定难度,但孩子也能完成的事情给孩子做,这种事情孩子可以完成,但是也要经过一些努力。孩子一旦成功地完成时,就应及时予以表扬。当孩子有点退缩时,就应该经常鼓励孩子:“相信自己,你能行!”

教子点睛:

  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母亲的爱和关怀,当他失败时,母亲的安慰是一剂良药;当他成功时,母亲平和的话语可以打消孩子骄傲的苗头;当他受伤时,最需要的是母亲的关怀。所以,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和帮助,是每一个做母亲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孩子赋予母亲的光荣的使命。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