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 教能力》小说完结版精彩试读,《好父母 教能力》最新章节列表

分类:其它 发表时间:2021-03-01 14:34:21
好父母 教能力
张振鹏
已完结 | 其它
推荐指数:
在线阅读全文>

我觉得我看了好父母 教能力之后,老夫的少女心都萌翻了,张振鹏这书写得太好了,好羡慕他们之间的至死不渝的感情纠葛,推荐给大家看看。

《好父母 教能力》 高效学习的能力 在线阅读

  

   著名教育家埃得加·富尔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一种能力。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识,也不是考多高的分数,而是让自己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要知道,学习力就是竞争力。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让他具备立足社会而不败的持久高效的学习能力。

有效阅读:让读书成为孩子进步的阶梯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融化。

  —— (法国)雨果

  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法国)伏尔泰

   

  8岁的柳可喜欢读书,每天晚饭后都吵着妈妈陪自己去书店看书,妈妈看到女儿看书的积极性这么高,就欣然同意女儿的请求。

  一天,柳可和妈妈从书店回来,爸爸问柳可:“今天去书店看什么书了?”柳可说:“人体的。”爸爸问:“那上面都讲什么了?”柳可想了想:“忘了。”爸爸很惊奇:“都忘了呀?”这时候,妈妈在一旁辩解道:“也没看多长时间。”

  爸爸继续说:“可可,爸爸教给你在短时间内读书的好方法。”说着,带女儿走到书柜前,拿起一本书,说:“下次,你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先看书的名字,看看他是不是你想看的,比如这本《动物世界》,你想看,好,拿起他,但不要急于翻阅内容,要先看书的目录。”

  说着,爸爸翻开书的目录:“看到了吗?这就是目录,目录里有大象,蚂蚁等等。看过之后,我们对这本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从头看;如果时间短,就挑我们喜欢的章节来看。懂了吗?”

  女儿点点头,指着书里其中一节说:“这本书,我就可以直接翻到‘企鹅’这儿了吗?”爸爸说:“对,翻到第48页。”女儿高兴地说:“爸爸,我懂了。”

  父母要教孩子适宜的阅读方法,如柳可的爸爸那样,没有把一句“时间太短了”当成女儿看书效率低的借口,而是把握住机会,教她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一本新书的大概内容,然后从目录中迅速找到所需的知识点,相信这也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了。

  读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思想,提高他对生活的认识。曾有一项调查表明:喜欢读书的人,心胸一般比较开阔,对现实问题往往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也能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喜欢读书的孩子,思维一般比较流畅,表达能力、认知能力也要强于不爱读书的孩子。当遇到挫折后,孩子都会抑郁,但不爱读书的孩子表现得更强烈些,而且不容易从失败中走出来;而爱读书的孩子会通过看书转移注意力,或者在书中寻找一些答案,通常情况下,抑郁情绪会自动排解。

  可见,阅读对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是有好处的。但是,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潜移默化的过程。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

  读书讲求方法,好的读书方法可以让孩子节省时间,加深孩子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一般来说,阅读方法分为泛读、精读、通读、跳读和速读5种。泛读要求孩子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让孩子具备全面的知识基础;精读适用于一些经典,只有精心研究,反复咀嚼才能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通读是大概的浏览,适用于书报杂志的阅读;跳读和速读在于让孩子迅速掌握书的筋骨和脉络,适用于考试。父母要把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孩子,让他在不同的情境下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

建议二:鼓励孩子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是帮助孩子消化,促进吸收的一个过程。所以,父母可以培养孩子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

  张健喜欢读书,可是自从上了小学4年级后,读书兴趣没有以前那么浓了。

  一天晚饭后,妈妈催促张健,说:“赶紧把桌上那篇文章读完,老师不是让写观后感吗?”张健看了看桌子上的书,无精打采地说:“哦!”爸爸看着儿子没了精神,问:“儿子,怎么了?最近怎么不爱看书了?”儿子皱着眉说:“本来挺喜欢看的,可是每次都要写观后感,弄得看书跟任务似的。”

  爸爸说:“你只要把看完的想法写出来就行啊!”儿子辩解道:“可是,爸爸,我没有想法啊!”爸爸点了点头,说:“爸爸能理解,如果实在没有想法,那你就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话,写在观后感上面,如果觉得实在没有什么喜欢的话,那就把文章的标题写上去。你看行吗?”这下,儿子来了精神,跑到桌子前认真地看起了书。

  父母要鼓励孩子读书时手要勤,做读书笔记,但笔记的内容不是只限于写观后感,可以使一句话,一个观点,关键是要让孩子慢慢养成这个习惯。

  所以,刚开始培养孩子写观后感时,孩子笔记的“质”不在高,“量”也不在多,可以像张健的父亲要求的那样,也不失是一个做笔记的好方法。

  当然,如果孩子不愿意写笔记,父母也不能强迫。因为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如果父母硬是让孩子写读书感想,阅读可能会成为一个很痛苦的事情,进而打消他读书的积极性。

建议三:晚睡前让孩子看半小时课外书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读书伙伴,做他的阅读榜样。同时,父母要鼓励孩子看一些适合他年龄的课外读物,丰富孩子的课余知识。

  程扬今年10岁,妈妈一直希望她能博览全书,多看一些课外书。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妈妈都会陪着她一起看书。妈妈拿着书,程扬则靠在妈妈的肩膀上。看书前,妈妈会微笑着对她说:“妈妈会看慢点,等着你,咱俩一起看。”程扬点点头。

  读完书后,妈妈还鼓励程扬积极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你觉得某某怎么样?”“那你觉得他这样做对吗?”“如果是你的话,你怎么办?”……

  久而久之,程扬不在妈妈的陪读下,也能自己读书,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些父母禁止孩子读课外书,认为孩子读课外书会读“野”了思想,影响他读教科书,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实际不然,多读课外书不但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她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他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进而把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像妈妈引导程扬那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建议四:教孩子阅读要有选择性

  现在的书店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让人眼花缭乱。但是,书籍也有好坏之分,好的书籍可以净化孩子的心灵,而一本低级趣味的书会染污孩子的心灵,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读好书。

  在地铁上,有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坐在妈妈的腿上,手里抱了一大摞武侠小说连环画。他看书看得很投入,但是,表情一直皱着眉头,嘴里还时不时地发出一些声音,好像在为里面的打斗人物配音,还时不时地把手攥成小拳头在空中比划几下。显然,他已经被书中故事情节吸引了。

  而妈妈很气愤,看到儿子坐在自己腿上不老实,不管三七二十一,拍打孩子几下,不时再捏捏孩子大腿,气愤地说:“老实点儿。”

  看到孩子皱眉、攥拳的那一幕,不禁感叹,孩子的辨别好与坏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小时候他就经常看一些打斗的场景,孩子长大后势必会形成急躁的性格,甚至有暴力倾向。有智慧的父母一定要严格控制孩子阅读的内容,像一些有打斗情节的、思想不健康的动漫书,还有现在流行一种方便携带的“校园口袋书”,内容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父母要禁止孩子看这些书。

  还有些父母买书追求时尚,什么书热买什么。但是,书不是茶,有冷有热;书更不是蔬菜,一定要读个新鲜。有时,让孩子读一读经典更可以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弟子规》,这些书都可以激励孩子奋发向上,帮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父母要让孩子读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书,多读一些修身养性的书。

建议五、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小孩子都习惯于父母给自己讲故事,那是因为孩子的识字能力有限。当孩子长大些的时候,父母要试着让孩子自己去看,自己去理解,注意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

  9岁的伊清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觉得伊清可以自己读书了。一天,妈妈对她说:“你自己看书,行吗?”伊清撒娇道:“不嘛!我喜欢妈妈给我讲。”妈妈说:“你都长大了!可以自己读书了。”伊清说:“可是,我懒得自己看。”

  第二天晚饭后,伊清跑到妈妈房间要求讲故事。妈妈没有理睬她,只见桌子上有一张字条,写着:“今天你可以自己读书。”字条旁边还放着一本儿童读物。女儿看了看妈妈,然后坐在她旁边,拿起书读了起来。

  父母给孩子讲的过程中,容易加入一些主观因素,而且孩子听父母讲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往往记忆没有那么深刻。孩子只有自己看到的生动的文字、图片,然后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印象会更深刻,也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理解力。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金玉良言

  孩子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父母在为孩子选择读物的时候,不能只提倡广泛阅读,也要尊重孩子的读书兴趣,进而为他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而且,阅读的形式不只限于书本,还包括报纸,杂志,电子书,这些都是孩子阅读的媒介,但是,父母一定要对内容把好关,防止不良内容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另外,还要让孩子学会在读书的时候进行思考,思考书上的内容是否合理,只有经过思考,才会把所读的合理的内容变成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受益。

独立思考:孩子“有思”学习才有效率

  

  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

  ——(中国)华罗庚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

  ——(德国)布莱希特

   

   在全世界IBM管理人员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面无一例外地都写着“Think”(想)。这一块金属板的创意来源于IBM创始人华森特,正是他提出了这个“Think”的观点。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天气潮湿而阴冷,华森特一大早就主持召开了IBM的一次销售会议。这个冗长的会议一直持续到下午,但是会议的气氛却无比沉闷,甚至无一人发言,所有人只是听着华森特在那里发号施令。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沉闷的气氛渐渐地让大家开始感到烦躁不安。

   忽然,华森特转身在身后用来展示材料的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Think”,然后他大声而肯定地对大家说:“我们共同缺少的是,对每一个问题充分地去思考。别忘了,我们都是靠脑筋赚得薪水的!”

   从那以后,“Think”成为了华森特和公司的座右铭。并且在这一座右铭的指引下,公司上下都勤于思考,并最终使公司的经营大获成功。

  思考是一种技能,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来得到锻炼,但是如果一个人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开发,那么他思考的萌芽就会枯萎。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往往是懒于思考的,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奋斗目标往往都抱有一种很无所谓的态度。

  就如IBM公司那个尽人皆知的座右铭,其实,“Think”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东西。就像要想使身体变得强壮,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训练来达到目的一样,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发达,就必须多多用脑、勤于思考。

孩子要走的道路还很长,他要能够生存,要能掌握一些技能,他需要学习、需要进步。孩子的未来若是想要靠个人的努力来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善于思索、勤于思考。因为,只有善于思索,才能生疑解惑,而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将问题考虑得透彻明悟,这样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这就从客观上对每一个人的思考能力都提出了挑战。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就愈强,学习的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这种能力,使他能够与时俱进,使他能够不断进步。

  因此,父母要抓住时机,多注意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锻炼他的灵活思考能力,为他未来的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建议

建议一:丰富孩子的知识,让他开阔眼界

  丰富的知识才是思考的源泉,没有了知识,思考就变成了空穴来风。而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思想才会变得深刻。孩子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他的联想就越广泛,他的思维也就越敏捷灵活。

  父母在督促孩子完成学校课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通过郊游、参观展览馆、动手锻炼等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让他从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发展智力。另外,父母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他自身的性格特点,去引导他多看多想,在他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让他掌握更丰富的知识。

建议二:多向孩子提出有助于思考的问题

  要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父母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提出有助于他思考的问题。所谓有助于思考,并不是那些简单的“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不是只要求一个确定答案的问题,而是要孩子能够由一个问题去联想开来,进而引发出多个问题的思考。

  妈妈给上小学2年级的孟欣买来一对小兔子,孟欣十分喜欢它们,总是拿家里的胡萝卜掰成小块儿喂给它们吃。

  这一天,孟欣看到冰箱里没有胡萝卜了,于是她十分着急地对妈妈说:“没有胡萝卜小兔子会饿死的!”

  妈妈说:“难道小兔子只能吃胡萝卜吗?”

  孟欣回答:“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说过了啊!小兔子爱吃胡萝卜。”

  “对啊!”妈妈笑笑说,“小兔子只是爱吃而已,那你想想它们还能吃别的东西吗?”

  孟欣平静了下来,仔细想了想,说:“家里的白菜,小兔子吃吗?”看见妈妈鼓励的眼神,孟欣从厨房拿来做菜剩下的白菜叶,喂给了小兔子。她惊喜地发现,小兔子居然也吃得津津有味。

  妈妈趁势又说:“那么若是家里也没有白菜了,小兔子还能吃什么呢?”

  孟欣想了想却又没想出来,于是她翻书上网,开始认真查了起来。妈妈一旁看着,赞许地笑了。当然,最后孟欣还是知道了,其实小兔子除了萝卜白菜,还是有许多东西可以吃的,她再也不用为小兔子没有食物吃而担心了。

  其实,有不少知识就像“兔子爱吃胡萝卜”,都会在孩子脑中先入为主,而这些知识也并不一定全面。在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多向孩子提出有助于他思考的问题,让他自己动脑筋来完善相关知识。

  孩子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而最终获得的圆满答案,才能让他真正获得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也最能得到锻炼。如果有可能,当父母遇到一些小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向孩子询问,这样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建议三:让孩子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

  一个事物都会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和深意,每一个问题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多角度地去看问题,也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不同观点,以达到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

  5年级的高南最近听老师一直教育他们不要沉迷于网络。这天,高南回家问爸爸:“老师网络上的游戏不适合青少年,同时网络上还有很多的不良信息。网络真有那么坏吗?”

  爸爸想了想,问高南:“你觉得网络都能干什么呢?如果让你用,你又想干什么呢?”

  “聊天、玩游戏,也可以浏览新闻、查资料。”高南数着手指头说,“爸爸还能用它写文章。要是我的话……除了查资料外,我也许会玩游戏吧。”

  爸爸笑了:“你看,你也会想玩游戏,所以,老师才会这样总跟你们重申这个问题。他是在告诉你们,要合理利用网络,不能沉迷于其中,否则最后会丢掉学业。”

  高南听了认真地思考了起来。

  爸爸趁势又继续问他:“那你认为,网络有它不利的方面,就该完全不理会它吗?”

  “不应该吧?”高南皱了皱眉,“毕竟它还有有利的方面啊!很多信息与新闻都能通过网络来获得的。”

  “可见,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网络,让它多为我们的成长与进步多做贡献。你觉得呢?”

  听了爸爸的话,高南点了点头。

  有些问题就如网络的问题一样,利弊兼有。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多思考,充分了解事物的多面性。要指导孩子对于事物的各个方面,都尽量考虑周全。而且,父母也要让孩子把这类事物和其他类似事物进行充分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来思考其可取性与价值性。

  父母要通过引导孩子多角度考虑问题,使他能够灵活运用思维。并且,要让他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得到相关的知识,并能让他在思考中得到成长。

建议四:让孩子学会归纳,举一反三

  孩子的学习能力有时候只限于接受新鲜事物,而对已经学过的东西却并不一定懂得重温。因此,父母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教导孩子,让他在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将以前所学的相关的知识梳理出来,然后进行归纳与总结。要让孩子尝试着在这些知识中找出规律,然后再让他用所学的知识去联想现实中相关的事物,以及对这个事物的道理或原理进行分析与再联想,做到举一反三。父母可以经常通过这样的活动,来锻炼孩子归纳与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经常思考,使他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建议五: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孩子正处于探索未知世界的阶段,所以他就会提很多的问题。父母这时可以先不给出答案,要让他学会自己思考,启发他自己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使他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使他的独立能力得到发展。父母也可以向孩子给出提示或者指导,让他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找对问题的答案。

  上小学4年级的杨乐是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但每次她向爸爸提出的问题,爸爸给她的回答却都是“问号”。也就是说,杨乐的问题,全都被爸爸又转换成了新的问题被问了回来。

  而爸爸这样的做法,不但没让杨乐感觉困惑,反而是激发了她更大的好奇心,她对爸爸的问题总是要反复思考,之后还要查阅书籍资料。而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她又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经过这样反复的提问与思考,她才能最终得到答案。尽管看上去这个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很是复杂,但这样一来,杨乐不仅最初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还经常会学到许多额外的知识。

  正是因为爸爸引导杨乐自己思考问题,才使得杨乐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孩子掌握的知识越多,思维就越灵活。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父母应该通过启发引导,让他自己寻找答案,这样不仅锻炼了他动手动脑的能力,更有助于他思维的灵活运用。毕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要远比被直接灌输的知识记得牢固得多。

金玉良言

古语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后人将这句话简言为成语“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脑筋的作用就是思维。而会思考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生活,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

善于想象:给孩子插上一对腾飞的翅膀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

  ——(美国)爱因斯坦

  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法国)雨果

   

  一个晚上,有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做家务,5岁的儿子独自在阳台玩耍,儿子一边蹦蹦跳跳,一边对着阳台吵吵嚷嚷。

  妈妈感到意外,对儿子大声说:“儿子,你干吗呢?”儿子自豪地回答:“妈妈,我要飞到月球上去,我正在努力。”这位妈妈听到后,对儿子说:“好,不过记得一定要飞回来啊!”

  许多年过去了,这个男孩长大了,果然“飞”到了月球上,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16日,他成功登上月球。

  想象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本源之一,在生活中,许多人常会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小学3年级至初中2年级(8~14岁)这一年龄段想象力呈现明显的发展趋势,而在14岁之后,则呈现出停滞状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学校密集型的考试外,和孩子经常看电视、经常玩电脑都有一定的关系。

  事实上,一个真正的人才不是那些墨守成规的人,而是那些有求异思维、富有想象力的人。诺贝尔将获得者的共同特征就包括: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象力,以及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所以,父母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那么,生活中,父母应该怎么激励孩子,为他插上想象的翅膀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开阔孩子的眼界

  丰富的想象力是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前提的,同时一切科学的创造、技术上的革新以及艺术上的创作,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而通过创造性想象而取得成功的。可见,一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多少,眼界的开阔程度,对于想象的广度和深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头脑中的信息储备越高,想象就越开阔、深刻,想象力就越强。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广泛阅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兴趣小组,也可以多带孩子亲近自然,启发孩子养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事物的好习惯。

  如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儿童娱乐城或参加节日盛会时,引导他观察动物植物的不同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或节日盛会的场景布置、人们的服饰、表情等;带孩子走出户外,从大自然的绚丽景色中寻找创作的素材。这样,既陶冶了孩子的情操,又能使孩子开阔眼界,从而丰富他的信息储备。

建议二:引导孩子用发散的思维思考问题

  教育孩子应该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孩子拓宽思维也是如此,所以,父母要适时引导孩子用发散的思维思考问题,而不在于说出问题的标准答案。

  7岁的薄文在做作业的时候,被一道填词题难住了,于是请教妈妈:“妈妈,应该是什么的阳光啊?”妈妈想了想,指着外面的太阳说:“你看看,阳光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薄文看了看窗外,摇了摇头。妈妈继续说:“那阳光是什么颜色的?”这时,薄文睁大了眼睛说:“金色的。”妈妈继续鼓励道:“嗯,还有呢?照在身上会怎么样?”薄文回答:“暖暖的。”……就这样,在妈妈的引导下,薄文最终想出了好几个形容阳光的词。

  有时候,孩子遇到问题喜欢向父母求助,其实这些时候正是父母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发挥想象力的好时机。尤其当面对孩子异想天开和充满灵气的回答时,父母需要放下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孩子展开想象。

建议三:鼓励孩子编故事、续讲故事

  讲故事不仅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续编故事不失是一个锻炼孩子想象力的好机会。

  张晨今年8岁,每次她的作文都受到老师的表扬,原来妈妈有一套训练她的特殊方法,那就是经常和她玩故事接龙的游戏。

  开始时,妈妈会用一句简短的语言说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孩子会顺着这个开头编下去。如,妈妈说:“有只小只蚂蚁,路上遇到了大象伯伯。”张晨就会接过来:“大象伯伯哼着歌曲,站在河里洗澡。”妈妈继续说:“蚂蚁请求大象伯伯驮它过河。”……

  渐渐地,妈妈在给她讲故事时,经常讲到一半,让她自己接着妈妈的故事去想、去编。就这样,张晨的表达和逻辑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有些父母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时候,不妨采用这种故事接龙法,和孩子编故事。像张晨妈妈那样,说一两句,让孩子接一两句,如此循环。不管故事编得好不好,编到哪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接上,逻辑上没有大错误就可以。渐渐地,父母还可以放一些宽度,提高难度,让孩子感觉到挑战性的同时,又不失乐趣。

建议四: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与简单

  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但有时也是脆弱的。所以,父母要善于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不嘲笑他。

  一次,7岁的金然和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只被抛弃的胡萝卜,上面长满了绿色的毛。金然瞪大了眼睛,指着长了绿毛的胡萝卜,惊奇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胡萝卜戴绿帽子了。”

  妈妈大概听到“绿帽子”不是什么好词,望了望周围的人,然后瞪了孩子一眼:“别瞎说,什么绿帽子?以后不许说这句话了啊!”金然一下显露出失望的神情,再也不说话了。

  其实,孩子就是这样,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当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时,他喜欢将它和已经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他对这些事物并没有好坏之分。而父母总喜欢带着成人的评价和感情色彩看待孩子的这一行为,这样无疑会让他失去一次甚至很多次表达机会。

  所以,当孩子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愿望,或者不切实际的想法时,父母不要嘲笑他的幼稚,也不必禁止孩子再次说出同样的话。其实,仔细去品味,长毛的胡萝卜被比喻成“戴着绿颜色的帽子”是多么有创意的想法。父母千万不要让嘲笑声、责斥声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

建议五:帮助孩子结合现实的事物去想象

  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面对一些抽象的东西,这时需要父母把抽象的事物简单化,帮助孩子理解。

  14的兴云学习一直很努力,但成绩一直不理想,所以妈妈希望她能重拾钢琴,成为一名艺术特长生,这样对考学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妈妈先是带兴云请教钢琴家:“什么样的钢琴乐曲才是好听的,动人的?”钢琴家对她说:“大珠小珠落玉盘。”为了帮助孩子联想,妈妈亲自扯断自己的珍珠项链,然后把珠子洒在一个瓷盘子里,让女儿听这个声音,女儿渐渐有所领悟。

  过一段时间,女儿问妈妈:“妈妈,今天老师让我们弹一首曲子,要我们弹出春天的感觉,春天的感觉应该是什么样的?”妈妈从厨房走出来:“春天应该是活泼的,生机勃勃的。”说着,将手中的一根黄瓜掰断,说:“看到这根嫩绿的黄瓜了吗?上面还泛着晶莹的水珠,你的乐曲就应该是这样的,晶莹剔透的。”

  就这样,妈妈一直通过形象的比喻方法让孩子领悟钢琴的弹法,兴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很大进步。4年后,兴云以钢琴特长生的身份考入了一所有名的音乐学院。同时,自己也是唯一一名从14岁开始学习的钢琴特长生。

  现在有很多家长,希望让孩子学一门乐器、书法等,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可是,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拼命地让孩子反复练习、考级,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耗费在这上面,可是孩子长大后很少能在这些方面有所发展。

  其实,父母除了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外,还要善于帮助孩子联想,尤其是艺术特长,更是需要孩子通过看到现实的东西,去理解、内化。而循规蹈矩的训练方式,只会让孩子的艺术作品都缺乏一定的想象力。

建议六:鼓励孩子从小就画画

  画画可以让孩子摆脱语言的局限性,在作品中反映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丰富的生活。所以,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从小画画。

  父母可以让孩子根据故事的内容画出某一情节,也可以让孩子模仿现实画出一幅作品,但要注意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想象,比如给孩子出一个题目“飞向太空”、“20年后的地球”等,让孩子不受空间、时间限制,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发挥、自由想象。

  除了让孩子单独画画外,父母还可以陪孩子一起完成一幅作品,来增加亲子关系。此外,父母要注意帮助孩子扩大知识面,积累想象与创造的材料。

金玉良言

  父母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尽量不要提出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要善于提出答案丰富的问题让孩子去寻找。当他不能浮想联翩时,要让他善于结合实际去联想。同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在阅读、画画、甚至生活中学会观察,多接触一些未知的领域,丰富他的知识和见识。此外,父母在孩子勇敢表达看法时,要真诚地鼓励他,增加他的自信心,切忌耻笑、否定甚至斥责他幼稚的行为。

   细致观察:教孩子学会用眼睛捕捉信息

  

  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哪怕你走遍天下,还是什么也记不真确,什么东西也写不出。

  ——(中国)老舍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一位父亲喜好养鸽子,他11岁的儿子一有空就到鸽子棚看鸽子。有一天,他问儿子:“你这么喜欢看鸽子,看出什么来了?”

  “没看出什么。”孩子腼腆地回答。

  父亲想通过孩子对鸽子的喜好培养他的观察能力,于是,就根据儿子的年龄特征,特意编排了一份《养鸽子记录》。当儿子再次观察鸽子的时候,他对孩子说:“你这么喜欢鸽子,你愿不愿意帮助爸爸完成这个记录?”

  男孩打开记录,上面有一些小问题,诸如:雌鸽子与雄鸽子在外表上有什么不同?雌鸽子每隔多少时间产一次卵?每次产几个卵等问题。男孩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3个月后,他把填写好的记录交给父亲,父亲随机挑了几个问题问男孩,男孩都一一准确回答了。看来的确是长期认真观察的结果。

  当男孩进一步提出请父亲给他《养鸽子记录》时,父亲说:“你自己可以编排同样的记录,可以把你所有对鸽子习性的疑问,通过观察和记录方式解决,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可以帮助你!”

  从此,男孩更加感兴趣地开始观察鸽子,并把这种敏锐地观察能力自然地应用在生活与学习中。

  孩子的观察能力很多时候是在父母和老师的指引下提升的。就像这个小男孩,在父亲给他任务之前,他只是喜欢看鸽子,却不知道该看些什么,通过观察获得些什么。而父亲的引导,明确了孩子观察的方向,孩子从“盲目地看”逐步提升为有“目的地看”,这样的锻炼有效地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力。

  正如一位科学家说:“一个观察力强的人步行2千米所看到的事物,比一个粗枝大叶、走马看花的人乘火车旅行2000千米所看到的东西要多。”的确,如果那位父亲没有想办法帮助孩子,那么,孩子即使对鸽子观察3年恐怕都达不到观察3个月的效果。

  而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的高低和他观察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同样一本书,观察力强的孩子在书中吸收的知识一定比走马观花的孩子吸收的多。而观察之后自然而然的行为就是思考,孩子吸收知识多,思考的范围就大,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因此,父母若希望孩子能够高效率地学习,就一定要从孩子小的时候用心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培养建议

建议一:把“善于观察”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善于观察,一方面和自身性格有关,但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观察力是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敏锐反应,因此,父母不用等到孩子开始学习文化知识时才培养他的观察能力。而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把“善于观察”培养成孩子的习惯。

  父亲在小敏3岁时就开始随时随地地培养她的观察能力。比如,一走出家门,父亲就开始问女儿:“这是树还是花?”“这颗树高还是那棵树高?”“这种花有5个花瓣,那种花有几个花瓣?”父亲经常利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帮助孩子观察周围的万物。

  一次,小敏和父母外出散步是,对面有两只小狗走过来,父亲就问:“小敏,这两只狗长得一样吗?

  “不一样。”小敏回答。

  “怎么不一样?是颜色不一样,还是大小不一样?”父亲进一步问道。

  “颜色和大小都不一样,一个是白色,一个是黄色,白色的是小狗,黑色的是大狗。”

  ……

  在诸如此类的对话中,小敏从小就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对比的习惯。小敏入学后,学习能力也很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越发表现出优势,这和她父亲对她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当孩子具备某种能力时,会把这种能力应用到任何地方,如学习、工作、与人交往中,等等。所以,只有父母和孩子一同把“善于观察”变成一种习惯,就等于是给孩子为学习知识的路打好了基础。

建议二:在观察活动中对孩子提出明确且细致的问题

  在父母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把对孩子的提问问得准确而细致。父母问得越深入,孩子观察得就越到位。如果父母只是粗枝大叶地提问,孩子也不知从哪里观察,更谈不上细致的观察。

  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观察湖泊,如果父母只是说“你好好观察一下这个湖泊”,那孩子恐怕根本不知道具体观察什么,如果父母说:“你看看湖泊由浅到深颜色有什么不同?”或“当风吹过湖面,湖水和平静时有什么不一样?”或“湖周围树木的树叶是什么颜色?下次来时,看看有没有不同?”当父母提出如此细致的问题,孩子的观察就有了方向,他就明白要从颜色、方位、动静上去观察。

  因此,只有父母的引导准确而到位,孩子就能够得到有效的观察训练,从而更快地掌握观察的角度和要素。

建议三:通过特定的活动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孩子都喜欢做游戏,特别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更愿意接触。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的事物,帮助他提升观察能力。例如,针对喜欢花花草草的孩子,父母可以让他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并写观察日记,父母也可以给予指导。这样,孩子因对花草的兴趣,自然可以观察到丰富的内容。

  10岁的王磊特别喜欢坦克,一看到关于坦克的图片和模型就爱不释手。一开始,父亲并没有把他带到军事博物馆里观察实物,而是给他买了一副坦克拼图。

  一用空,父子俩就一起拼图,在拼图的过程中,王磊不得不耐心去观察每一个小拼图的不同,从而找到准确的位置。这个拼图活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王磊的耐心和观察力。

  完成拼图的第二天,父亲就带着他去参观真正的坦克,王磊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本子,去观察和记录不同型号的坦克在外表上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王磊的父亲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孩子观察能力,而且,这个过程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陪伴。一个10岁的孩子很难有耐心和毅力完成一副完整的拼图,但是有了父亲的陪伴和激励,孩子的观察训练就会顺利进行。因此,父母要适当选择一些特定的活动陪孩子一起成长。

建议四:有意识地开拓孩子的视野

  一个孩子观察能力的强弱有时与这个孩子视野的宽广有一定关系。当孩子的生活过于局限,实践机会又不多时,孩子的观察能力必然受到影响。同样一个现象,有的孩子能从中看到很多问题,有的孩子却看不出什么。这就与孩子知识面的宽窄和眼界的开阔度分不开了。

  因此,父母让孩子学好学校知识的同时,要尽量创造机会开拓孩子的视野,比如,多带孩子去参观名胜古迹和名山大川。孩子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自然、感受生活,他就会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自然提升观察能力。

建议五:帮助孩子把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父母要明白观察力是感知与思考的结合,没有思考的观察就等于是徒劳的观察。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花了30年的时间来观察行星,他的观察非常精确。但是由于思考能力不佳,他没有从大量的观察材料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后来,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做了第谷的助手,他经过严密的思考,从大量的观察资料中发现了行星运行的椭圆形轨迹。

  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提升观察力的同时,要更进一步地帮助孩子深入思考。因为观察的目的就是在思考中得出想要的答案,如果没有思考,观察也是空洞的。

建议六:提醒孩子做观察记录并提供给孩子观察的方法

  当孩子进行一些观察活动时,父母可以专门给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本,教给孩子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比如,一种花卉,可以以季节为前提,让孩子定期观察花卉的形状、颜色、枝干的变化等等,并把这些观察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孩子会从这些变化中找出哪些景色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哪些景色是寒冬来临的预兆。

  另外还有一些观察方法值得父母借鉴:

  1.综合观察法。就是让孩子从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以达到对观察对象全面正确的认识。

  2.动静观察法。动态观察是指让孩子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

  父母要在实践中把多种观察法融入到对孩子的指导中,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应用,这对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很有好处。

金玉良言

孩子一出生就会用眼睛看世界,那么,孩子是够能从看到的事物中找到有效的信息,那就要看父母是否重视对孩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父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就是培养孩子的敏锐度和条理性。一个观察能力强的孩子,会敏锐地从书本中看到有价值的文字,并把它自然转换成需要的知识;而观察能力欠佳的孩子,其学习效率必然不如洞察力好的孩子。所以,父母一定要创作有利的条件,积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高效记忆:让孩子的学习变得不再困难

  

  应当用不断的复习来防止遗忘,而不是等到记忆以后再重新去记。

  ——(俄国)乌申斯基

  记得越多,记忆力就越强,你越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它就越可靠。

  ——(英国)德·昆西

   

  李佳上小学3年级,学校正式开了英语课。在这之前,她接触过一点英语知识,但从来没有过“背单词”的经历。最近,老师经常会布置背单词作业,虽然只有10个简单的单词,但李佳好像显得力不从心。妈妈发现李佳每天反馈回来的单词听写本上,都会有三四个错误单词,而且李佳好像对背单词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原来,班级里很多同学都能全部写对,有的同学也只错一两个单词,而李佳在这种对比中越加自卑,也找不到改观的方法。于是,妈妈决定帮助她走出困境。

  懂点英文的妈妈先参考了一些关于记忆的书籍,发现记忆力提升的办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频繁的重复。于是,她每天晚上和李佳一起读单词,读到滚瓜烂熟之后,李佳对熟悉的单词很容易记住。妈妈并没有松懈,而是在李佳睡觉之前,在陪她把记住的单词复习一遍。第二天早晨,洗漱之后,母女俩又巩固一次。结果,当天的单词测验,李佳只错了1个单词。

  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李佳记忆单词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完全从以前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并且进入了喜欢背单词的良性循环中。不久,李佳还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了全班同学。

  李佳的妈妈是冷静而又有头脑,面对李佳的困境,她不是盲目地说:“多背几遍就记住了。”她虽然是略懂英文,但并没有草率地按自己的经验去解决李佳的问题,而是先通过参考相关科学的书籍,从而寻找有效的措施和解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位妈妈并不是把方法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摸索,而是用时间和精力陪伴女儿一同提升。

  李佳的例子告诉我们:记忆力是训练出来的。因为,记忆是人的大脑对经验过的事物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能力。孩子是否能够把经验过的事物完好地储存,虽然和孩子天生的资质有一定关系,但是,更多地是要靠后天训练才能达到。

  而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如果一个人始终好学不倦,他的大脑所能储存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而美国国会的藏书有1000多万册。这就表明一个人的记忆潜力是非常大的。

  因此,父母如果希望孩子用强大的记忆里去攻克学习中的重重阻碍的话,就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让他掌握记忆规律和记忆方法,真正启用自己大脑的强大功能。

培养建议

建议一:从科学的角度了解“记忆”和“遗忘”

  父母在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之前,首先要科学地认识“记忆”和“遗忘”。当父母对一个人记忆与遗忘的规律有了一定了解后,就不会盲目地因为孩子“记不住”而生气,更不会采取极端而无效的措施。

  每一个人都知道,记忆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而人们通常不可能把所有经历的事物都储存于大脑。这就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即:记忆之后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不均衡的。一般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随着复习的深入,遗忘就逐渐减慢了,再坚持复习一段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说明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依照艾宾浩斯的发现,一位中学老师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两个班的学生学习同一段课文。学习之后,他组织1班的学生进行一次复习,而2班不予复习。

  第二天,他对两个班的进行测验,结果,1班有90%以上的同学记住了那段课文,而2班保持率是50%;3天后,又同样在1班复习一次。一周之后,1班依然有80%的同学熟悉那段课文,而2班能记住课文的同学只占全班的30%。

  因此,父母要知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应该让孩子及时复习、经常回忆,这样才能强化记忆痕迹,避免遗忘。

建议二: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有序的生活环境

  有效的记忆是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情做基础的。如果孩子的身心常常处于紧张状态、身体经常生病、家里陈设凌乱不堪的话,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没有一个平和的情绪,就不可能进入有效记忆的学习状态。因此,父母要在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上为孩子创造高效学习的条件。

  在饮食方面,让孩子多吃五谷杂粮、水果蔬菜,比如:小米、玉米、花生、菠萝、菠菜……这些食物能延缓脑功能衰退,为大脑增加营养,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记忆力。

  在起居方面,父母应该选择蓝色、灰色等色调来布置孩子的房间,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情绪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记忆事物。而早睡眠是使大脑恢复肌能最有效手段,因此,父母自身要用良好的作息习惯去影响孩子。而父母特别要注意家庭的陈设要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因为杂乱无章容易干扰孩子的视线,影响记忆。

建议三:让孩子科学利用最佳记忆时间

  父母要知道,一个人大脑一般有四个记忆高潮:第一个高潮是早晨起床后。此时,由于大脑经过一夜休息,会对学习的知识印象清晰;第二个高潮是上午8:00—10:00。这时,人的精力最旺盛,学习知识容易理解和消化。第三个高潮是18:00—20:00。第四个高潮是睡前1小时。此时,记忆会使知识进一步巩固。

  根据这一规律,父母最好和孩子在早晨起床后,一同进入短时间的学习阶段,比如,读10分钟英语,或者把昨天学过的化学公式再记一遍。这种练习虽然时间短,但一旦成为每天起床后的习惯,对孩子而言,记忆功效不可限量。而晚上则适合学习需要长期记忆的内容。总之,父母和孩子掌握好记忆最佳时间很重要,要真正利用这个时限去提升记忆力。

建议四:培养孩子主动记忆的习惯

  孩子记忆力的提升尽管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有效的方法做到,但是让孩子把主动记忆变成一种习惯,却不是一天两天能达到的。而恰恰是好习惯才能够真正帮孩子在学习中游刃有余。

  爸爸在郝鹏上2年级时就对其开始了长期记忆习惯的培养。他采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早晚各用大概20分钟的时间和儿子一同读一遍童蒙经典——《朱子治家格言》。他从来不要求儿子背会,只是每天用心、认真地读诵而已。郝鹏也从来没有“一定要背会”的压力,但是,半个月之后,郝鹏自己就熟读成诵了。只要一起头,他不需要思考,自然而然背下来。

  后来,用同样的方法,父子俩又读诵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郝鹏也尝到了这种读诵的好处,并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英语的学习中,其记忆效果非常明显。

  其实,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是锻炼出来的,而郝鹏父亲的方法就是潜移默化地开启着儿子的大脑。正如一句话说:“镜子越擦越亮,脑子越用越灵。”每个孩子一开始都不喜欢记忆,但是记多了,自然记忆能力就增强了。因此,父母最好在培养孩子能力的最初,能够陪孩子一同成长。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会很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议五:提供给孩子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

  父母除了培养孩子的习惯以外,适当地也可以教孩子掌握一些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

  1.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就是让孩子通过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把同类的事物归为一类。这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本身就具有记忆的功能。

  2.协同记忆法

  协同记忆法就是让孩子在记忆某种东西时,让多种感官参与到其中来,比如:在看单词的同时,读出声来,手底下再比划着,这样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仅用视觉去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由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所以,“读书”可能比“看书”更容易记住。

  3.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让孩子在记忆时,发挥想象力。比如:记忆10个单词时,可以有意识把原本不相干的单词组成一个小故事,这样就把单词联系在一起。只要想起1个单词,其他9个也就自然浮现在脑海了。

  4.开头结尾记忆法

  从心理学来说,每个人对开头有一种好奇感,对结尾有一种结束感,而对中间最容易出现松弛麻木的状态。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有意识地记忆事物的开头和结尾,同时注重两者之间的连接,把要记的东西连成一个整体。如果要记忆一整篇材料,可以先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再运用开头结尾记忆法。

  5.歌诀记忆法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谐音、诗歌、口诀等形式来加强记忆。比如:把圆周率π=3.141592653589793284626用与数字发音相近的谐音字,编成一首歌谣:山顶一寺一壶酒,你乐,苦煞我,把酒吃,酒杀你,不死,乐而乐。

  其实,很多记忆方法,可以让孩子在记忆的过程中总结出来。但是,好方法始终是以大量的实践为前提。因此,父母还是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记忆习惯上。

金玉良言

  孩子记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习能力的高低,尽管我们知道只有大量的记忆训练才能培养高超的记忆力,只有掌握了记忆方法和记忆规律才会让学习更加轻松。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把训练落到实处,否则,知道再好的记忆方法也等于零。因此,请父母不要坐在沙发上对孩子说:“去!背单词去!”而应该起身,对孩子说:“走,咱们一起去背单词!”父母如果真愿意这样做,孩子就不会让您失望。

  

专心致志:孩子集中注意力学习才轻松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美国)马克·吐温

  登高必自卑,自视太高不能达到成功,因而成功者必须培养泰然心态,凡事专注,这才是成功的要点。

  ——(美国)爱迪生

   

   一位研究考古的专家想要从他的学生中挑选一名助手,跟着他一起到深山中进行一项考古遗址的发掘。这是一个绝好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学生们都想去,于是专家决定通过考试来决定人选。

   考试当天,专家拿了一些资料,发给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并让他们一直大声且不出错地朗读下去,直到他喊“停”。大家都觉得这太简单了,纷纷大声读了起来。

   就在这时候,专家放出了几只小猫,才几个月大的小猫在学生们的脚边跑着,可爱的样子立刻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目光。而这些学生眼睛刚一离开资料,立刻就读错了。专家摇摇头,把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出错的几个学生请了回去。

   最后,只留下了一位学生,他一直都在大声读着。专家让他停了下来,并问道:“你难道没注意到小猫吗?”

   “是的,老师,我没注意到。”

   “但是你知道它们的存在,是吗?”

   “是,老师。”

   “那你为什么不看它们一眼呢?”

   “因为我在专心做我该做的事情,完成我的考试。”

   专家赞许地点了点头。当然,这位学生成为了他的助手,随他进入了遗址……最终,这位学生也成为了著名的考古学家。

  所谓“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而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就如故事中那位学生,他一直都专心于自己的朗读考试,他的确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他最后被专家选中也是理所当然,他的专注为他赢得了机会与成功。

  曾经有一部叫《阿甘正传》的美国大片,片中的主人公阿甘是一个智商有些低的人,在一些人口中,他就是个傻子。但就是这个傻子,无论做什么都非常成功。也许有人会说,阿甘这个傻子的运气真好啊!可实际却并非如此,阿甘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是因为他有经得住诱惑的定力,更是因为他对所有事情的专注与坚持。

  而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阿甘的做事精神正是他所需要的。父母要培养他专心致志做事的能力与精神,要让孩子将专注作为一种习惯,这样他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培养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习惯

  一般来说,孩子在处于成长期的时候,自制力是比较差的。他有可能会因为贪玩而忘记学习,也有可能会因为懒惰而不去整理房间,这些都是他不能坚持的表现。因此,父母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培养他坚持不懈的好习惯。

  潘理上小学3年级了。一次,老师家访的时候告诉潘理的爸爸,说他上课听讲不专心,也缺乏耐性。老师走后,爸爸仔细想了想,发现潘理的确有这个毛病,他决定帮他改正。

  于是,第二天,爸爸买回来一盒多米诺骨牌,并招呼潘理过来一起玩。首先,爸爸用骨牌摆好了一个图案,当骨牌一块接一块地倒下的时候,爸爸和潘理两个人看得都很兴奋。

  然后,爸爸让潘理自己去摆。因为多米诺骨牌的摆放是连续的,一块倒塌后,所有的都会跟着一起倒塌,所以摆出一个完整的图案是一件耗时间的事情。看到爸爸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摆好了图案,潘理说:“没准我用的时间比爸爸还短呢!”一开始潘理总是在失败,但是他很想超越爸爸,于是这种信念便一直鼓舞着他。

  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潘理都会拿出骨牌聚精会神地在地上摆着图案。几天后,爸爸问他:“超过我了吗?”潘理摇摇头说:“还差一点了。不过我努力了啊!”

  爸爸笑笑说:“没错!虽然你现在还没有成功,但你的专注力却是值得表扬的。你看,你在摆多米诺骨牌上都能这样坚持不懈,说明你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等等事情,也能一样坚持做好,不是吗?”

  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锻炼,潘理终于养成了做任何事都坚持不懈的好习惯,而他的学习成绩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坚持不懈,是能够专注于一件事,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因此,父母要让孩子逐渐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而要让缺乏长性的孩子能坚持到底,父母的言辞说教有的时候不一定起到大作用。所以父母应该向潘理爸爸学习,适当地运用适合孩子的方法,让他经过锻炼,自己养成好习惯,为自己的成长打好基础。

建议二: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

  动物界中,猎豹虽然跑得最快但却缺乏耐力,它必须在短距离内捕捉到猎物。在追击猎物之前,猎豹会先瞄准猎物群中的老弱病残幼,一旦启动追逐,它就会全心全意盯住一个目标,直到抓到猎物。正是它的专注,才使得它在大部分狩猎时间里,都能满载而归。

  其实,人与猎豹是一样的,只有先树立正确目标,后面的锲而不舍才算是有意义,否则,就只是疲于奔命,最终反而毫无结果。

  上小学4年级的曹勤,的确很“勤快”。看到同桌学画画他也学;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学游泳,他也去;没过两天,他又跟着同学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

  而这些事情,曹勤却一件都没做到底,更别提做好了。因为他画画的时候想游泳,游泳的时候又觉得踢足球更有意思;到了踢足球的时候,他的思想又飞了。

  这些举动都被爸爸看在眼里,爸爸知道,这一切都是曹勤对一项事物不专注的后果。于是,爸爸与曹勤做了一次长谈,他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

  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曹勤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他要踏踏实实地学书法,以后要做一名书法家。而确定了目标的曹勤,终于能够专心于一件事情了,开小差、虎头蛇尾的现象再也没在他的身上出现过。

  有了目标,才能有奋斗与努力的方向。就如曹勤,不确定目标的时候,就像无头苍蝇乱撞,反而一事无成。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才能让孩子的专注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当然,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可行的目标,若是孩子定的目标过于庞大或遥远,一番努力后却看不到什么成果,孩子也一样会因为倦怠而无法专注于这个目标。

建议三:培养孩子坚定的信念

  要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父母要培养孩子坚定的信念。当孩子确立下奋斗目标之后,就要让他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坚定自己完成目标的信念,要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

  孩子身处今天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里,更是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来使他能够专心向自己的目标去努力。所以,父母要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抵御外界的一些诱惑,要时时用目标激励他,用成功推动他,让他能做到坚持不懈。

建议四: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失败、懈怠,都是孩子在前进与成长道路上会遇到的问题。有的时候,孩子会悲观,甚至会选择放弃;而有的时候,孩子又会显得过于无所谓,对一切都不上心。但成功、喜悦,也会让孩子沾沾自喜,甚至骄傲自大。另外,有时候为了成功,孩子也许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这样他就有可能会有抵触甚至抱怨的情绪。这些行为表现对于孩子的未来成长都是不利的。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挫折与失败,不灰心气馁、悲观放弃;面对成功与进步,不自满自大。父母要告诉孩子,成就自己的事业将会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暂时的成功与失败都不算什么;而要成大事,也必须舍弃一些无所谓的东西,踢掉路上的绊脚石。父母要让孩子逐渐锻炼出一颗平常心,为自己未来的成长走好坚实的每一步。

建议五:孩子专注的对象要有利于他的成长

  专注固然是好,专注也的确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父母也要注意,孩子专注的对象,必须是有助于他成长与进步的,必须是对孩子有益的。

  刚进入初中1年级的耿齐,自从家里新买了电脑、装好了宽带以后,就迷上了网络游戏,而且几乎不能自拔。每当他玩游戏的时候,他的“专注”让爸爸妈妈都十分吃惊,比如喊他吃饭,无论多少遍他都听不见;让他按时睡觉,不管妈妈说多少次,他也都充耳不闻。

  最初,父母以为孩子只是好奇,一段时间后就厌倦了,所以也未多加阻拦。可哪里知道,耿齐早已经被网络游戏套了个严严实实。父母的说教也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效用。

  后来,爸爸一气之下,断掉了电脑的电源。可早已对网络游戏“专注”到一定程度的耿齐,却干脆就跑到外面的网吧,没白天带黑夜地玩了起来。父母被儿子这扭曲的“专注”伤透了心,打骂用尽也无济于事。他们只盼有朝一日,耿齐能够“回心转意”,能够重新回到学业上来。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周遭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好的坏的事物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在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的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能明辨是非、分清利弊,从而让他专注于有益的爱好与目标,远离不良事物。不要像故事中的耿齐的父母,直到孩子已经“专注”到无法自拔,才开始悔恨,那就太晚了。

金玉良言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说得正是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专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专心致志地对待对自己成长有利的事情,让他为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

大胆质疑:锻造孩子与众不同的思维品质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法国)巴尔扎克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美国)爱因斯坦

   

  在一个4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麻雀》里有一段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场景。当讲到这一段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开始回答,接着,老师用标准答案引导说:“是不是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呢?”

  学生们一口同声说:“是!”

  正在这时,一位男同学举起了手:“老师,我不同意这个答案!”

  老师问:“为什么?”

  男同学说:“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麻雀呢?这篇课文我从头看到尾,没有一个地方说明它是一只母麻雀,怎么能说这是表现了母爱而不是父爱呢?”

  对于小男孩提出的问题,老师斟酌了一下,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表扬道:“对,你提出的问题很好,那么,这篇课文应该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包括母爱与父爱。”

   小男孩的这次举动带动了班级里提问的热潮,很多同学逐渐敢于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或课后向老师请教。一段时间,班级学习气氛浓烈起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很多同学都对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孩子在学习方面,很多时候是通过“质疑—解决质疑—再质疑”的过程,逐渐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在这堂语文课上,如果那位男孩没有提出麻雀是母麻雀还是公麻雀的话,每个人都默认了课文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当然,课文本身表达的内涵对全班同学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男孩的质疑带动了班级学习的气氛。男孩的提问让每一位同学都体会到:标准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确,而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而合理的想法才是重要的。同时,这位老师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鉴,如果老师当时没有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男孩的问题,而是努力强调标准答案的正确的话,不但打击了小男孩学习的积极性,班级也不可能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学习场面。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学问’这两个字中,第一个字‘学’和第二个字‘问’,意思就是一定要学着怎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而作为一个学习中的孩子而言,首先要能发现问题,其次是要敢于提出质疑。

  孩子提出了质疑,才会有意愿主动找答案。而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可能又会提出新的质疑,此时,孩子的思维能力不但得到锻炼,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得到了充实,学习能力也会提高。因此,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大胆质疑的能力,这对孩子的学习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建议

建议一:做善于质疑的父母

  孩子是否在学习中有能力质疑,很多因素取决于父母是否在生活中愿意问“为什么”。因为,“质疑”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而孩子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要靠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经常性地讨论问题,特别某一方还常常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想法,孩子会大受影响。而父母对待生活和工作总是得过且过,从来没有什么疑问,自然就不会表露在孩子面前,孩子也会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学习。

  李先生有时回到家,会坐在沙发上发呆,儿子看到后不免会问:“爸爸,您怎么了?”他总是轻声说:“今天工作上,总觉得有些问题,让我想想到底有什么问题。”像是在回答孩子的问题,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有时,他还会和妻子边吃饭、边讨论,妻子总是提示他说:“想想看,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找到原因就找到答案了!”

  一次,李先生下班回来,看到儿子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天花板,就问到:“儿子,你没事吧?”儿子回应:“没事,今天数学课上有一道题,怎么都算不出来,问题到底出在哪呢?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李先生对工作的态度总是严谨认真,常常能发现其他同事发现不了的问题。而他的儿子在班级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老师也夸他是勤学好问的好学生。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如果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与人相处中总是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努力找到症结,孩子自然也会把这种态度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因为,他受到了父母思维方式的影响。

建议二:常常提问自己的孩子

父母自身在工作生活中善于提问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把这种方式运用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如果父母能够常常用提问启发孩子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孩子一旦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物,就会提出质疑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布朗曾说:“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一切都求之于理。”

  所以,父母如果常常向孩子提出问题,就等于把“善于提问”表演给孩子,孩子就会从父母的提问方式中学会向他人发问。当然,父母提出的问题,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知识范围,难易还要适度,否则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孩子会对回答父母的问题失去兴趣,也会厌烦“提问”这种交流方式。

建议三:让孩子知道“质疑”的好处

  父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知道质疑的好处。父母可以给孩子举一些科学家如何通过质疑而获得成功的例子,让孩子体会善于质疑的意义。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瑞利是个善于提出疑问的人。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端茶出来的时候,由于碟子光滑,茶碗在茶碟上面滑动了一下,结果茶泼出来一点在碟子上之后,茶碗就不再打滑了。这件小事引起了瑞利的思考:为什么在光滑的碟子上茶碗很容易滑动,当母亲洒了点热茶在碟子上后,茶碗纹丝不动了呢?

  瑞利想:这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弄清楚这是为什么。于是,瑞利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和分析,最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茶碗和碟子表面总有一些油腻,使它们之间的摩擦减少,所以容易滑动。等洒上热茶后,油腻溶解了,摩擦加大,所以不容易滑了。接着,他又开始研究油在固体物摩擦中的作用,提出了润滑油减少摩擦力的理论。后来,润滑油被广泛应用,瑞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诸如此类的例子,父母可以多搜集一些,常常讲给孩子听。孩子会从这些名人的真实经历中获得养分,从而激励自己做一个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孩子。

建议四:培养孩子质疑的胆量

  孩子是否能提出问题,能否质疑,不仅仅要靠孩子发现问题,同时也要有胆量提出问题。特别是在学习中,孩子一旦对某些知识产生质疑,但是自己的能力又解决不了,这就需要向老师、同学求助,那么在大家的讨论下,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如果孩子发现问题后,没有胆量向老师、同学提出质疑的话,问题本身的价值也就体现不出来,孩子也不会在其中有所成长。

  因此,父母平时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不要轻易阻止,即使孩子的问题很荒唐、很冒失,或者不够得体,父母也不要大声呵斥孩子。父母如果总是以激烈的态度对待孩子因提问而产生的过失时,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再提出问题。父母的行为就阻碍了孩子质疑能力的发挥,这对孩子一生来说都是悲哀的。

  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胆量,首先要让孩子体会到放松。父母言语的和蔼,无形中就是在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孩子的内心没有被束缚,就会在家中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那么,孩子在学校或社会中,提出质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建议五:善待孩子提出的质疑

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会毫无顾及地提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那么,孩子这个天生质疑的能力是否能够保留下来,就看父母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了。如果父母总是很耐心地聆听孩子的问题,并且还能肯定孩子提出的质疑有价值,孩子自然就会愿意提出质疑。孩子不但在不断地提出质疑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更会把“有疑就问”应用在生活的每一处。

  何苗的爸爸是个极有耐心的人,何苗小时候总是会缠着爸爸问这问那,爸爸也会耐心地解答。等到何苗渐渐长大,提出的问题大都与科学知识有关,而爸爸也是很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爸爸知道的答案就认认真真地告诉何苗,不知道的就老老实实说:“这个问题爸爸也不知道,看来我们需要查一查资料了!”

  有时,何苗提出的问题很令爸爸意外,爸爸就会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啊!”或者会说:“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在爸爸的影响下,何苗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积极主动地提出来。而且,因为常常和爸爸交流,所以她的表达能力很强,总是用简短地语言就能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何苗在学校常常和老师、同学在学习上切磋琢磨,遇到疑问从来不搪塞、掩饰,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何苗其实是进入了一个语言提问的良性循环,因为自己表达得清楚,总会引起对方准确的回应,这本身就增强了再次提问的信心。而一个孩子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靠词汇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实践的平台,而这个平台是靠父母耐心的态度成就的。因此,父母耐心对待孩子的质疑,就是在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能力。

金玉良言

孩子的学习是与质疑能力是紧密相联的,正如“勤学”和“好问”常常放在一起来形容一个人学习好。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好问”的能力。而培养孩子的前提是,父母首先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常常能提出质疑,并愿意主动寻找答案,父母的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的学习态度。因此,父母还是要用自身的感染力去影响孩子。

探索未知: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

  ——(苏联)高尔基

  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美国)爱因斯坦

   

  塔特姆的父亲是美国一位药理学教授,在塔特姆小的时候,父亲再忙也会腾出时间来陪他。塔特姆总喜欢扑在爸爸的怀里问问题,比如小鸟为什么会飞?汽车为什么能跑?桌子为什么不做成椅子形状的呢?……父亲每次都耐心回答,并利用这种机会启发他思考更多的问题。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父亲会主动和儿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久而久之,塔特姆养成了思考问题、自主寻求答案的好习惯。成年后,塔特姆喜欢观察周围的一切,探索各种事物的奥秘。最终,他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发现基因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调节作用而创立了生物遗传学,并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

  不可否认,塔特姆的这些成就离不开父亲的陪伴和启发。科学家之所以能够突破以前的理论,在科学领域有新发现,因为他们都具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与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探索精神可以使人类在每一次突破中进步,也可以让人对未知事物充满兴趣和憧憬。

  对于孩子来说,他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模仿他人、成人的强化训练、自主探究等。但是,探索精神才是求知的根源,也是陪伴孩子一生,促使他求知的动力。

  ?传统观点认为,孩子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优异就可以了。其实孩子的大脑充满着对世界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求,丰富的想象力和四溢的激情使他们总保持着对事物的新鲜感和探索欲。而在拥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也许有一天,他们大脑中迸发出的精神火花就是某个发明的雏形。

  所以,父母要善于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为他创造一个求知的环境,激发他的探索精神。

培养建议

建议一: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自主探索是以好奇心为驱动,孩子在探索中会自觉地产生很多问题,并主动想办法解决,这对他以后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天,8岁的陈玲问妈妈:“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呢?”妈妈回答:“你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陈玲继续问:“那我在里面呆了多久呢?”妈妈说:“你足足待了10个月呢!”陈玲问:“那我都在里面吃什么呢?”妈妈依然耐心地解释道:“咱们俩之间通过一根脐带连接,然后我把营养输送到你的体内,你就慢慢长大了。”

  陈玲继续问妈妈:“那我是怎么跑进妈妈肚子里的呢?”听了孩子这么多问题,妈妈显得有些不耐烦了,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陈玲听了,有点失望。

  这时,爸爸走过来,耐心地给女儿解释道:“爸爸爱妈妈,所以在妈妈的肚子里放了一粒种子,种子在妈妈肚子里生根发芽,长大了就变成了你。”陈玲睁大了眼睛,还不时发出不可思议的声音。之后,她又问了一连串的问题,爸爸都耐心地解答。

  孩子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有去探索的欲望,尤其是关于他是怎么来的,他期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而许多父母都不喜欢孩子问这个问题,因为有的问题实在是很幼稚,又很难以用语言去解释。所以,对孩子问问题的行为采取漠视、回避的方式,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一定要保持耐心解释给孩子听,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探索精神。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问孩子,让他主动思考,并倾听他的想法。

建议二:让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适时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谦逊,比如说:“我想,这个问题你是了解的,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这样一来,由于他的自尊心得到爱护,他就会尽力探索问题,对什么问题都有求解的决心。

  同时,父母在和孩子讨论问题时切忌急躁,不要急于求成。父母更不要随意说“说得好”或“很好”,因为过快或过早的赞扬会传递一种讨论到此为止的信息,或者让孩子产生满足的心理。父母应该说“真有趣”、“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等等,让孩子有继续往下说的欲望,进而使他的探索精神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此外,父母不要催促孩子去“想”,催促只能使孩子为了急于表现,而去揣测大人希望的答案,并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建议三、和孩子做一些实验活动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实验活动,这有助于促使孩子智力的锻炼和发展,也能帮助他增加和巩固知识,更能培养孩子探索的兴趣,激发他的求知欲。

  晨晨今年8岁,一天晚上,爸爸神秘对晨晨说:“晨晨,牙签和你一样爱吃糖,你信吗?”晨晨摇了摇头,爸爸继续说道:“走,爸爸证明给你看。”说着带着女儿来到了洗手间。

  爸爸先是拿出一个盆来,接了半盆水,又准备了一块肥皂、一颗糖和几根牙签,接着递了一根牙签,说:“来,把它放在水里。”晨晨照做了。接着,爸爸轻轻地把放糖放在了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然后,神秘兮兮地对晨晨说:“见证的时刻到了。”只见牙签缓缓地向糖漂去,最后贴在了一起。随后爸爸又将糖移动了一个位置,牙签最终还是朝着糖的方向游去,晨晨惊奇地说不出话来。

  爸爸又对晨晨说:“牙签不喜欢喝肥皂水,你信吗?”接着又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可牙签就像磁铁异性相吸的原理似的,马上逃得远远的,等肥皂一靠近,牙签又逃得远远的。晨晨急忙问爸爸为什么,可爸爸却笑而不答,只给了晨晨一本书,让她自己去寻求答案。

  后来,晨晨在作文中写道:“……最终,我终于找到答案,原来糖放入水中后,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就像牙签喜爱‘吃’糖一样。但是,当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会把牙签向外拉,所以看起来就像牙签会逃跑一样。我很感叹:原来用身边的材料也可以做出这么有意思的实验!科学实验真是奇妙无比!”

  引导孩子做实验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但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实验兴趣,比如像晨晨的爸爸那样,用“爱吃糖的牙签”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父母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些简单而必要的实验条件,并为孩子讲解与实验有关的知识,让孩子通过实验去验证。

  但是,父母一定要扮演好配角的角色,不要把一切都给孩子做好了,也不要一切原理都讲解给孩子听,可以适当地设置悬念,让他自己去探求结果。

建议四、多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父母不妨挤出时间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感觉大自然的美,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两对父母带孩子去爬山,第一对父母急匆匆地催孩子:“快点,马上就到顶了,加油……”偶尔停下来歇息一下,然后又匆忙上路。当这一家人下山时,看到另一家人刚爬到半山腰。

  第二家的孩子指着地上的蝗虫壳说:“妈妈,看这个。”于是全家人蹲下来看孩子的新发现,还不时地听见这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第一对父母看了,不禁感叹:“这样爬得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终点啊?”

  有些父母经常带孩子走进自然,但是如果像第一对父母带孩子去爬山是为了健身和休闲,以“到达终点”为目的的话,孩子在沿途中会错过许多新发现。第二对父母的态度是,到达不了终点不要紧,重要的是要玩得尽兴,还可以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相信孩子在第二种情况下可以学到更多自然知识,也会培养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带孩子亲近自然不一定要带他去很远的郊外,楼下的花园、绿草地等都是“走进自然”的好地方。父母还可以买一些关于自然的书籍给孩子看,让孩子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和提问。

建议五: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时,父母会认为问题很容易,没必要探索,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就好了,而忽略为孩子为提供探索的环境和材料。长久下去,孩子就会养成思维惰性,凡事依赖大人给出现成答案,主动探索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弱。

  其实,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要比结果重要得多,因此,父母要教孩子查字典、书籍以及网络等工具,让孩子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父母还可以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在网络上查阅相关的信息,并注意加以分析、思考、提问和探讨。

金玉良言

  父母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观点,要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对待孩子的刨根问底,父母一定要耐心地回答,对于拿不准的问题,父母不能逞强给孩子作出不准确或模棱两可的回答,应该激励或陪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应对考试:让孩子在“战场”上成长

  

  考试是你平常的能力、基础知识、学习素质的全面检验,平常学得不好,别指望大考时超水平发挥。如果你自信,平常学得还不错,就不要担心考试时会考不好。

  ——(中国)王金战

  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

  ——(中国)尹建莉

   

  高女士是一名小学教师,她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为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好成绩,她特意把孩子送到一所寄宿小学。这个学校的学生从1年级起,每周都有考试。高女士认为,孩子从小就接受考试训练,以后应试能力一定很强。

  当她每周末接儿子时,总是先问孩子的考试成绩,问语文考了多少分,数学考了多少,班里有多少同学考了100分。孩子虽然学习也不错,但没有一次获得过100分。

  她也总是安慰孩子说:“没事,90多分也很好,争取下次考100。”紧接着的一次小测验,孩子的数学终于考了100分,高女士特别高兴。回家后,马上给孩子的爸爸、姥姥、奶奶、姑姑等亲人挨个打电话,汇报考试成绩,大家也都使劲夸孩子不错。

  不仅如此,沉浸在愉快中的亲人们纷纷许诺说:“如果再考了100分,就给你奖励。”后来的一次期中考试,高女士一再叮嘱儿子考试要认真,争取考100分。考试后当天,孩子见到母亲后就放声大哭,说:“妈妈,我这次考不了100分了。”高女士一边安慰孩子,一边掩饰不住地流露出一丝失望。

  考试的确是孩子平时学习成绩的检测,而孩子是否有能力应付考试,不仅与孩子平时学习状况有很大关系,也和孩子的心态紧密相联。因为,只有轻松,才能自如应战。而这位母亲的错误是把孩子学习目标和应试结果定位在满分上,这不仅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且也忽视了对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孩子对知识的真实把握上。

  当父母和孩子把注意力一旦转移到应试之后的结果——分数上的时候,真正的学习目标就迷失了,应试的准备、过程和目的都会随之变得畸形。

  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家、父母、学生纷纷声讨“应试”的同时,依然没有办法回避应试。因此,改变不了大环境,就一定要试图改变自己的心态。特别是父母,不要把孩子的考试看得特别重,也不需在孩子面前批评考试制度的缺陷。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借**试来认识自己、展现自己。考试只是一个手段,如果孩子有好的心态和方法去应对,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挥。

  所以,如果孩子考试前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可能会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应试能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培养建议

建议一:帮助孩子在应试前保持平静心情

  有的孩子有考前恐惧症,这种对考试害怕的心理,要么是因为自己压力太大,要么是父母的表现使孩子的心不平静。而过重的心理负担不但不会让孩子在考试时发挥出正常水平,反而孩子会因过度紧张而考试失利。此时,父母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情。

  父母要清楚地知道,考试是测验孩子对知识的掌握,不是一次审判。如果越希望孩子能够发挥出正常水平,就越要表现出常态,只有自然,才能呈现真实。

  李伟是初中2年级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一次,他从同学那里得知了自己原本不知道的学习方法,就试着应用在学习中。期末考试之前,李伟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改变方法,而影响考试成绩。考试前几天总是忧心忡忡。

  母亲看到李伟这样,就开导说:“小伟,你到底害怕什么?害怕考试成绩不如以前?如果真的不如以前,而且原因是因为方法不当的话,正好说明你以前的方法很适合你。如果成绩不错,那你岂不是拥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吗?无论成绩好坏,你都没有损失啊!”

  李伟听了妈妈的话,锁紧的眉头舒展了一些。母亲接着说:“何况,方法得不得当你自己在应用时就有感受,还用等到让考试去检测吗?不用担心,也不用害怕考不好。好了,早点睡觉,轻松考试!”

  母亲的轻松感给儿子卸下了不小的心理包袱。其实,父母是孩子的主心骨,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心态。父母要明确的是,考试就如同检查身体,会把身体的状况真实地再现出来。如果检查结果不尽人意,那正好是提醒当事人要抓紧治疗,如果结果没问题,也说明当事人应该继续保持。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感谢考试,是考试让孩子更了解自己。面对这样一个该感谢的事情,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建议二:关注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提醒他做好考前准备

  父母在乎孩子的考试成绩,不是等到孩子要应试了才给予特别的关注。就像病患的身体即使在检查前一天给予最好的保健,也不会改变检查的结果。而健康的身体,如果在前一天过于伤害,一定会影响检查的结果。

  因此,作为父母,不仅要在孩子平日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前也要提醒孩子做必要的准备,比如,准备好准考证和文具,不要让小疏忽影响大结果。

  一位经常监考的老师这样说:“我见过许多考生来到考试地点,才想起没带准考证,这是最致命的。就算你急急忙忙回家去取,赶得上考试,也会大大影响心情。更何况一般重要的考试(如高考)时,交通是出奇的拥堵,能赶上考试已经谢天谢地了,因心情影响决定命运的考试很不值得。”

  另外,孩子在考试之前的文具准备也很重要,有些学科是需要准备特殊的文具的。孩子如果没有准备好,到了需要时,就会很无助,情绪和考试状态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提醒孩子别因小失大。

建议三:孩子的考前饮食调整要慎重

希望孩子能在重要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父母的正常心理,但是,有的父母会在孩子考试之前在饮食方面给予不同寻常的调整,这种调整对于孩子而言不一定是有利的。

  孟翔是来自农村的高三学生。在高考前一天,他的父亲特地从农村跑到县城来看他,还给他买了一只烧鸡补身体。因为,孟翔平时不常吃烧鸡,就狼吞虎咽地把烧鸡吃了。结果,当天晚上,其他同学都安心睡觉,他却因为闹肚子而去了五六趟卫生间。

  老师得知后,半夜陪他去医院打点滴。一直到第二天进考场之前,他的病情才得到控制。但是,由于他经过一晚上的折腾,情绪受到了影响,当年的高考没有发挥好。

  这个例子提醒父母:在孩子大考之前,应该补充一些营养性的食品,但是,孩子平时不常吃的东西,最好不要尝试。因为这很容易引起孩子肠胃不适应,从而进一步影响考试状态。另外,父母给孩子的食物一定要注意清淡和卫生,不要让能避免的细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

建议四:让知道孩子:作弊会吃大亏

  当今很多考试中都有作弊的不良风气。作弊的考生以为“小抄”会帮助自己,但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父母要特别提醒孩子,不要让作弊侮辱了自己的人格,又影响了考试成绩。

  作弊本身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就和小偷一样,在考场上偷偷摸摸、唯唯诺诺,一旦被老师抓住现行,更是脸面扫地、羞愧难当。就算不被老师抓住,想作弊的心理,会让孩子无法平静地审题、做题,因为孩子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作弊”上,即使会做的题,都因为紧张而答不出来。如此一来,一定会影响考试成绩。

  因此,作为父母,首先自己不要在所面临的考试中,给孩子一个“做小抄”的榜样。其次,如果孩子被社会的阴暗逐渐染污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考试观。要让孩子明确,作弊一定是吃大亏的事情。君子以光明磊落而行事,小人则以偷偷摸摸而生存。

建议五:不要给孩子强调考试的后果

  父母如果提前给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后果,孩子会有恐惧和压抑。孩子只有在考试前心情愉快轻松、复习扎实努力,成功才会势在必得。

  20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杂技演员叫瓦仑达,他是一个成功的走钢丝表演者。数次的成功经历帮他积累了丰富的走钢丝经验,但是,他却在最后一次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不断的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着走好钢丝本身,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后来,人们就把专心去做某事,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这种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孩子的考试也是一个道理,只要孩子平时努力、认真面对,结果不会不好。而父母刻意强调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应该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语和表情,不要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金玉良言

应试是每一个学生和父母必然面对的问题。专家、学者、老师、父母都在不断地寻找更好的应试技巧和方法。当然,考试是有一定方法,但根源还是在于孩子平时对知识的掌握。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佛前常献花。作为父母,应以身作则地给孩子提供“爱好学习”的家庭氛围,在心态上把考试当作锻炼孩子的机会。唯有父母心态和行为的改变,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平和面对应试,理智面对成绩。

  

自主创新:孩子学习进步的不竭动力

  

  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

                                ——(德国)歌德

  天才的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独创性或独立性……天才永远以其创造开拓新的、闻所未闻或无人逆料的现实世界。

                              ——(俄国)别林斯基

   

  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他的导师是著名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爱因斯坦因为肯动脑、爱思考,赢得了导师的赏识。于是,师徒二人经常坐在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

  有一次,爱因斯坦在和导师一起讨论科学问题时突发奇想,他就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这次被学生问住了,他思考了很久都没有回答上来。第四天,明可夫斯基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现在有了答案!”?

  “老师,您快告诉我是什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说。明可夫斯基比较激动,怎么也说不明白,还手脚并用比划了一会儿。爱因斯坦也没有听明白。于是,明可夫斯基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奔去,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铺平的水泥地面。

  受到建筑工人呵斥的爱因斯坦一头雾水,他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明可夫斯基却非常专注地说:“对,就是‘歧途’!你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说:“老师,我明白了!”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爱因斯坦毕业后进入伯尔尼专利局做小职员,在这几年中,爱因斯坦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在物理学3个未知领域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最终突破了牛顿力学。26岁时,他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后来,爱因斯坦回忆说:“正是那段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启发了我的创新精神。”

  今天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要想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把他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勇于开拓创新的创造型人才。

  关于创新,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形象解释:画太阳有两种方法,一是在白纸上画圆,这是太阳;二是用墨将白纸涂得只剩中间一个空白圆,这也是太阳。两种画法,后一种就是创新。

  可见,创新就是从普通平凡、随处可见的事物中发现与众不同的新奇或用途,并让其展现出来。当然,这需要独特的眼光和思维方法!创新并不神秘。但遗憾的是,很多孩子并不具备创新能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这是客观事实,中国孩子同美国孩子比考试,中国孩子是第一,但要比创新,中国孩子明显不如美国孩子。

  一个小小的创新,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效果。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要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想要创新,就一定不要被常识左右,因为常识是经验性的,而创新是尝试性的。相对对于创新来说,常识常常是靠不住的。

  创新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据统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物质财富,70%~80%来源于科技创新。举例来说,互联网就是创新的产物,它可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互联网是赔钱的,因为人们不知道怎样从互联网上赚钱。但有一个人却用“涂黑留白”的方式在互联网上画了一个大“太阳”,他把书店开到了互联网上,他就是杰夫·贝索斯,他的书店叫亚马逊。很快,亚马逊的市值超过了上百年的老牌报纸《纽约时报》,而当时,亚马逊天天都在赔钱。1999年,贝索斯成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对孩子来说,创新是人生驰骋的动力源,时代需要孩子具有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救活”孩子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他全身的能量。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那么,该怎样教孩子创新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创造,并运用新方式解决问题、探索未知活动的思维方式,新颖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固有的特点。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用墨水滴一个黑点,问成年人是什么?答案几乎一样:黑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的说是一只断了尾巴的蝌蚪,有的说是一只压扁的臭虫,有的说是一顶帽子,还有的说是一粒黑芝麻,答案五花八门。

  这说明,创造性思维是孩子的天性。遗憾的是,由于成人思维定势的影响,孩子还没长大这种天性就消失了。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就要让他多多留心身边的一切。一些自然现象、日常用品等等,都有可能富有启发性,成为孩子开启创新的源泉。

  父母可以有目的地给孩子创设一些思考机会。比如,外出购物或到某一个地方时,让孩子试着设计一条最佳线路,并说出理由等,这都是提高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对称、辨证、类比、极限、发散等方法启迪孩子的思维。

建议二:鼓励孩子要敢于破旧立新

  鼓励孩子不要被传统的观念、理论以及表象所左右、迷惑,要敢于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突破,要有勇气去破旧立新,突破经验、常识等的束缚。所谓“有突破才有创新”。所以,父母平时一定注意鼓励孩子敢于破旧立新。另外,当孩子有新发现时,也一定要鼓励孩子,这样他才有被认可的感觉,也会有成就感,这种感觉有助于他进一步有创新发现。

建议三:常带孩子接触一些新鲜事物

   教育专家指出,如果孩子对外面的世界一点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也不会有很好的创新能力。所以,父母要利用节假日经常带孩子接触新鲜事物。比如,家住城市,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让他认识不同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欣赏一下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可以了解花草虫鸟的生存环境和相关特性等;家住农村,父母可以带孩子去城市,让他认识一下城市的建筑、交通设施等。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认识的事物越多,思维的基础就会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读书、写字、画画的做法,很难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建议四: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法国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曾说:“好奇心是人类第一美德。”爱因斯坦也曾说:“我没有特别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人皆有之,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好奇心是孩子的特性。

  当孩子把手电筒、遥控器、玩具大卸八块,弄得乱七八糟时,父母不要批评孩子,因为那是孩子好奇心和创造欲的表现。其实,这正如牛顿攒零用钱买来锤子、锯子、钳子,整天敲敲打打一样。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要注意引导和保护他的好奇心。

  爱迪生小时候好奇心特别强,凡事都想弄个明白。6岁时的一天,全家人突然发现他不见了,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着。晚上,母亲突然听见车间传来了一点声音。于是,就走过去,她惊讶地发现,爱迪生像一只母鸡似地蹲坐在毛垫上,下面是一堆鸡蛋。母亲明白了,原来他想自己孵小鸡。母亲没有责备他,她在等爱迪生自己发现结果。最后,爱迪生发现:蛋壳破裂,蛋黄横溢。虽然没能孵出小鸡,但因为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刻苦钻研,成了大发明家。

  好奇心是孩子主动观察,反复思考问题,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强大动力,是创新能力的起点。父母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向更高层次思考。当孩子开始充满好奇地注视这个世界,试图了解各种现象的因果联系时,正是父母培养他创新能力的好机会。然而,有的父母不知道这个道理,当孩子发问时常不耐烦地说“就你的话多”,或因在饭桌上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便说“快点吃饭”,以此敷衍。

  在此提醒父母,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而拒绝回答孩子或是用一两句话搪塞过去,要认真回答。如果回不上来,应该同孩子一道去查资料,力求解决。否则,将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会扼杀孩子刚培养起来的那点儿创新意识。

建议五: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还应该注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研究表明,孩子的知识面越宽,思维的土壤就越肥沃,创新的幼苗生长才会越旺。所以,除了让孩子学好规定教材的内容,父母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阅读与学科相关的科普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挑选有益的影视作品让孩子观赏,注意有选择地让孩子观看科教电视节目,带孩子参观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展览等。

  另外,父母也应该把自己积累的知识结合孩子的认知程度一点点地输送给他,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也是扩大孩子知识面的一个途径。

建议六:鼓励孩子勇敢尝试

  尝试与创新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去尝试,永远也不会有创新,因为创新是在不断尝试中获得的。创新源自尝试,又高于尝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是由他大胆尝试的程度所决定的。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敢于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让孩子自己动手,大胆尝试,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如果孩子不敢尝试,就永远也不会跳出条条框框的制约。让孩子明白,要想有所发现,就需要大胆尝试,虽然很多尝试大多会以失败告终,但只要不断总结教训,就会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就是创新。

  要注意,当孩子的尝试失败了,父母不要呵斥批评批评孩子,孩子需要的是鼓励和对失败原因的分析。这时,可以给孩子讲名人面对失败的故事,以激起孩子继续前进的动力。告诉孩子,如果你有什么有创意的想法就去勇敢地尝试吧!但有一点,尝试应该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进行。

金玉良言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父母必须关注的问题。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他强大的领悟能力。学习不但是继承的过程,更是不断创新的过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最有利环境。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环境,积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好父母 教能力》 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线阅读

  

   世界著名企业家、管理学界领袖帕瑞克博士曾说:“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他认为,学校教育经常教人怎样去管理他人和事物,却不教育人怎样去管理自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自我管理极为重要。父母要让自我约束意识差的孩子从小学会管理自己,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帮他踏上幸福和成功人生大道。

  

珍惜时间:教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多做事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美国)富兰克林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中国)鲁迅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他的译著共有50余种。对于时间,他秉承 “早”、“挤” 两个原则,争取合理利用时间,一生完成了诸多著作。

   鲁迅12岁那年,在绍兴城的私塾“三味书屋”读书,老师是有名的寿镜吾老先生。当时父母正患病,两个弟弟年纪都还尚小,所以他不得不承担起一部分家庭责任。

   一天,鲁迅因为帮母亲做家务活,上学迟到了,挨了老师的批评。鲁迅没有辩解,而是诚恳地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用小刀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了一个正正方方的“早”字,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发奋读书。

   鲁迅还很善于“挤”时间,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他总是能积攒一些小时间进行文学上的创作。遇上赶稿的时候,他睡觉就不脱衣服,在床上打一个盹,就又开始创作了。

  其实,许多像鲁迅一样的伟人都是善用时间的高手,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会合理运用时间。而现在人都以忙、没时间为借口,一天庸庸碌碌,可是当安静下来一想,一天也没有干太多的事情,时间怎么就匆匆地过去了呢?

  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就像一把离弦的箭,过去了就不再回来。但是,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每天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谁珍惜时间,谁勤奋,谁就可以得到时间老人的垂青。

  时间意味着什么?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时间就是金钱”。其实,时间与金钱的关系就是效率与财富之间的关系,只有争分夺秒利用好每一分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但这个财富并非只是金钱的财富,更多的是非物质财富,是人生无形的财富,那就是珍惜时间,读书明理,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明白。

  孩子的时间观念并不强,他们往往不能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和问题的主次安排时间,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因此,父母要想培养孩子成才,就需要在培养孩子珍惜时间上下功夫,树立孩子正确的时间观念,让孩子逐渐养成合理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培养建议

建议一:鼓励孩子今日事今日毕

  父母要让孩子养成今天的事今天完成的好习惯,督促孩子把应该做的功课按时完成,不要推延时间,切忌“明日复明日”的拖拉作风。

  海臣今年上小学6年级,这次期中考试成绩有点下滑,为了督促自己进步,他给自己下达任务,每天晚上多做一节数学练习题,多听半小时的英语朗读,并要求妈妈做监督,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

  计划实施的第二天,海臣刚开始听英语朗读带,就开始犯困,他用试探的语气问:“妈妈,我今天有点困,听英语是不是等明天再……”妈妈看了看表,才8:45,于是说:“这才坚持几天啊?就想明天了?那明天又困了不得后天呀!今天能完成就……”还没等妈妈说完,海臣抢过话来说:“好,停,知道了,明日复明日嘛!万事成蹉跎嘛!我继续听。”他这么一激动,也不困了,老老实实地把英语录音给听完了。

  当孩子做一件事不能坚持时,父母要耐心细致地说服孩子,不可性急、焦躁,更不可采取粗暴强制的方法,而是要逐渐让他有时间观念,而不是应付差事。

建议二:让孩子作息时间有规律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孩子一玩起来就忘记了时间。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是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前提,作息时间表可以对孩子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并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晓婉今年上小学3年级。每天下班后,妈妈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陪她学习、玩儿。可是她一玩儿起来很兴奋,不愿意睡觉,而且弄得妈妈一晚上都没有时间忙自己的事。

  一天,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带头和女儿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上面清楚地写着什么时间段该做什么,规定要严格执行计划表上的内容,并声明只有在两个人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更改,两个人最后还郑重地签上了名字。

  以后的日子里,晓婉带头和妈妈严格执行计划表内容。一天晚上9:30了,小婉还没玩够,不愿意回房间睡觉,妈妈说:“你记得灰姑娘吗?你也是灰姑娘,要准时在9:30消失,回自己的房间睡觉啊!”女儿听了,欣喜地走了。后来的几天里,每到9:30,小婉会对妈妈说:“妈妈,灰姑娘要回去睡觉了!晚安。”

  作息时间表不仅让晓婉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让妈妈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了。孩子的自制能力差,做事情喜欢拖拉,其实他并不知道这是在浪费时间。而时间计划表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起到一个约束力的作用,监督他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在制定计划表后,父母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作息计划表的内容,这样孩子才会积极响应父母的“政策”,主动地按照计划表上的要求做。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孩子对时间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比如暑假期间,一般开始时,孩子都攒足了劲头玩儿,等到临近开学的几天里,干着急,每天拼命的赶作业,到最后完不成了,就采取“非常手段”抄袭别人的作业。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孩子的效率。

  父母可以教孩子把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做一个大概的估计,余下的时间让他自己支配,比如做游戏、参加体育锻炼、看新闻等。针对孩子的拖拉行为,妈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予以纠正。

  妈妈每天按时6:30叫7岁的小美起床,并准时送她上学。起床后的时间完全由小美自己安排。如果她磨蹭,不管有没有吃早饭和梳头发,妈妈都会准时7:30送她出门。

  小美磨蹭几次后,就明白没吃早饭就会饿,没梳头发就不好看。渐渐地,她学会了合理安排早上的时间了。

  妈妈采用放手的方法教育小美,让让她逐渐学会合理地利用早上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适当把时间的支配权交给孩子,让他试着摸索如何合理运用时间。

建议四:教孩子利用“边角余斜”的时间

  成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一个成功的人,必定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父母应该让孩子具备这种能力,利用好零散的时间,创造更高的效率。

  初中生活学习压力很大,课业很繁重。上初中2年级李威却每天显得很轻松,不用像其他同学那样学到深夜,而且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当其他同学向他请教学习经验时,他说:“就是要会用‘边角余斜’的时间”原来,在上学的路上,当其他同学在公交车上打闹时,李威拿出来自制的单词卡片背了起来;当下课铃一响,其他同学都蜂拥地奔向食堂,争取早吃到最爱吃的饭菜时,李威却避开高峰,利用这段时间看书,等到高峰时间过了,再去食堂打饭。

  现在的孩子课业都比较繁重,孩子经常是学到深夜才能把作业完成,父母要让孩子像李威那样,充分利用每一秒钟学习,不放过每一秒可以学习的机会。当孩子学会利用这些零散的时间时,也就争取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建议五:教孩子注意劳逸结合

   父母容易犯一个错误,强制让孩子学习很长时间。可是一到期末考试,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提高,反而下降了。其实,强制孩子学习的这段时间,他根本就没学进去,导致花费了大把时间,学习效率反而下降。

  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很难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如果父母强制孩子长时间学习,他不仅不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反而是在浪费时间。因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劳逸结合,那么孩子学习的时候才会更专注,学习效率也才会更高。

建议六:指导孩子合理摆放物品

  有规律的生活可以让孩子提高时间的利用率,物品的合理摆放同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有些孩子可能在上学前还在找昨天刚刚写完的作业本;还有些孩子正写作业,却找不到橡皮了。孩子常常因为找东西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合理摆放物品,有序地整理好学习用具。

建议七:让孩子一定要做到守时

  守时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既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也能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父母要从点滴中培养孩子的守时意识,比如,作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与朋友、老师约好了几点见面,就一定要准时到达,也可以提前一点儿到达;放学后要按时回家,若有特殊情况,给父母打个电话,让父母放心。这些习惯的培养都是在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

金玉良言

父母先要让孩子正确认识时间的价值,让孩子认识到时间是宝贵的,一去不复返。必要时候,父母要教孩子统筹方法,指导他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来安排学习内容,尽量做到统筹兼顾,合理运用每一分钟。

改正缺点:让孩子丢掉“包袱”快速向前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中国)《弟子规》

  

  列宁也曾经吸烟,据说他在17岁时就染上了这种习惯。列宁祖父是医生,他的母亲自幼耳濡目染受到医学知识的熏陶,知道吸烟对健康有害,她多次劝导列宁不要吸烟,可是效果总是不太明显。

  有一次,母亲劝列宁说:“你父亲去世后,我领到的养老金很少,你若是可以不吸烟的话,家里的经济能比现在要好些。”

  听到母亲的话,列宁说:“妈妈请原谅!这个我从没有想过,好吧,从今天开始我就戒烟。”说着,他从衣袋里掏出吸剩的半包烟放在了桌子上,请母亲将它烧毁。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吸过一口烟。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一些优点,少一些缺点。用打骂、讽刺、嘲笑等高压政策来迫使孩子改正缺点,并非是良好的教育方式。因为这很容易激起孩子逆反的心理,即使孩子在高压政策下一时改正了缺点,但是由于不是出于自愿和觉悟,也往往维持不了多久,最终缺点就变成了屡犯不改的顽固坏习惯。

  要想孩子真正地改正缺点,就要像列宁的母亲一样和孩子做良好的沟通。只有让孩子真正地认识到改正缺点的重要性,他才会从内心里主动地去改正,并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缺点。

  面对孩子的缺点,父母不应该为了急于求成而过于情绪化地斥责孩子,而是应该理智地采取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导。所以说,父母想要孩子改正缺点,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培养建议

建议一:不要在他人面前揭露孩子的缺点

  当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时,很多父母常常会很谦虚地说:“哪里?这孩子是独生子,也很任性的。”或者“这孩子都上3年级了,还害怕蟑螂呢!”也许,许多父母会认为这样说是希望孩子改正任性的毛病或者勇敢一点,但这种“谦虚的美德”却会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8岁的明军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在和人说话的时候,经常不由自主地捏捏自己的鼻子。虽然他常常提醒自己注意,但每当说话说到尽兴的时候,他就又会忘我地捏捏自己的鼻子。而且,他还有挖鼻孔的毛病。

  父母曾多次提醒明军改掉这个坏习惯,但一直不太见效。有一次,明军又在说话时挖鼻孔,父亲见状,也不顾当时众人在场,就大声斥责明军:“干嘛呢!怎么又挖鼻孔,越挖鼻孔越大,就变得更丑了!”

  听到父亲的斥责后,明军就不自觉地赶紧捏捏鼻子,以使鼻孔缩小。而父亲的话让明军的缺点暴露在众人面前,明军觉得很没面子。

  于是,明军变得越来越爱注意自己的鼻子,上学后经常因为捏鼻子而遭到同学的讥笑,他开始变得自卑而孤僻。

  父母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得爱面子,就任意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的缺点。其实,这样会严重地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内心留下阴影。虽然做父母提醒孩子改正缺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不注意方式,就很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

  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已经知道自己的缺点,有时还会为自己的缺点而感到羞耻,对于自己的缺点,他并不想让外人知道;有的孩子年纪尚小,觉察不到自己的缺点,但父母如果不分场合和方式地揭露孩子的缺点,仍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

  如果父母经常以这样的方式提醒孩子改正缺点,自尊心常常受到伤害的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进而自卑。所以说,父母为孩子改正缺点一定要注意场合与方式。

建议二: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缺点

  没有尽善尽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缺点,即使是成就了一番事业的名人也是如此。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成功,而有的人却不可以呢?人们发现,成功的人士总是比较善于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改正缺点对于人生刚刚起步的孩子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有一个狂妄少年,一天他忽然想到:“任性狂妄怎么能成功呢?”他悟到要做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先扫除自己人格上的缺点。于是,他把自己不良的习惯和不受人欢迎的性格,一一写在了墙壁上。例如:没礼貌、好争辩、不守时、没耐性、执著、懒惰、自私、说歪理、没有宽恕人的雅量,等等,总计有几十项之多。

  看着这么多的缺点,他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他每天都用列在墙壁上的缺点来检讨自己的言行。一有成效,就把缺点从墙壁上抹掉。经过了很长时间,他果然改掉了了缺点。最终,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罗斯福。

  父母要知道,让孩子学着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才会更有利于他改正缺点。只有发现自己缺点并能加以改正的人,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

  面对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良习惯,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而是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父母不可能永远在孩子身边帮助他规范行为和思想,而孩子对于自我反省出来的缺点,往往更有决心和勇气去加以改正。

建议三:正向强化,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孩子常常以成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当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和问题时,一定要从正面强化孩子对于事物正确的认知,从而引导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有两位母亲在路上相遇,便攀谈起来。一位母亲领着自己七八岁女儿对另一位母亲说:“我女儿在家一点都不肯好好吃饭。鸡蛋不吃、肉不吃、青菜更是一口也不肯吃,整天就要吃零食。我和她爸都快要愁死了,真是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面对妈妈的数落,女儿笑眯眯地瞅着妈妈,扯着妈妈的衣角表现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好像在挑衅地说:“不吃,就是不吃,你没有办法了吧!”

  另一位母亲说:“唉,现在的孩子真是拿他们没办法。我家这个孩子,整天不睡午觉,怎么说都不肯听。还闹得一家人都睡不好。”孩子在一旁笑嘻嘻地说:“对,我就是不睡。”

  两位母亲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的坏习惯,恰恰起到了负向强化的作用。这样的强化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不能够促使孩子向父母期望的良好方向发展,反而会强化孩子的缺点。

  要想让孩子发挥其所长,改正其缺点,父母就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当孩子有所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赞扬,而发现孩子的缺点时要正面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并告诉他该如何改正。这样,孩子才能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发展,改掉不好的习惯。

建议四:教孩子端正思想态度

  要想让孩子正视自己的缺点,首先要让他端正思想和态度,因为正确积极的思想态度是孩子修正缺点的基础。在积极正面的思维引导下,孩子一旦付诸于改正缺点的行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的思想态度与父母在生活中的教育和培养是密不可分的。父母要注意多向孩子灌输正统的思想观念,尽量不要让他受到来自外界的消极负面思想的影响。正确的思想态度是孩子人生的基石,也是他行为规范的原则。

  平时,父母要让孩子注意审视自己,时常自我反省,及时认识自己的缺点,并用心改正。一旦发现孩子有不正确的认知,父母要及时引导,千万不要让缺点成为孩子人生之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才能让他有正确的认知呢?

  假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却对父母说是小猫碰掉的。这时,父母可以假装对小猫说:“猫猫,花瓶是你打碎的吗?你不承认?像打碎一只花瓶这样的小事情没有必要对我撒谎吧,花瓶碎了再买一个就好了,可是撒谎却不是好习惯哦!”

  这样,孩子就可以从父母对小猫的态度中知道自己得到了原谅,并能够明白花瓶碎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面对事情该用坦诚的态度,而不是撒谎。让孩子端正了态度,孩子就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知道如何约束自己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金玉良言

父母在对孩子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反省和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既端正了孩子的思想态度,让孩子知道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又能让孩子在是与非的对比中,知道如何改正缺点。这样,孩子就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中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自主选择:教孩子把握好自己的选择权

  人生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

  ——(英国)莫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国)孔子

  

  一个小男孩5岁时,妈妈要他读幼儿园,但是他想读小学,于是妈妈把选择权给了他:“如果你能考上,就让你读。”在那个时候,小男孩第一次知道,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的权利。他特别珍惜那个选择,于是我努力读书,结果真的考上了他想上的学校。

  这个小男孩就是李开复。

  如果妈妈没有因为孩子太小而不把选择权交给他。事实证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他就会珍惜这个权利,就会用好这个权利。今天的李开复也是在“听从内心的选择”,其实,这与他小时候的自主选择是分不开的。

  每个孩子的手中都握着自己的未来,有迈向成功的潜能,也有失败的可能。他们都有权利选择成功或者平庸,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能强迫他,每个孩子的未来都在自己的手中,就看他们自己如何选择了。

  在现代社会中,孩子必须学会自主选择,从而积极有效地学习、生活、管理自己。进入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选择配偶、行业、公司……每一天面临的都是各式各样的选择。

  父母无法为孩子安排一个美好的人生,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观。父母只能教孩子如何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并按照自己的理想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学会在面对问题时作出自己的决断,而不是事事包办和代替,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自由发展。

培养建议

建议一: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很多父母不放权让孩子自主选择,就是因为对孩子没有信心,怕他会做错事,这也直接导致了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些父母对孩子照顾得十分周到,从清晨起床、吃早餐,一直到上学、放学、写作业,凡是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替孩子包办了。从表面看,这似乎是父母关心孩子现,但实际上却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性,不会吃力自己的事情。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最希望的是得到父母的信赖,希望父母让他对自己的事情进行自主选择,并希望父母能够从内心里真正支持他。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有更大的前进动力。

  一天,妈妈下班回家忙着给彤彤做饭,6岁的彤彤自己在洗手池边洗手,突然看到了喷壶,就拿着喷壶跑到厨房,向妈妈说:“妈妈,给花浇水,花要喝水了。”

  妈妈说:“好吧,彤彤去给花浇水吧!”

  妈妈把饭做好后,出来一看,花的确是浇了,但水却撒满一地,妈妈说:“彤彤,现在地板上都是水了,该怎么办呢?”彤彤马上跑到了卫生间拖着拖布过来,仔细地擦起地板来,一边擦口中还一边念念有词地说:“要干干净净,干干净净。”

  不一会儿,地板上的水就被擦干净了,妈妈高兴地说:“彤彤可真有办法。”彤彤也高兴地笑了。

  父母要相信,孩子会对自己的事情作出相应的处理,而且这种处理事情的能力会在日常生活的锻炼中得到不断提高。父母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否则,长此以往父母会很感到累,而孩子也会丧失自主选择和负责任的能力。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问题,然而真正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问题或问题少的人,而是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人。父母如果信赖孩子,就会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信心,这样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才会更加冷静从容地思考,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建议二:给孩子独立自主的空间

  孩子最终都要离开父母的呵护,走向独立生活的道路。孩子未来生活的好坏,关键在于他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基本素质。因此,父母要为孩子保留一块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孩子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和理性的爱。

  父亲从丹丹上幼儿园的时候开始,就每天都给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只要不做危险的事情,丹丹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任何事情。

  在这个时间段,丹丹有时候是去玩,有时是画画,有时会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当然,也有时是东瞧瞧西看看最终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在自由支配时间的过程中,丹丹却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并学会了更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更重要的是,一段时间过后,她也许会了自主选择,知道选择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

  只有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才能让孩子在生活中从小事开始,逐渐学会规划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知道哪些事情该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后做或者不做。

  当然,孩子的生活经验还不足,思想也比较稚嫩,可能会因此而出现判断上的错误,但这种错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孩子可以从中吸取到教训,这种教训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谁都不是一开始就能自主选择,但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观念和判断。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让他在自主支配中学会如何抉择,对他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议三: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也会想利用自己的经验、阅历来为孩子选择更有前途、更加光明的成长之路。但孩子的路毕竟要靠他自己来走,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对自我世界的决定,孩子便会因此有一种自我价值感和责任感。

  一位父亲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很注意培养他自己作选择的能力,哪怕孩子的选择与自己预料的不一样,他也从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孩子的思路。

  在儿子小学毕业将要升中学的时候,他选择了上综合学校。综合学校是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孩子在这里读完初中的课程以后,既可以上文理高中,也可以上职业高中。在这期间,老师和家长会就孩子的潜质与发展方向进行开发和观察。同时,老师和家长会对这些意见进行相互的交流,然后把总结意见提供给孩子做参考。但这些意见也仅仅是参考意见而已,真正的选择权还是在于孩子自己。

  儿子在选择自己的未来时,没有考虑“我这样选择父母会不会喜欢”,而是考虑自己会不会喜欢,自己该怎样去规划自己的未来,怎样去按照计划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最终,儿子的选择成就了他的人生成功之路。

  父母要知道,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却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自身内在要求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或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父母和孩子作出的选择很难总是一致的,当意见发生分歧时,父母不应该一口否定孩子的意见。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孩子的选择,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尊重他的选择,这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事实上,在选择的过程中,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相关信息,让孩子充分考虑后再作决定,但不要以自己的意见去取代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在认真考虑后作出了合理的决定,父母就应该支持孩子的选择。

建议四:及时为孩子作选择提供帮助

  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并不是任孩子盲目地选择,在孩子进行重大的决定时,父母可以帮他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并熟悉各个选项,这有助于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在孩子作选择之前,父母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资料,找出各个选项的利弊,了解孩子做出选择的动机,在此过程中,也能培养孩子分析事物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若是孩子有较强的自主能力,父母则可以让孩子自主完成选择。只要父母在重大的事情上帮孩子把好关,避免出现重大的错误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主选择的能力,父母把关的尺度也应该不一样。

  关于孩子小的时候要不要让他洗碗这个问题,许多家长都拿不定主意,总是担心孩子会因为够不到水池,又拿不住碗把碗摔碎了。

  但是,瑞琪的妈妈却别出心裁,她特意为8岁瑞琪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妈妈说:“瑞琪,妈妈知道你特别爱做家务,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了,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一个小板凳,以后你可以踩着小板凳自己洗碗了。”瑞琪兴奋地喊道:“谢谢妈妈!”然后,马上就踏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妈妈的样子洗碗了。

  培养孩子,要遵照客观规律,并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锻炼。既不能因为望子成龙过于心切而拔苗助长,也不能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 而是要在孩子作出选择后,积极地为孩子提供有力的帮助,从而培养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和面对事情的决断能力。

金玉良言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美好的人生,好的人生源于一个又一个正确的选择,所以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非常重要。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一定要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并及时给孩子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使孩子能够作出理智和科学的选择。在孩子作出合理的选择之后,父母应该尊重并支持他,相信他能够为自己的选择作出相应的努力,让他从父母的信任中获得自信。这样,他才会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加自信地面对更多的人生选择。

  

正视失败:避免孩子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

  ——(中国)张海迪

  一经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

  ——(英国)毛姆

  

  克莱蒙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母亲靠给人缝补衣服来维持一家的生计,他在童年时就开始出去卖报纸。

  有一次,他走进一家餐馆卖报,被人赶了出来。他趁老板不注意的时候,再一次溜进去卖报,餐馆老板很生气,一脚将他踢了出来。可是克莱蒙并没有感到害怕,而是揉了揉屁股,又拿了更多的报纸,再一次溜进餐馆。餐馆的食客见状,纷纷为他说情,让老板不要再撵他,并积极地买他的报纸看。那天,克莱蒙的屁股虽然被踢疼了,但口袋里却装满了钱。

  克莱蒙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试着去推销保险。当他来到一栋大楼前,当年卖报纸的情景又出现在他眼前,他一边紧张,一边鼓励自己,一定要走进去!走进大楼时,他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他想如果这次会被赶出来,他要向当年卖报纸一样再试着走进去。可是,那天他并没有被赶出来,所有的办公室他都去了,只有两个人买了他的保险。从推销的数量来看,他失败了,但他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因为他重新认识了自己。

  第二天,克莱蒙卖出了4份保险,第三天卖出了6份,他的事业从此开始了。20岁时,他设立了保险经纪社,虽然社里只有他一个人。开业的第一天,他在繁华的大街上卖出了54份保险。有一天,他卖出了122份保险,这是个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数字,以一天工作8小时计算,平均每4分钟就成交一份。

  后来,他成为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美国的商业巨子之一。

  若是把一个失败的人和一个平凡的人做比较,就会发现他们在年龄、能力或者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但他们有一点截然不同的是,就是面对失败的反应。

  很多孩子对失败都很敏感,父母应该从孩子幼时就培养他正视失败的能力,让他懂得失败不是失败者的同义词,失败只是生活经历的一部分。

  有些人在失败跌倒后,就只会痛哭、抱怨,或者呆在原地不前进,希望避免再次受到打击;而成功的人的反应往往是,跌倒了就马上爬起来,同时总结出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然后进行自我改进并继续前行。所以说,孩子面对失败的态度,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父母要鼓励孩子不要因为畏惧失败而停滞不前。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人生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让孩子正视失败,他才能有机会获得成功。

培养建议

建议一:不要让孩子有“我是失败者”的想法

  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不要让他有类似于“我怎么这么笨呢”“这点小事也做不好”“我是一个什么也做不好的失败者”之类的想法。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任何一个人都会有缺点,都会经历失败,失败并不等于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只是说明自己还需要去努力,或者某些方面有待去完善。只要孩子明白了失败的含义,他就不会因失败而停滞不前,而会自信地继续走下去。

建议二:不要让孩子总是自责

  在平时如果听到孩子讲:“我的字怎么这么丑呢?”“我长得太胖了。”“我怎么连自行车都不会骑。”……对此,父母就应该用朴素、积极的语言去引导孩子,如:“如果你努力,就可以做任何事。”父母多用耐心去安慰孩子,才能让他放下思想的包袱轻装前进。

  虽然说自责是一种反省的态度,但过分的自责却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负面暗示,让他无法走出失败的痛苦,因此会被消极的情绪所困扰,从而失去自信。

  10岁的明哲刚上4年级,他从小学习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从来不贪玩,是父母和老师眼里的“好孩子”。

  但妈妈却发现孩子对自己要求过于严苛,如果达不到期望的要求,便自己骂自己笨。有一次考试成绩略有下降,明哲甚至自己打自己的脸。虽然看起来明哲在学习上比较主动,不需要父母总是督促,但他这样的行为却很让妈妈担心。

  对于无法正视失败,过分自责的孩子,父母要多关心,少批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行为多给予肯定,培养他具有强者的气质,让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把注意力从失败上转移开。

建议三:和孩子分享自己失败的经历

  父母的对待事情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如何面对失败也很重要。当父母遇到一次次的失败时,千万不要表现出想要放弃的意图,而是应该这样与孩子分享:“我这次还没有学会,但是我发现我能……,我决定加强练习,相信我一定可以学会的。”

8岁的超超刚刚开始学习骑自行车,虽然有爸爸陪着,但还是常常会摔倒。一开始还没什么,但摔倒的次数多了,超超不免噘起了小嘴,开始赖在地上不肯起来,说:“总是摔倒,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呀!”爸爸说:“那我们休息一下吧!”

  他们在椅子上坐着,爸爸摸着超超的头说:“我小时候也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开始学骑自行车的。那时候,你爷爷不舍得让我骑着新买的自行车去摔跟头。可是,我就特别想学,就自己偷偷推了自行车去练习。没有人扶着,我就总摔,摔得满身都是土,有一次手摔破了。但是,几天后我还是学会了。”

  超超听了,若有所悟地说:“哦,原来学自行车都会摔这么多跟头啊!爸爸,我再练习一会儿吧。”超超推着自行车去练习了,摔倒了爬起来接着练,再也不赖着不起来了。很快,他就学会骑自行车了。

  在孩子遇到失败气馁的时候,父母可以将自己失败的经验讲给孩子听。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并不是只有自己会经历失败,而且失败并不可怕,只要继续努力就可以走向成功。

建议四:教孩子以平常心面对失败

  孩子在无法正视失败的时候,一般会有这样几种表现:抱怨、自我放弃、嫉妒别人的成功等。这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作为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只要积极分析原因,再努力就可以了。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共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如果爱迪生在最初失败的时候,就因为失败而气馁了,没有继续试验下去,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父母要知道,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失败,而是孩子对失败的恐惧和紧张。所以,父母一定要教孩子以平常心面对失败,这样他才不会被今后人生中的小小的失败让自己停滞不前,而是一定能够一如既往地大步向前。

建议五:与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

  孩子在失败后,往往会产生负疚感和自卑感,在这时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帮助他分析此次失败的原因。让他在失败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鼓励他在以后有目标地继续努力。

  琪琪上小学3年级。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级改选学科代表,琪琪本来是数学科代表,结果这次由另一位同学当选了。琪琪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很生气地和妈妈说:“老师偏心,那个女生的数学根本没有我好,我以后再也不当破班干部了。”

  看到女儿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一味地怪别人,妈妈觉得有必要和她好好谈谈了。于是,妈妈把琪琪叫到身边,帮她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鼓励她说:“看看邻居家的小勇哥哥,虽然腿有点残疾,可是他依然坚持自己去上学,还为同学们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并成为了受同学欢迎的班干部,你应该向他学习。”

  妈妈以邻居家残疾男生的例子鼓励琪琪,琪琪有所触动,语气中不再埋怨老师,开始从自身找问题,并表示要努力争取在下一次改选时再做科代表。

  当孩子失败时,父母要多用耐心去安慰他,并及时帮他分析原因,让他明辨是非。父母要知道,孩子仅仅能正视失败是不够的,更要学会失败中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成功的路上的宝贵经验往往是在失败中获得的。

金玉良言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胜和负并不是生命的主题,人生就像婴儿学步,是一个不断栽跟头又不断爬起来的过程。但是,父母要告诉孩子,人生不仅仅需要一种屡败屡战的勇气,更需要从失败中学会反观自我的智慧。

   自律自制:早日让孩子“有出息,成大器”

  

  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古希腊)柏拉图

  自律自制是品格的精髓,美德的基础。

——(英国)塞缪尔·斯迈尔斯

   

   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著名的软糖实验。

   他把一群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大厅,然后发给每个孩子一颗非常诱人的软糖,并告诉他们:“老师有事要离开一下,如果马上吃掉软糖,便只能吃到一颗;若能坚持到老师回来,还没把软糖吃掉,将再奖励一颗,这样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

   米歇尔刚刚走出大厅不久,有些孩子禁不起诱惑,把糖吃掉了;而有些孩子,却想尽各种方法抵制诱惑,以得到两块糖,他们有的把头扭向别处,有的唱歌或者闭上眼睛……最后,这些自制力较强的孩子都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两块软糖。

   不过,实验远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对接受这次实验的孩子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察。

   多年后,心理学家发现,那些4岁时不能等待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性格表现较为固执、优柔,当欲望产生时,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面对压力易退缩和惊慌失措;而那些得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则较为自信,面对压力积极挑战,不轻言放弃,他们在追求目标时,也能像小时候那样,压抑眼前的乐趣,面对诱惑不冲动。

   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培养孩子的自律自制能力,是孩子日后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对于孩子来说,想要实现人生理想,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当然,努力的方向一定要正确。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遇到种种的诱惑,若没有自制力,便会被诱惑牵着鼻子走,从而会让自己偏离成功的轨道。

  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自律自制是品格的精髓,美德的基础。”它能缓解不良情绪,如消极、冲动、愤怒;能在面对物质与精神的诱惑时,做出理性的选择,而不盲目从众与随意,能督促自己去完成自己应完成的任务。

   父母要知道,孩子若总处于一种被要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是很难真正成长的。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变被动为主动,让孩子自己约束自己。可见,自律自制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律自制。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首先要自律自制

  不能自律自制的孩子,未必是父母管教不严。不少孩子甚至常常遭受体罚,但这种教育不仅收效甚微,甚至会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父母若做不到自律自制,不能给孩子做好示范,而只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话去做,怎么能指望孩子听话呢?

  父母懂得自尊、自律,并将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孩子才能在父母的影响下学会自律,并将之奉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一天,6岁的彬彬和妈妈一起上街,在路上喝完了饮料还没找到垃圾箱,空瓶子拿得不耐烦了。

  彬彬问妈妈:“妈妈,我可以把瓶子丢在路边吗?”

  妈妈说:“不可以,要走到有垃圾箱的地方才能把瓶子丢掉。”

  彬彬很不服气地撅着小嘴说:“哼!上次我的糖纸掉在地上,你就没让我捡起来。这次为什么就不可以了呢?我就要丢在这!”

  妈妈只好解释说:“那次丢糖纸的地方旁边正好有个垃圾箱。”说完,妈妈自己也觉得这理由不足以服人,只好替彬彬拿着空瓶子。

  其实,那次没让彬彬捡起来的原因是,妈妈觉得那里本来就非常脏乱,反正也不多这一张糖纸。但现在才意识到,别人犯错误并不能成为自己犯错误的理由。

  平时妈妈都是要求彬彬把垃圾丢进垃圾箱,这种不自律的事情虽然仅有一次,就让孩子形成了“随手丢垃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错误观念。也许,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坏毛病就会由此开始。

  孩子天性好奇,又缺乏判断能力,成年人的一切言行在孩子的视野中,都成为模仿的样板。生活中父母首先要自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起父母的威信,做孩子自律自制的典范。

建议二:给孩子自律自制的机会

  有人说,自律来自自由。一个人若得不到足够的爱,便很难发自内心地去爱别人。一个孩子若得不到足够的自由,他便很难真正自觉地遵守纪律。即便是迫于父母师长的压力遵守了纪律,当压力消失后他就会变得更加放任。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自律不是来源于严加控制和惩罚,而是来源于尊重和自由。”

  对于父母来说,要培养自律自制的孩子,而不是只能依靠外部因素来约束他。

  陈太太有一个7岁儿子贝贝。每天吃饭时要叫贝贝好多遍,贝贝总是过很久才很不情愿慢慢过来。陈太太还要为饭加热,怕放凉了,她为此很是头疼。有一天,她忽然意识到,正是自己对孩子太迁就才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无论多晚贝贝都能吃上热腾腾的晚餐,他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她想改掉贝贝这个坏毛病。

  第二天,陈太太又如往常一样说:“贝贝,该吃饭了。”贝贝依旧没有过来。陈太太便在吃完后,把餐具都收拾了。玩了很久的贝贝终于感到饿了,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厨房找到那热腾腾的晚餐。他奇怪地问:“妈妈,我的晚餐呢?”陈太太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带着爱意对贝贝说:“贝贝,刚才吃饭时喊你,你没有过来;现在你过来了,我已经收拾完了。现在,我也不知道你的晚餐在哪里了。”贝贝失望地走开了。看着贝贝的背影,陈太太眼里流露出一丝疼惜,但什么也没说。

  但从那天以后,只要陈太太喊:“贝贝,该吃饭了。”贝贝便会很快从房间跑出来坐在餐桌旁和家人一起吃饭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有足够的理性,不要一味顺从。给孩子自由,并不是让孩子任性放纵,因为恰当的自由是依赖一个恰当的规则而产生的,并非绝对的放任自为。

  对孩子来说,自律取决于他对正在做和还未做的事情的清醒认知。父母应该知道,即使自己经常纠正孩子的行为,但也不能永远都在他身边进行指导,所以,父母应该适当地放权,创造有弹性、有自由的管教空间,给孩子自律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尽早地对生活有正确的认知,而非盲目地听从,才能提高自律能力。

建议三:帮孩子制订约束的规则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孩子自律自制,要让孩子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帮孩子建立可行有效的规则,让孩子学有所循,行有所依,这样他才能更好地自律自制。

  6岁的冉冉是家里的独生子,每次和父母一起逛商场或超市时,就见什么要什么,得不到满足时便赖着不走,有时还哭闹着在地上打滚不肯起来,让父母既闹心又尴尬。爸爸妈妈可不想培养个“购物狂”宝宝,但有时候也很无奈。

  后来爸爸妈妈商议,要帮助冉冉改掉这个坏习惯。于是,每次去商场前,妈妈都和冉冉约定,今天逛商场时提前想好要买的东西,或者只是去逛逛什么也不买,商量好了再去。

  刚开始的几次,冉冉到了商场还是会要东西,但妈妈不仅不会同意还会迅速带着儿子离开。当然,如果约定了给冉冉买的东西,即使冉冉忘记了,妈妈也会遵守,不会随意改变。

  慢慢地,冉冉习惯了在逛商场前想好要买的东西,并征得妈妈的同意,不再乱要东西,也不会因为被拒绝而哭闹了。

  父母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并非易事。因此,在孩子性格最初形成的阶段,父母不要一味地满足孩子,一定要为孩子制订有效的规则。让他知道“可”与“否”的概念,帮他建立规则意识。这样,孩子才能在生活中自发地以规则为行为准绳。

  父母应该知道,一个具有较强规则意识的人,也一定会有较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他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父母要帮孩子制订约束规则,培养他明确的规则意识。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约束自己。

建议四: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不听话,很多时候是因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太差。在孩子走向成功的路上,最大的阻力不是缺少机会,而是因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掌控,从而让自己错失机遇。

  不可否认,情绪影响着孩子的理智和行为。因此,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控制和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

  小均正在读初中1年级,不过他在班上是个不受欢迎的同学。因为他在课间和同学一起玩耍时,每次遇到不高兴的事就爱发脾气,有时还和同学打架。

  对此,小均自己也很苦恼,他经常对妈妈说:“其实我很想做个好孩子,还想当班干部,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父母要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要让孩子承认自己有负面情绪,并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其次,要让孩子学会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父母要让孩子以合宜的方式纾解情绪。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金玉良言

培养孩子自律自制,首先父母自己要有着理性的自我约束力。自律的父母不仅可以起到身教胜于言传的作用,而且在孩子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可以成为孩子自我约束的榜样及动力。父母要站在与孩子平等的角度,多用商量的语气来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提高自律性。

  

自我激励:让孩子获得动力的不竭源泉

  

  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德国)斯普林格

  切莫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

  ——(英国)奥斯卡·王尔德

   

   在一次研讨会议中,有一位性格活泼热情、非常具有幽默感的女士,她的热情与活力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但谁都想不到她曾有过一段非常坎坷的成长经历。

   那位女士小时候被认为智力低下,在智障学校待到5岁。后来才发现她不是智障,只是失去听力而已,于是被转往聋哑学校,直到十几岁才借着助听器过上较为正常的生活。就在人生刚刚有了好转的迹象时,一次意外的车祸让她在医院躺了两年。

   她十分困惑:我的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如意?

   但她随即深信,任何事情的发生必然有其因果,且最终一定会对有益于我!因此,她坚强地面对这一切,并试着交了男朋友。然而,就在她的人生再度有起色时,又因患乳腺癌而切除了两个乳房。纵有千般不如意,但她始终相信,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因果,且最终一定有益于我。

   当她的母亲歉然地对她说:“宝贝,真的很对不起,把你生成这样。”她却回答:“妈妈,您把我生的太好了,这样我今天才有这份热忱把自己的经历与体验与他人分享,化阻力为动力,化恐惧为力量,为自己在每个困境中找出值得收藏的礼物!”

  成功的人往往拥有积极的心态,而积极的心态来源自与乐观豁达的性格,以及不断的自我激励。要知道,一个人无论多坚强,都需要爱和勇气的力量,缺乏对自己的激励就无法拥有足够的热情。

  但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所以对待困难的态度就十分重要。困境可以激发我们的潜力,从内心挑战自我是我们生命力的源泉。善于激励自己的人,才能走出困境,才能铸就自己的成功。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来自于对自我的认可和不断的超越。

  教孩子学会自我激励,不仅能使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还能让孩子始终保持饱满、和谐的心灵,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开创辉煌的前程。

培养建议

建议一:帮孩子树立一个自我激励的目标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走出什么样的人生。儒家经典《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也是如此,给自己一个目标与计划,才能更好地掌握人生。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励出奋斗的热情,指引行动的方向。岳飞以“尽忠报国”为目标,奋杀疆场;孙中山以“天下为公”为目标,领导起辛亥革命;***总理以“中华崛起”为目标,为人民国家鞠躬尽瘁……自我激励的动力来自远大的目标,和对成功的期待。一个有目标追求的人,才能凝聚继续向前的力量,并不断地用它激励着自己努力和奋斗。

   在1972年的墨西哥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一个黑人选手在膝盖受伤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意志坚持跑完了全程。

   在他到达终点时,其他的选手早已跑完回去休息了。其实能否跑到终点,都不会有名次,但他依然坚持跑完全程。

   当他到达终点时,记者问他:“是什么力量让你坚持跑完全程的呢?”

   他回答说:“我只是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跑完!”

   这位选手的自我激励精神,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他以终点为目标,不断地激励自己,才能克服伤痛并最终到达目的地。所以,父母应该帮孩子树立一个自我激励的目标,这样才能使他在遇到困难时有前进的动力。孩子真正的人生之路,是从有目标时开始的。毋庸置疑,自我激励的最好办法,就是帮孩子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鼓励他百折不回地为之努力。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成功者遇到困难总是用“我要”、“我能行”、“一定会有办法”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于是便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直至成功。失败者遇到困难,总是挑选容易退缩之路,对自己说:“我不行了,还是算了吧。”所以,就会陷入失败的深渊。

  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常拥有积极的心态。怎样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呢?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善于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心态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他对生活有着良好的期许,才能激励着自己走向成功。

   1991年,一个叫坎贝尔的女子徒步穿越了非洲,战胜了森林和沙漠,通过了400千米的旷地。当有人问她是如何完成这令人难以想象的壮举时,她回答说:“因为我说过‘我能’。”当问她对谁说过时,她说:“对自己说过。”

  父母可以赞许孩子,让他知道自己是多么为他骄傲自豪;老师可以赞许孩子,他是多么的勤奋、努力。但孩子不能一直依赖父母和老师的赞许获得自信,还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而前进。所以,父母不但要帮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还要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比如“我很棒”“我一定能考好”、“我是个很受欢迎的人”……

  教孩子经常对自己给予肯定,有助于让他树立自信,摆脱自卑。坚持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积极的心态,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

建议三:帮孩子摆脱消极的情绪

  成功心理、积极心态的核心是积极的自我意识;反之也一样,自卑意识、消极心态就是经常在心里“徘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人们发现自己常常会进入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迷状态,这就是“情绪周期”。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走出情绪周期,尽快摆脱消极的情绪。要知道,消极会使心灵变得枯萎,这时即使有再多的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会与自己进行良好的沟通,适时地舒展自己的心灵,不让消极情绪困扰着自己。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教孩子摆脱消极的情绪呢?可以尝试以下几点方法:

  第一,适当宣泄。消除不良情绪的最简单办法莫过于将其宣泄出来。父母要注意和孩子谈心,让孩子说出心中的不快;或者鼓励孩子写日记,将情绪发泄出来,不要埋于心底。

  第二,目标转移。帮助孩子把注意力和思想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和孩子一起把最近高兴的事回忆一下,或者带孩子一起进行他喜爱的游戏或运动。

  第三,冷静分析。从目标、环境、主观、客观等方面入手,找出孩子受挫的真正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正确地面对现实。教孩子正视自己,接受自己,确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

建议四:及时强化孩子对自己的认可

  父母要想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激励的力量,首先要对他所做的事情给予赏识,再提醒他从内心认可自己。鼓励孩子记录下自己的成就,用事实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能,帮助孩子树立起信心。当然,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在自己行为良好或全力以赴追求成功的时候,给自己写封信,在信里描述自己的良好行为,并加以赞赏。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孩子自我激励时,要引导孩子使用正面的语言,如“我一定会成功”,而不要说“我不可能失败”。

   孩子放学回来了,妈妈高兴地迎上去:“宝宝,回来了!来让妈妈看看,今天一定很开心是不是?”

   “对呀!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大扫除了。”孩子兴奋地说。

   “是吗!那你们的教室一定打扫的很干净了吧?”妈妈问。

   “当然,地上一个纸屑都没有,连窗户的玻璃都特别明亮。”孩子高兴地描述道。

   “哦?你今天这么勤劳,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高兴吧!”

   孩子开心地笑了起来……

  戒掉孩子依赖外部赏识的方法是在对孩子的表扬中改变代词,把“我”变成“你”,把“我”(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变成“你”(孩子)对孩子自己的表扬,这样更多地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他会因此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并从自己良好的行为中获得了自信。

金玉良言

  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缺乏保护都是有害的,当孩子遇到阻力时,要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好主意和正确的行为要受到表扬,并鼓励孩子自我表扬。这是让孩子从“被激励”转化为“自我激励”的有效方法,自我激励是让孩子产生自信的源动力。只有让他学会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地激励自己,他才会拥有坚韧的毅力,从而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超越自我:孩子超越自己就是快速迈向成功

  

  战胜自己的心灵要比攻占一座城市还要伟大。

  ——(美国)戴尔·卡耐基

  人应该进行超越能力的攀登,否则,天空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英国)罗·勃朗宁

   

  9岁的林浩是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2年级的学生。地震发生后,林浩经过努力终于爬出废墟。但他还有数十名同学们被埋在废墟下面。小林浩并没有惊慌逃离,而是再次展开救援,并最终将两名同学背出废墟,他在救援过程中头部和上身多处受伤。

  在记者采访时,林浩说:“我背得动他们,我开始爬出来的时候,身上没有伤,后来爬进去背他们的时候才受的伤。”林浩那稚嫩的童音、超越年龄的乐观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几乎感染了每一个中国人。

  林浩被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少年。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上,当旗手姚明的身旁走着领一位小“旗手”——林浩亮相时,感动了世界。

  众多的网友对此评论说,我们需要林浩这样一种自强不息、困难面前从容面对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在孩子遇到困难与失败时,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发挥最大潜力,从容应对战胜困难。不一定每个孩子都去做小英雄,榜样只是激励孩子学习的参考,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成功坐标。成功的坐标应该是自己,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产生新的飞跃。

  每个人都需要具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和能力,孩子也不例外,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超越自我,这样他才不会固守着已取得的成绩停滞不前,他才能跳出自我的限制。

  父母要告诉孩子,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超越别人不一定能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却会成为真正的胜者!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认清自己是谁

  有人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脆弱的心。”孩子在生活中往往需要有人了解和支持,那么谁的了解和支持对孩子是最重要的呢?其实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自我认可才是人精神能源的真正动力,让孩子准确、恰当地认识自我,他才能去超越自我。

  很多人都听过《丑小鸭》的故事。

  鸭妈妈生了5只鸭宝宝,其中4只是小黄鸭,而有一只是毛绒绒的大白脑袋,叫声也与另4只不一样。鸭妈妈一家都不喜欢这只和自己不一样的丑小鸭,连树上的小鸟都排斥它。它们都对丑小鸭说:“走开!丑家伙!”

  丑小鸭心里非常难过,它只能在冬天寒冷的湖面上练习游泳,以使自己不被冻僵。当春天到来万物复苏,花儿都开了。丑小鸭想:“花儿这么美丽,而我却这样丑陋。”它自卑地低下了头,却在水面上看到自己美丽的倒影,洁白的羽毛端庄的体态,原来它是一只白天鹅。它试着挥动翅膀,竟和其他天鹅一起飞向了蓝天。

  如果丑小鸭没有在湖水中看见自己的倒影,它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只可以飞向蓝天的美丽天鹅。父母只有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才能让他学会适时地发挥所长,而只有让他认识自己的缺点,他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完善,进而去超越自我。

建议二:不要让孩子为自己设限

  自我设限就是以自己现有的经验和认知,主观地判断一件事物或得出一个结论,其目的是自我保护,但这是成功的最大障碍。父母要防止孩子自我设限,不要让思想的藩篱阻碍了孩子潜力的发挥。一个人如果不自我设限,他的人力量是无限的,他能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所以,父母也不让孩子自我设限,这样他才能不断地自我超越,一步步走向成功。

  1920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女孩出生了,她是个私生子,妈妈给她取名叫芳娜。

  由于她的身世人们都对她投来鄙视而冰冷的目光,小伙伴们嘲笑她,说她是没有爸爸的孩子。她因此而远离人群,变得懦弱和自闭。

  13岁那年,她在教堂听牧师讲课,听完课正要离开时牧师温和地问她:“你是谁家的孩子?”

  这是她十多年来最怕听到的话,她不知所措,眼里噙满了委屈的泪水……

  牧师是个好人,见到此景脸上立刻浮起慈祥的笑容:“噢——我已经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了,你是上帝的孩子。这里所有的人和你一样,都是上帝的孩子!不论你过去怎样,那都已经过去了。只要你调整心态、明确目标,乐观积极地去行动,那么成功的就是你。”

  压抑在芳娜心灵上的陈年冰雪被牧师的博爱瞬间融化,她终于抑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从此她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0岁那年,她当选美国田纳西州州长;卸任后,弃政从商,成为世界500知名企业之一的公司总裁;67岁时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攀越巅峰》,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过去不等于未来。”

  过去的经历,不足以成为现在行为的界限,就如牧师说的:“过去不等于未来。”只有让孩子学会不断地突破自我局限,才能使他激发自己的潜能,展现更好的自我。

建议三:给孩子一个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梦想,有梦想的民族才有希望。父母要知道,让孩子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才能激发出他为梦想而超越自我的力量。梦想是孩子为之远行的灯塔,指引着他努力的方向。

  到NBA打球时很多美国少年的梦想,他们都渴望像乔丹一样飞翔在篮球场上。

  博格斯从小酷爱篮球,几乎天天都和伙伴们在球场上练习打球,他对自己的朋友讲:“我长大了要去打NBA。”他的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像你这样一个‘小松鼠’能去打NBA?”

  原来,博格斯的身高只有160cm,这在普通人中也算是矮子,更不用说在身材高大的NBA了。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把空余时间都花在篮球场上。其他人休息的是时候,他仍然在练球。

  最终,他进入了NBA,并以他高超的球技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被称为NBA防守最有威胁的球员之一。

  父母要知道,只有让孩子在思想或行为上有所追求,他才会努力做到最好。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而梦想就是这些天使的翅膀,借助梦想的力量,孩子才能超越自我、超越困难,向着心中所期望的地方飞翔。

建议四:教孩子努力追求卓越

  一个追求卓越的人,才不会甘于平庸。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的品质,他才不会只安于现状,而是无论大事小事都希望自己能做到最好。

  有人说:“没有平凡的岗位,只有平凡的人。”很多孩子都在共同成长,为什么后来的人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呢?往往那些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对于小事情也力求做到完美,因为成功不是来自于偶然,而是来自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父母要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的品质,让孩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才能从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建议五:鼓励孩子挑战自我

  一个不敢于挑战自己的人很难走出辉煌的人生。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有缺点,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更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父母要知道,只有让孩子不断地挑战自己,才能让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不畏艰难,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哈佛女孩刘亦婷10岁时,爸爸对她进行了一次残酷的考验。

  一天晚上,爸爸从冰箱里取出一块比一号电池还要大的冰块,说:“婷婷,你能把这块冰捏15分钟吗?如果你做到了,我就送你一本书。”

  刘亦婷说:“那我们来打个赌吧!如果我捏到了15分钟,你一定要给我买书。”爸爸满口答应了,然后拿起秒表,喊了一声“开始!”刘亦婷把冰往手里一放,开始捏冰了。

  开始,刘亦婷觉得还可以接受。慢慢地,她的手心开始感觉到刺骨的疼痛。于是,她赶紧抓起一个药瓶看上面的说明,以转移注意力。再过一会儿,她感觉骨头想要被冻裂开,又像千万个冰针在上面扎似的,刘亦婷就用大声读药瓶说明书的方法来克服。慢慢地,她感觉手几乎麻木了,但她依然坚持着……

  终于,爸爸说:“15分钟了!”刘亦婷高兴地欢呼起来:“万岁!我赢了!我赢了!爸爸,你可真倒霉啊!要给我买书了。”爸爸却说:“我一点也不倒霉,你这么坚强,我只有高兴的份儿。”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挑战自我,甚至应该给孩子制造机会让他去挑战自我,这样就等于给了他智慧和胆量。孩子能够不断地挑战自我,才能一次次地超越自我。

金玉良言

  父母只有培养孩子超越自我的能力,才能让他在成长得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和充满力量。父母要知道,只有能够超越自我的孩子,才能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不气馁;面对困难的时候,勇于寻找突破的方法;成功的时候,不因一时的成就而骄傲,反而会更加努力。

  

善于执行:想好就去做才能把握住机遇

  

  有效执行是迈向成功的阶梯。

  ——(中国)李开复

  想做的事情,立刻去做!当“立刻去做”从潜意识中浮现时,立即付诸行动。

                             ——(美国)比尔·盖茨

   

   有两只闹钟,摆放在一张桌子上,它们已经在这里站了好久了。这天,主人又买回一只新的小闹钟,新来的小闹钟好奇地看着另两只钟问:“你们走了多久了啊?”其中一只老钟就告诉它说:“孩子,我们已经走了3000多万下了,你以后也会和我们走同样的路。”

   新来的小闹钟一听,就着急了:“要我做那么难的事情啊?我可做不到!”这时,另一只老闹钟说话了:“孩子,你不要被它的话吓着。你只要记得一秒钟走一下就可以了。”

   新来的小闹钟一听,说:“哦,那还不容易吗!我肯定可以做到。”于是新来的闹钟也像其他两只老钟一样,每秒钟走一下。

   不知不觉地,一年过去了,新来的小闹钟也走了3000多万下。

  许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有着远大的梦想,但数十年后,人们却往往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实现最初的梦想。为什么同时代长大的孩子,最后却又不同的境遇呢?其实目标对人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但只有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付出的人,也就是说,善于执行自己的目标的人最终才能走向成功。

  孩子的执行力对孩子人生的成功与否有着巨大的影响,善于执行自己的目标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发展的道路。若只有美好的目标,却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常常沉浸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那么目标最终也只会成为空想。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为自己选择一个正确的志向或目标,并努力去执行,去行动,去付出,那么他就一定能够达成自己的志向或目标。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又该怎么做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制订执行目标的详细计划

  要达到目标,父母一定要督促孩子制订一份执行目标的详细计划。没有计划的执行往往会偏离方向,而没有执行的计划也只能是幻想。孩子的计划不能只是在脑子里闪念而过,而是需要落实在纸面上。计划中要涵盖了计划的执行时间、具体措施、步骤以及最终的结果。

  寒假都过去一半了,皓皓的作业还是在父母的催促下才肯写,自己想不起主动做作业。爸爸决定帮皓皓制订一个假期计划,从而让皓皓逐步培养自己的执行能力。

  爸爸把皓皓叫到身边,和他一起列出了假期还没做完的作业,以及一切必做的事情,如元宵节看表演、练习钢琴,等等。皓皓也发愁了,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作业没有写,什么时候才能写完呢?爸爸说:“作业虽然多,但也不是要你一天就写完。我们把这些作业分配一下吧,到正月十三前完成,做一个假期计划表。这样,每天的作业不多,也能够按时完成了。”

  于是,父子二人做出了计划表:皓皓每天7:00起床,7:30—8:00写一篇日记;9:00—10:30写数学作业;14:30—16:00写语文作业,16:30—17:30练习钢琴。

  计划表完成后,皓皓很兴奋,并每天都按照计划表去做,正月十二就做完了作业。皓皓决定以后做事都要按计划来执行。

  帮孩子制定有效而详细的计划表,有助于孩子合理地安排时间,并按照计划有效地去执行。这样,孩子就知道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但是父母要注意一点,计划的安排一定要符合科学序列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建议二:杜绝孩子的懒散行为

  懒散会吞噬一个人的心灵,使人情绪低落。懒散会让孩子对学习缺乏信心,学习效率降低,也会让孩子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9岁的小敏很聪明,学习也很好,可就是有一个缺点:懒散。她常常是放学回家后写作业,写完后作业本也不收就看电视了。看着电视又想起踢毽子,于是跑出去玩。回来后,想看课外书,就又去看书,可是看完书也不放回原处,就去睡觉了。

  早晨醒来,又要装书包,又要吃早餐,妈妈还得帮她收拾书橱。有一天吃过晚饭,妈妈和小敏说:“小敏,如果你写完作业就收起来,然后再看电视,第二天就不用匆忙装书包。看完书后及时放回原处,就无需再收拾一次。以后试着把手头的事做好了以后再作另一件事好吗?我也会及时提醒你的。”“好的,妈妈。”小敏说。

  刚开始,懒散惯了的她还会忘记妈妈的要求,但在妈妈的提醒下,她渐渐改掉了懒散的习惯。

  孩子懒散就不能将事情按照计划有效地执行下去,常常是虎头蛇尾地做了这件事,又去做那件,最后哪件也没有做完。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做事情要善始善终,不能随性而为,这样才能将事情做好。

  同时,父母还应该让孩子知道,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积极主动,不要等万事俱备后才去做,要懂得把想法和行动结合起来。不仅要勤于动脑,还应该勤于动手,这样才能保证计划或想法的有效执行。

建议三:教孩子学会克服拖延

  拖延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做事拖延的孩子总有一种侥幸心理,就是觉得还有时间,想把事情往后拖。面对这种孩子,父母应该让孩子思考一个问题:拖延的事情迟早是要自己做的,为什么要推后呢?做完后就可以放松心情休息,而现在拖延也许就会在以后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9岁的艾艾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说“过一会儿”。无论吃晚饭、弹钢琴、写作业,艾艾总是说:“一会儿再去。”

  有一次,等艾艾吃晚饭,弹过钢琴,再写作业都已经10点多了。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帮艾艾做功课。结果导致艾艾觉得“拖延有理”,因为有妈妈帮忙“收拾残局”。

  在孩子拖延成性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因为他做不完而帮他做,这样只会纵容了孩子拖延的坏习惯。父母在这时一定不要心软,而是要硬下心来,让孩子独自承受拖延的后果,或者牺牲睡觉时间来写作业,或者带着未完成的作业去见老师。

  孩子只有亲身体验到拖延的后果,才会知道预先分配时间的重要性。让孩子认识到拖延的害处,才能从心里提醒自己按时做事,才能有效地执行。

建议四:训练孩子的坚持性

  缺乏坚持性是很多孩子的通病,许多孩子做事情刚在开始时认认真真,时间稍长就会马马虎虎,变得不耐烦起来。

  妈妈发现,8岁的林林有许多爱好。每到周末,林林就会拿起画笔画画,然后画一会儿不画了,又去书房看书,看一会儿又会去和小朋友们踢球……虽然爱好比较多,但做什么都是做一会儿,就不做了。

  面对缺乏坚持性的孩子,父母需要对孩子强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准目标就应该坚持下去,哪怕遇到了困难也要勇于克服。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境况,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到来,如果做事仅凭自己一时的兴趣,却不能持之以恒,做什么事都很难成功。

  所以,有人说:“坚持就是卓越和平凡的分水岭。”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做事情只要肯坚持,总有一天能达到成功。

建议五:教孩子分清问题的主次

  培养孩子的执行能力,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分清主次,了解哪些事情比较重要,需要先去做,而次要的可以稍后去做。只有让孩子学会在做事情的时候分清主次,他才能在做事时抓住重点,才能更有效率地做事,也才能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

  10岁的小明做事就常常主次不分,为了让他知道分清主次做事情的重要性,爸爸给他讲了一个故事。爸爸说:“有一天,杰克和迈克结伴去山上游玩,突然听到老虎的吼叫声。他们感觉老虎来了,该怎么办呢?杰克马上从背包里取出一双运动鞋并迅速穿上,迈克觉得还奇怪,就问:‘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换鞋呀?’杰克说:‘老虎要来了,我穿上运动鞋跑的会快一点’迈克说:‘老虎跑得比谁都快,你换鞋有什么用啊?’杰克说:‘我跑得比你快就可以了啊!’

  “原来,杰克以为自己跑得比迈克快,老虎来了肯定会先吃掉跑得慢的人,然后他就可以逃过劫难了。可他这种思维方式完全是错误的,当老虎真的来了时,迈克马上爬到了树上,而换了运动鞋的杰克拼命地跑,最后可能还是会被老虎抓住。”

  “杰克怎么这么笨啊?老虎来了还要换鞋?”小明问道。“是啊,逃跑比换鞋子重要得多,所以做事情一定要多考虑一下,到底怎样做才是最能解决问题的,才是最重要的。”爸爸说。“哦,是这个道理,爸爸我明白了。”小明说。

  故事中的杰克就分不清问题的主次,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父母也要告诉孩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做事一定要分清主次,如果不懂得先做重要的事情,往往就会因小失大。比如,不能因为看动画片而耽误写作业,也不能因为业余爱好而耽误正常的学习。只有分清主次,善于取舍,才能更好把执行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金玉良言

只有让孩子学会更合理高效地利用时间,更高效地做事才能在今后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孩子真正的人生之旅,就是从孩子设定并执行目标的那天开始的,善于执行的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培养孩子善于执行的能力,要让孩子学会制订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计划。在通向梦想的途中,孩子难免会遇到困难,但父母一定要鼓励他学会坚持,并督促他不要懒散和拖延。

好父母 教能力
好父母 教能力
已完结 | 其它
张振鹏
免费试读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官路逍遥
官路逍遥
霍少的小祖宗又轰动世界了
霍少的小祖宗又轰动世界了
总裁冷艳前妻爱上我
总裁冷艳前妻爱上我
爱你,之子于归
爱你,之子于归
八零宠婚:甜妻太旺夫(拆分)
八零宠婚:甜妻太旺夫(拆分)
妙手农夫
妙手农夫
穿越异界:这个系统有点浪
穿越异界:这个系统有点浪
香村小医仙
香村小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