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离不开心理学
A+ A-

  

   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资格或品格,往往被称为“人的第二生命”。孩子只有人格健全,才会受人欢迎、招人喜爱。我们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培养孩子有健全的人格,运用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孩子的心理,从而使他的人格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69. 换位思考,教孩子理解他人——同理心原理

  

  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了“同理心”这样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关注他人的情绪与想法,并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13岁前的孩子也大都独享着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的备至关怀。很多孩子在这样的关怀之下,却变得自私起来,他经常会无视他人的意见与感受,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我出发。这是现在的孩子的普遍的一个缺点——缺乏同理心。而同理心对于人与人的交往又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的孩子不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必须要走入社会;他也不能总是跟在我们的身边,必须要自己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而要做到这些,孩子就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因此,从现在开始,对孩子加强同理心的培养,是重要且必要的。

▲ 妈妈自己首先就要有“同理心”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我们自己首先就要有同理心,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就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仅如此,我们与他人相处时,也要能给孩子做出榜样,表现出我们的同理心。

  我们要认真思考孩子的行为,并看得到他行为背后的心理,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他的问题,并积极考虑他的行为目的,然后根据他的特点、他的能力来更好地教育他。而在对待其他人时,我们就要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要保持同情、无私、客观的态度,尤其是经常与他人进行换位思考。

  其实,人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同理心,如果我们能积极地对其加以引导,并为他提供良好的参照模本,那么孩子的同理心就一定能被培养出来。

▲ 引导孩子学会角色转换

   13岁前的孩子此时可能还无法理解如何进行换位思考,遇到事情后,他的思维往往会直接就“从自身出发”。那么我们就要引导他学会角色转换。

   亮亮邀请同学毛毛来家里玩,期间,亮亮总是担当着“指挥者”的角色,不停地“命令”毛毛干这干那。亮亮自己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反而让客人毛毛帮他拿吃喝。后来,毛毛觉得很不自在,于是提前回家了。亮亮一看,认为毛毛很自私,他也没了玩的兴致。

   妈妈把整个事情都看在了眼里,她叫来闷闷不乐的亮亮,问道:“你觉得心里不舒服吗?”亮亮点点头:“我叫他来玩,他还不乐意,提前就走了。”妈妈平静地说:“我们来设想一下吧,假如毛毛请你去他家玩,他也指使你做这个做那个,他也不让你尽情玩游戏,他也将自己喜欢的游戏据为己有,那么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亮亮一听立刻就说:“那怎么行?我当然不高兴了!我一定转身就走!我……”

   亮亮忽然愣了,他看见妈妈正笑眯眯地看着他,他忽然想起来刚才自己不就是像妈妈说的那样做的吗?他拍了拍头说:“妈妈,我知道了。以后我不再只想自己了,也要多想想别人是怎么想的。”

   很简单的一件小事,妈妈通过引导亮亮换位思考,让他明白了与人交往时的重要原则。引导孩子学会角色转换,除了这种真实情境之外,我们也可以教孩子在心里转换。比如,在看电视剧、电影、动画片时,遇到某些事情,我们可以提醒孩子想一想“遇到类似情况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等等;平时我们也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小游戏,将电视电影中的场景搬到我们身边,和孩子一起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来引导他学会换位思考。

▲ 教孩子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

   13岁前的孩子思维单纯而又直接,他看问题时往往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他可能考虑不到那么多,他也可能只考虑事情好的那方面。而这种简单的思维模式,就会导致他无法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所以,我们该教孩子不要将注意力只集中在一点,而是要提醒他多注意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好的、坏的,他都要考虑到。

   尤其是在与他人交往时,孩子在考虑到自己的情感的同时,更要多考虑他人的想法。我们要培养孩子细心观察与体会的能力,以及时发现他人的真实思想,从而理解他人谈话和行为的意图。

   当然了,我们虽然要教孩子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可这并不代表要孩子时刻都洞察一切,我们要教他学会“适当地装糊涂”,他要能灵活掌握这个度。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与人和睦相处。

70. 在孩子心上种下一颗“诚信”种子——苹果原理

  

  心理学上的“苹果原理”,其实是一个关于苹果的故事。

  美国的《时代周刊》曾经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人员选取了两组人,一组事业有成,一组曾经有过犯罪记录,然后调查人员问了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在你小时候,母亲做的哪一件事对你的一生影响最大?”

  调查人员收回的反馈信中,有两个人都讲到了关于苹果的故事,一个人事业有成,而另一个人则罪案在身。

  事业有成的人说:“母亲端来一大盘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想要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母亲说:‘你们都去除草吧,谁除得又多又干净,大的就给谁。’我认真而努力地干着活,最终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进了我的肚子。这件事让我明白,如果想要得到更多,我就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罪案在身的人则在信中写道:“母亲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一,青红也不一。我和弟弟当然都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弟弟抢先说:‘我要那个大的。’可母亲却批评他说:‘好孩子都要懂得谦让。’其实我和弟弟想的是一样的,但看到母亲的态度,我连忙改口说:‘我要那个小的,把大的给弟弟吧。’母亲因此表扬了我。由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我想要得到更多,我可以通过说假话来达到我的目的。”

  同样的一件分苹果事件,却最终得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身为妈妈,我们在孩子的内心种下怎样的种子,将决定他未来会成长为怎样的“材”。第一位妈妈种下了“踏实肯干、诚信为本”,所以第一个孩子长大后事业有成;第二位妈妈却种下了“投机取巧,谎话连篇”,因此第二个孩子才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诚信”可以说是我国儒家的一个中心思想,我国历代儒家经典之中,关于“诚信”的名言启示数不胜数——《诗经·郑风·扬之水》中说:“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的好品德,那么他说出来的话就是不可信的;《左传·昭公八年》中说:“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诚信的君子讲话诚实而有规矩,所以不会招来怨恨;《礼记·儒行》中说:“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这就是说,儒者重德,不将金银当做宝,而是将诚信忠实当做宝……

  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诚信看得比其他任何事都重要,甚至有人称之为人的“第二生命”。诚信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问题,它还会涉及到他人、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一个人只有诚信待人、诚信做事,他才有可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而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言行不一致,而且经常是“说到而做不到”。面对这样的孩子,有的妈妈竟然还不以为然,认为孩子还小,他说什么都无所谓,长大了自然就会好。可13岁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我们没有抓住时机对其进行积极的教育,那么将来他的诚信的品格也许会缺失。

  关于这一点,从开篇故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身为妈妈,我们不能将这大好的教育机会放走,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候起,积极培养他的诚信品德,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才是对他负责任的教育。

  所以,要想培养孩子诚信,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自己就要诚信,要做到言行一致,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模仿对象;其次,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但一旦对孩子许下了诺言,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去实现。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答应孩子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办到,那么他一定会对我们产生不信任感。因此,我们的许诺需要仔细斟酌,不能随口就说;最后,要提醒孩子说到做到,提醒他慎重对待自己的诺言,慎重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约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的情景练习,或者在一些真实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中,使之逐渐加深对诚信道德的理解与认知,使之逐渐养成诚信的好习惯。

71. 让孩子承担过错,增强责任感——自然惩罚法则

  

  如果我们随便问一位妈妈:“如果您的孩子犯了错误,您会怎么做呢?”相信绝大多数的妈妈可能都会说:“教训他啊!”的确,这种教育手段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妈妈都会优先想到的方法。

  不过,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他的“自然惩罚法则”,这个法则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个法则的具体内容就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指责,而是应该让他自己去承担错误所直接造成的后果,也就是说给他以心理上的惩罚,这样孩子就会在承担后果的同时也感受到这种后果所带来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情,通过这样的感受来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并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让孩子“自作自受”,以此来强化他的痛苦体验,使之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星期五下午放学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星期一要穿校服到学校,学校要举行活动。星期天,妈妈带小桦去了他向往已久的游乐园,小桦玩得开心无比,可他却将第二天要穿校服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第二天一早,小桦和往常一样穿着其他的衣服就去学校了。刚到学校门口,他发现所有的同学都穿着校服,他一下子想起来老师的嘱咐。于是他急忙跑到学校旁边的公用电话亭里给妈妈拨电话,并让妈妈把校服给他送过来。

  哪知道妈妈却说:“这样啊,你自己回来拿吧。”“啊?”小桦在电话这头一愣,“可是妈妈,我回家再回来就迟到了啊!”但妈妈依然没松口,坚持让小桦自己回来拿。结果,小桦无奈地自己跑回家拿了校服,然后再风风火火地跑回学校。他迟到了,还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下午放学回家,小桦埋怨妈妈说她不讲“义气”,可妈妈却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吧?如果这次我给你送去了,也许下次你还会忘记。”小桦开始还是气鼓鼓的,但仔细想了想,妈妈说得也没错,因为他在挨老师批评的时候就已经告诉自己了:“下次一定要记住!”

  自然的惩罚,不是我们施加的,而是某一件事情的自然发展所带来的“惩罚”。小桦所承担的,就是“迟到”和“老师的批评”。这样的一件事情,让他彻底记住了要牢记老师的嘱咐,相信他下次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其实,自然惩罚法则抓住了孩子的心理,那就是他自己做的事情,结果也是由他自己引出来的,所以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就会相当深刻。很多时候,我们的训斥、提醒可能都无法让孩子记住的事情,但只要他自己经历一遍,他自己去承担一次责任,那么他就会记得非常牢靠。

▲ 要惩罚就要坚持到底

  很多妈妈觉得,这样让孩子去承担某件事情的后果有些“残忍”。毕竟,我们的孩子还不到13岁,某些事情的后果怎么能是他一个孩子能承受得了的呢?可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这件事是孩子自己做的,为什么他就不能自己去承担后果呢?

  所以,我们如果运用了这种“自然惩罚法则”,那就一定要运用到底,不能半途替孩子承担了责任,也不能在半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训斥。因为我们讲求的是“自然”,所以从头到尾整个责任都要孩子自己去承担。

▲ 对孩子加以指导,加深他的责任感

   我们是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不过与此同时,我们还是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具体的指导,毕竟13岁前的孩子对问题的认识能力还比较差,所以我们要让他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应该明白一些基本的行事道理,并要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自然惩罚法则”孤立使用,必要时候我们还是要加入批评与指导,以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

   我们要培养孩子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平时可以在家多进行一些小训练,或者就让孩子经受几次“自然惩罚”,以帮助他牢固记忆。当他既懂得了道理,又掌握了正确的行为准则时,他就能逐渐约束自己,从而减少过失、做得更好。

▲ 根据孩子的个性来使用“自然惩罚法则”

   有的孩子意志“坚强”,他会对自己的错误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对这样的惩罚也满不在乎,那么这时就不适合使用这样的惩罚了,因为这对孩子的思想起不到刺激的作用;而有的孩子却恰好相反,有极强的“自尊心”,这样的惩罚会对他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刺激,他可能不会因此而受到鼓舞,相反的是感觉到无比羞愧,显然这样的孩子也不适合使用这一法则。

   鉴于孩子的个性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观察,需要掌握“自然惩罚法则”的运用火候,如果有些错误的确可以经由孩子自己去发现、体会、改正,比如像前面故事中小桦的那个错误,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法则;如果有些错误仅仅一般批评教育就可以了,那么我们也没必要非让孩子经历一次“打击”;而对那些“坚强”的孩子,与其我们去强迫他认识错误,倒不如帮助他提高认识,提升他的个人品德素养,以减少他犯错误的次数。

72. 教孩子学会助人为乐——跷跷板互惠原则

   

   我们都玩过跷跷板,当一方用力向下压,另一方就会翘起来,翘起来的感觉是令人兴奋的,只有当双方不停地轮流向下压,才能交替享受游戏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在玩跷跷板的过程中,不可能永远平衡,只有高低交错,才能玩得快乐。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任何关心、帮助等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跷跷板互惠原则”。

   俗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一个自私的人,即使占了很大的便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这样的人如同坐在了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处于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是却失去了互动中的乐趣。

   因此,我们要告诉孩子,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主动提供帮助;当他人帮助我们时,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要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心念。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互助互惠,他的人生路才能走得更顺畅。

   “助人为乐”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蕴涵着最真、最美的意义和价值。孩子本性善良,他喜欢做好事,喜欢帮助他人,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娇生惯养的现象,孩子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这些都不利于他的健康发展。

  在某幼儿园,班上的小伟突然感冒了,老师打电话通知妈妈把孩子接回家治疗。但是,妈妈还没有来,小伟已经冷得直哆嗦,于是,老师对其他小朋友说:“哪位小朋友愿意主动拿出自己的外套,借给小伟穿呢?”

  第一位小朋友说:“我妈妈不让我随便把衣服借给其他小朋友,妈妈怕有细菌传染。如果我把衣服借给他,妈妈一定会生气的。”

  第二位小朋友说:“如果小伟把我的衣服弄脏了,妈妈会说我的。”

  第三位小朋友说:“感冒是会传染的,小伟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呢!”

  ……

  结果,半数以上的小朋友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把衣服借给生病的小伟。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其实,这不能完全怪孩子,这与我们对他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仔细看一下那些小朋友的回答,他们一再提到“妈妈”,可见妈妈平时的教育已经深入了他们的内心。在我们这种自私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助人为乐的品德又怎能不消失呢?

  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教育方式,要教孩子学会助人为乐,让他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收获未来的希望。

▲ 我们要接受孩子的帮助

  帮助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方愿意提供帮助,另一方愿意接受帮助,才能算是成功的帮助。在生活中,当孩子主动帮助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说:“你去学习吧,妈妈自己就可以了。”虽然我们是为孩子好,但这样的回应却是在拒绝孩子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就不愿意帮助我们了,也就没有帮助他人的意识了。

  因此,我们要接受孩子的帮助,即使我们一个人可以做好,也要给他锻炼的机会。当我们愿意接受孩子的帮助时,他的内心是非常欢喜的,他就会愿意继续做下去,这种帮助他人的意识就会慢慢融入他的内心。

▲ 引导孩子帮助他人

  一个懂得帮助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帮助他人。其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引导孩子帮助他人的教育时机。

  比如,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我们要引导孩子主动让座;在马路上,遇到问路的陌生人,我们要引导孩子主动、热情回应,实在不知道,就请他询问其他人;无论是哪里发生了不幸的事情,我们要引导孩子尽力帮助那里的人们,可以捐出衣服、书本、零花钱;等等。

▲ 让孩子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孩子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由于他的付出和帮助,使他人渡过难关,他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体会到一份快乐和满足。这时候,孩子才能理解“助人为乐”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进而学会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人,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另外,当孩子通过自己的付出去帮助他人时,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得到我们的肯定和支持,可以激发出他帮助他人的热情和积极性。

   

73. 让孩子全面发展,德行尤其要跟上——木桶定律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木板。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将这一规律称为“木桶定律”,其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中。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换句话说,木桶想要盛满水,桶壁上的所有木板必须一样高。

   乍听这个定律,我们可能会有怀疑,难道最长的木板还不如最短的木板吗?当我们慢慢思考就会理解,的确是这样,因为水的界面与最短的木板是持平的。其实,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他需要全面发展,他的发展会受到劣势的影响和制约,如果无法弥补劣势的缺陷,他将无法取得最终的成功。

   徐伟上4年级了,从小就聪明伶俐,在学校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亲朋好友一直把他视为清华、北大的苗子,妈妈听到别人对儿子的赞美,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妈妈更加看重徐伟的学习,结果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尤其是他的德行。

   一天,妈妈接到徐伟班主任的电话:“徐妈妈,麻烦您来趟学校吧,一位同学和徐伟闹着玩,不小心踢到他的腿了,他就对那位同学拳打脚踢,还准备举起凳子打那位同学,幸好被其他同学制止了。”

   妈妈急忙说:“您确定是我们家孩子吗?他学习那么好,怎么会和同学打架呢?”

   “孩子学习好,只是他的一方面,但是并不代表他其他方面都很好。”

   “可是,他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啊?我真是不敢相信。”

   “您先不要着急,发生这样的事情,说明孩子缺乏德行方面的教育,我以后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更希望您可以加强孩子的德行教育。您还是先来趟学校吧!”

   “好的,老师,我马上就过去。”

   ……

   从徐伟打架的这件事情上,妈妈终于明白了,只关注徐伟学习成绩的做法是错误的。于是,妈妈决定改变对徐伟的教育方式,不仅关注他的学习,更关注他各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希望把他培养成为一个有德行的孩子。

   如今,一个学习成绩好却没有德行的孩子确实很多。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孩子变成这样,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缺失。当徐伟妈妈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马上改变了教育方式,相信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对孩子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提高的教育。我们只有让孩子全面发展,才能使素质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把他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 不要只看重孩子的分数

   在现今社会的大环境下,孩子的分数高低,几乎成了我们评判孩子是否能够成才的唯一标准。我们把所有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却忽视了对他综合素质的培养。结果,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做;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变得自卑;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变得心理不健康,甚至离家出走……

   难道这些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当然不是,那么,我们就需要改变教育方式,不要只看重孩子的分数,要看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德行的培养。

▲ 重视孩子的道德素养

  在素质教育中,德行是根本,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一定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但是德行上的缺陷却一定会影响他的未来。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让他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人,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做一个自尊、自强的人。

▲ 培养孩子的身心素质

  对于13岁前的孩子来说,除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身心素养,保证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身体素养的培养,我们不要只把孩子关在家里学习,而是应该让他到室外活动一下,进行体育锻炼,让他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保持良好的情绪,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等等。

▲ 让孩子扬“优势”之长、补“劣势”之短

   对于木桶定律而言,我们要想让木桶盛更多的水,就必须加高“最短木板”的高度,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我们要想让他全面发展,同样需要弥补和提高他的“最短木板”,也就是他的劣势。

   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劣势在哪里,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弥补措施,提高他的劣势。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优势,让孩子扬“优势”之长、补“劣势”之短,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74. 给孩子做好“孝敬父母”的榜样——榜样效应

   

   我们经常会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的确是这样,从每个孩子的言谈举止中,我们可以在他的父母身上找到“原型”。通常来说,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种子”,他就会发什么样的芽、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如果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就会以我们为榜样进行效仿,也会孝敬我们,这就是所谓的榜样效应。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育的起源。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时刻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

   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失望和心酸。单从生日来讲,现在的孩子很少记得我们的生日,更谈不上给我们送来生日的祝福。但是孩子却不会不记得自己的生日,而且还会向我们索要生日礼物,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就是妈妈的受难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忽视了培养孩子的孝心,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孝心不够,因为我们也是以孩子的生日为重,很少记得父母的生日。

  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做好“孝顺父母”的榜样,把孝敬父母给孩子“表演”出来,以此来感化他的心灵。当孩子看到我们孝敬父母的行为时,他会认为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就会效仿我们的行为,就会孝敬我们。

  文静10岁了,她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中。前段时间,文静的奶奶生病了,妈妈放下手中的工作,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奶奶,做奶奶喜欢的饭菜,给奶奶洗脚、捶背,这些都被文静看在了眼中、记在了心中。

  一天,文静放学回到家,看到放在茶几上的纸条和十块钱,纸条上面写着:“文静,妈妈在社区医院打点滴,你自己拿钱出去买点东西吃吧!”

  文静非常担心妈妈的身体,心想:我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这时候,昔日妈妈照顾奶奶的场景映入了文静的眼帘。然后,文静挽起了袖子,走进了厨房,决定为生病的妈妈做上一顿饭……

  文静做好饭菜之后,快步来到社区医院,妈妈见到她,急忙问:“你怎么过来了,吃饭了没有?”

  文静连忙打开保温桶,拿出饭菜,高兴地说:“我要和妈妈一起吃饭。”

  妈妈惊讶地问:“这些饭菜都是你做的吗?”

  文静点点头,说:“奶奶生病的时候,您都是这样做的,我也要向您学习,把您照顾好。”

  听到女儿这样说,妈妈感动得眼睛都有些湿润了,连连称赞女儿长大了。那顿饭,母女俩吃得特别香甜……

  文静知道照顾生病的妈妈,她是个孝顺的孩子,而她的孝心是受到了妈妈的影响。可见,我们对父母的孝心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孝心。因此,我们要向文静的妈妈学习,给孩子做好“孝敬父母”的榜样,为他的人生奠定良好的根基。

▲ 把孝敬父母给孩子“表演”出来

  《增广贤文》言:“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可见,孩子有没有孝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把孝敬父母给孩子“表演”出来,让他有学习、模仿的榜样。

  我们要把父母放在心中,时刻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和父母说话要和颜悦色,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经常陪父母聊聊天,给父母洗脚、捶背、揉肩,多帮父母做家务,等等。

▲ 教给孩子“孝”的细节

  其实,一个人有没有孝心,主要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我们需要教给孩子“孝”的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逐渐培养他的孝心。

  比如,我们要教给孩子每天早晨起来向我们问好;上学、放学主动向我们打招呼;我们下班回家,及时送上问候,给我们倒一杯水;吃饭的时候,给我们盛饭;我们感到身体不舒服时,给我们端水、拿药、揉肩、捶背……

▲ 让孩子体验我们的辛苦

  当孩子不了解我们的辛苦,自然也想不到要关心、体谅我们,更不要提孝敬我们了。所以,我们要适当让孩子了解家里的基本情况,让他知道妈妈操持一个家的劳累,让他知道爸爸在外工作挣钱的辛劳。

  其实,我们无论说多少遍我们的辛苦,都不如让他亲自体验一次。比如,让孩子试着持家一天,收拾房间、洗衣、买菜、做饭,体验我们持家的劳累;让孩子跟着爸爸一起去上一天班,体验爸爸工作的辛劳。当孩子了解并体验到我们的辛苦,他内心的良知就会被激发出来,他就有了孝敬父母的意识,进而表现出对我们的孝心。

  

75. 让宽容增添孩子的个人魅力——海格力斯效应

   

   我们都遇到过孩子向我们告状的情况,对此,我们是如何回应的呢?有的妈妈出于对孩子的宠爱,在还没搞清楚事情缘由的情况下,就对孩子说:“他打你,你就要还回去,这么小就受欺负,这还了得。”

   这种“你跟我过不去,我也不让你痛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处事方式,被称为“海格力斯效应”。这是一种由于人与人之间冤冤相报,最终导致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

   海格力斯是一位英雄大力士。一天,海格力斯看到一个像鼓起的袋子一样的东西,他觉得很难看,便上前踩了那东西一脚。没想到,那个东西竟然加倍地膨胀起来。海格力斯被激怒了,他拿起一根木棍使劲砸那个东西。但是,那个东西已经膨胀到把路都给堵死了。这时,一位圣者对海格力斯说:“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还是那么小。你要是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和你敌对到底。你快不要动它了,还是离它远去吧。”

   当孩子步入集体生活,与同学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以报复的心去面对,他会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之中,既解决不了问题,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只会堵死他前进的道路。

   因此,我们要教导孩子,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而是要多为他人着想,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只有拥有宽广的心胸,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才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人生才会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

▲ 营造宽容的家庭气氛

  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最初是从我们这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的。我们宽以待人,遇事不斤斤计较,与家人和睦相处,孩子就会学着我们的样子处理他的人际关系,他也会变得宽容大度。

  另外,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要议论家人的是是非非,否则会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很容易让他对家人过于挑剔,进而对家人产生偏见,不利于培养他的宽容心。因此,我们应该用宽广的心胸包容所有的家庭成员,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宽容的家庭气氛。孩子会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得到熏陶,使他逐渐形成宽容的良好品质。

▲ 用宽容对待犯错误的孩子

   对于13岁前的孩子而言,他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该用宽容心去理解犯错误的孩子,用谅解去感化他,这比对他长篇大论地说教、斥责所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宽容孩子并不是放纵他的错误,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他一个认识、反省的机会,引导他看到自己的错误,然后用巧妙的方法帮助他改正错误。我们用宽容与理解对待犯错误的孩子,他就会从我们的宽容中学到宽容,从而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 引导孩子理解和原谅他人

   子轩9岁了,他对汽车特别感兴趣,妈妈为了培养他的兴趣爱好,给他买了有关汽车的书籍和模型。一天,子轩带着汽车模型去找邻居家的晓光玩,过了一段时间,他生气地跑回来,拿着汽车模型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晓光把我的汽车模型弄坏了。”

   妈妈遗憾地说:“汽车模型弄坏了,真是有点可惜了。”

   子轩继续说:“就是,这是我最喜欢的汽车模型了,我以后再也不让晓光玩我的汽车模型了。”

   妈妈耐心地说:“儿子,妈妈可以理解你的心情,失去自己喜欢的东西的确让人伤心,但是,晓光也不是故意的,他把你的汽车模型弄坏了,他一定也会很难过的,如果你不肯原谅他,他岂不是更加难过了。妈妈觉得,你应该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晓光。”

   子轩想了想,说:“妈妈,我明白您说的意思了,我现在就去给晓光道歉,告诉他我已经原谅他了。”

  这位妈妈是有智慧的,不仅化解了孩子之间的冲突,而且还让子轩学会了理解和原谅他人。当孩子的交际范围越来越大时,他会慢慢发现身边的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会犯下或大或小的错误。平日里,孩子可能会向我们说一些“他真是太小气了”、“他怎么可以这样呢”、“我以后再也不和他玩了”诸如此类的话。

   这时候,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不要只看他人的缺点,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他人,对于他人的缺点,或者偶尔犯下的错误,要学会理解和原谅。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宽容的意义,才能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快乐。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